太原市水文水资源

更新时间:2024-01-23 15: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概况

1.太原市基本概况

太原是中国华北地区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总面积 6988 平方千米,市区1460 平方千米,建成区(2009)330 平方千米。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 4201591人。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2311.5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7%)

2.太原市水资源概况

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差,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水资源现状也令人堪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m3 为重度缺水,据2005 年太原市完成的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仅为5.33 亿m3,人均水资源为168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12,全省人均量的1/2,处于联合国确定的极度缺水状态。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太原市每年靠超采0.7 亿m3 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用水。多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含水层被持续疏干,大批中浅井报废,取水井深不断下移;再加上采煤漏水得不到有效遏制,

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该市水资源的短缺,水的供求矛盾更加日益尖锐。因此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构建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太原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河流入渗补给,大气降水是太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而水资源的天然补给量正在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

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这座严重缺水的重工业城市,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竟达2,000 亿元以上。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太原市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规划目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方面曾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超采严重、取水成本逐年增加等,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2.1.1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

太原市现有水库、拦蓄能力较低,大量河川径流不能利用。同时,由于工程质量和调度等方面的原因,达不到设计兴利指标,地表水的实际利用率更低。全市矿坑排水有效利用率底,且多用于矿山当地的农田灌溉。组群式城市结构和工业布局分散,使污废水的集中处理比较困难,部分处理后的污废水水质还达不到工业用水标准,只能用于农业灌溉,其利用量仅占总排污量的10%左右,多数被排回原河道。因此,建设配套工程设施,充分利用当地河川径流、矿坑排水和城市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非常必要的。 2.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工业产业方面,产品结构不合理,化工、钢铁厂、造纸等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多,给城市供水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加剧了水环境污染。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乡镇企业管理混乱,节水、治污意识差,导致了用水量急剧增加、浪费严重、污染加剧。 2.1.3.地下水严重超采

太原市地处小盆地地带,世世代代以地下水作为取水水源。但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北方干旱气候的影响以及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严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发展。2006 年太原市总需水量58,100 万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39,738.36m3,而2006 年全市地下水可供水量(即可采量)36,752 万m3,实际超采298,636 万m3,地下水系统整体上处于超采状态。

2.1.4 水污染问题加剧

近年来,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迅猛增长,致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担日趋加重。“三废”排放量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并危及到周边地区。太原市境内的河流径流量小、流程短,水质稳定性较差、自净能力弱、纳污量有限,在造成水质污染超标的同时因渗漏对地下水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3.太原市水文测验的现状

太原市现有水文站9 处, 有过河设施的6 处, 报汛的有8 处; 雨量站47 处, 报汛雨量站13 处。目前,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水文站的测报方式可以说是刀耕火种的方式, 主要特征是: 人员分散、技术落后、基本装备缺乏、生产力低下、提供服务能力差。这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不能满足有关部门对水文的要求。

3.1 太原市水文测验存在的问题

3.1.1 部分测站测洪能力低

有部分测站测洪能力不足20 年一遇。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 人员、设备、技术等) , 各站不同程度存在水文基础设施薄弱, 技术装备配置不足的情况。水文设施老化及水毁得不到及时修复, 大部分测站仍然以人工操作、观测、记载和手工计算等传统模式为主进行测验。 3.1.2 部分测站水文要素产生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 改变了水文测验固有的工作模式。跨流域调水、河道引水的不确定性、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治水方略的调整使大量水文测站受水利工程的影响, 部分测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代表性, 不能实现原来的设站目的, 如兰村水文站断面上游13 km 处汾河二库的兴建, 对兰村水文站影响很大, 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规律; 还有部分测站断面实测径流量远小于区间的取水量, 如汾河二坝水文站东西干取水量远大于断面实测径流量; 还有部分测站大部分时间处于断流状态。 3.1.3 巡测发展缓慢及资料收集范围难以扩大

目前所有测站仍然是驻测为主, 水文站大多在偏僻的河滩地, 受传统习惯的制约, 受交通、经费、人员素质、测验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水文信息只能通过

电话传递。而三防部门通过网络发布水情信息, 往往要求水情信息实时、准确, 这就要求水文站应采用遥测技术。当前, 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非常严峻。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而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水资源监测工作跟上去。例如节水问题、对污水的控制处理、水资源的配置、水权水市场的建立等, 没有水资源监测基本资料的支持是不行的。但太原市大大小小20 条排污渠没有水文资料。目前太原市水文巡测发展缓慢, 工作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水文资料的收集范围难以扩大。 3.1.4 测站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随着新老职工的交替, 由于缺乏对新职工的技术培训, 直接导致测站人员素质偏低。目前测站人员难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影响着水文现代化的进程。 3.1.5 资料整编与测验工作的脱节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计算,整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资料的一、二、三校上, 缺少了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流域内各观测点的一致性审查, 出现了个别站点资料不合理、上下游水量不平衡的整编成果。造成难以通过资料整编指导测验工作现象。

3.2 搞好太原市水文测验工作的对策

3.2.1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目前, 不论是水量测验还是水质测验, 设备、设施的落后都影响了水文测验的时效和精度。因此, 首先要重视水文测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测洪标准和测验精度, 建立备用手段和应急保障体系。其次, 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充分依靠科学技术, 利用遥测系统、微机测流系统、固态储存、超声波水位计, 提高测验水平,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2 加强对观测资料的合理性审查

加强资料整编前后对观测资料的合理性审查, 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上下游流量对照、降雨径流相关分析等多种途径, 提高资料整编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这样整编才能更好地指导测验工作。 3.2.3 推进水文巡测

开展水文巡测和遥测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巡测不

仅可以扩大水文资料的收集范围, 同时也极大地改善职工生活生产环境。水文测站大量驻测是阻碍水文测验现代化主要原因, 在完善常规测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基础上, 大力提高水文巡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 实现重点地区、重点水域的自动测报系统, 才能增强水文测验的整体实力。只有发展巡测, 水文测验的范围才能有效扩大, 收集的水文资料不断的增加, 水文工作才能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文服务。 3.2.4 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服务意识, 拓宽水文道路。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水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认识水文资料作为一种基础信息资源、社会公益产品, 使之社会化、公开化, 是水文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以及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迫切需要, 是有效发挥水文资料价值的需要, 是水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 我们要向社会做好宣传, 让全社会了解水文、支持水文工作。 3.2.5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水文现代化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员做保障, 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水文测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对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