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17--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0:38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市顺义区2017--2018届高三二模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幌子俗称酒帘,是古代酒店以其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的招牌,又称望子、酒旗等,最初是酒家使用的,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的旗帜,统称为“幌子”,它是商家向消费者宣传生产或经营事项的标志。

招幌是伴随市场商业行为而兴起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古代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周朝的市场管理由“司市”负责,在经营活动期间,要挂起旗帜表示开市。可见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已经使用旗帜作为市场运行的标志系统。战国时期出现了正式意义上的幌子。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显然已是酒铺的标志,表明当时店家已懂得用高悬酒旗来招徕生意。汉代商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招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时卖药者就不乏以药葫芦为幌的。唐代集市与商业贸易日趋发达,店铺标志在诗歌中有大量的描写,如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杜牧更是在《江南春绝句》中将酒旗融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如画美景中。可见,在唐代商铺中已经广泛使用标志系统。宋代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商业城市的涌现,使旗帜商幌得以广泛地使用,商业类的标志愈加丰富。此后,招幌的形式日趋丰富,我们可在明清时期游记、笔记、小说及年画作品中看到大量商铺招幌的描写或图像。这表明明清时期招幌更加成熟。民国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及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招幌逐渐被霓虹灯所取代,在大街小巷中已经难觅其身影。 (取材于许大海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招幌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周代悬挂旗帜已成为市场运行的标志 B.唐代经济发展,店铺已广泛使用招幌 C.明清的招幌信息只保存在文字资料中 D.民国时期传统的招幌被科技广告取代

2.对材料一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韩非子》,战国思想家韩非著,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B.白居易,中唐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有《琵琶行》。 C.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代表作有《阿房宫赋》。 D.明代小说《水浒传》之中就有“三碗不过冈”的酒馆幌子。 材料二

酒旗就是最有特色的招幌式广告。

酒旗的别名很多,由于多系缝布制成,故又称酒旆、锦旆、青帘、杏帘、酒幔等;酒旗可用多种布料制成,以颜色分,可称为青旗、素帘、翠帘、彩帜;以功能分,又可称酒标、酒招、望子等。就其外观形状而言,酒旗大致有三类:一是象形类,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的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形式特征。古时酒旗上的题字多请

名家手书,其内容或俗或雅,目的都是宣扬酒的醇正、酒家名牌、酒楼名座等。酒旗上大多署店家字号,有的干脆只写一个“酒”字。

酒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观其规格足以让顾客知道酒店的规模与经营情况,所以它也是酒店自身的一个徽标。根据店主身份的高低和酒店规模的不同,酒旗的种类和规格也不同。名家酒店悬挂“锦旆”,普通店家是“青帘”,而偏僻村野的鸡毛小店,则扎一个“草帚儿”。草帚是酿酒滤清的工具,取意为“扫愁帚”,让顾客来此能够开怀畅饮,扫除心头的烦恼。 酒旗作为一种商业广告,不仅传达着商品交换的经济信息,而且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载体。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绣旆相招,掩翳天日”,可以想见太平时代的市井繁华;“杏帘招饮客,在望有山庄”,给人以羁旅行路,渴望驻足安顿的感受。作家们在作品中所以能把酒旗的意象描写得这样鲜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酒旗是依情感记忆的方式内化到人们诗人心底的生活事象,因此当作家进入创作时,脑海里储存的表象,就会随着情绪记忆和心理联想,将其复现在艺术形象体系当中。 (取材于王少良、王欢文章)

3.下列不属于酒旗自身作用的一项是(3分) A.体现店主身份尊卑 B.显示店铺经营规模 C.传达商品交换信息 D.引发诗人内心诗兴

4.《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贾政“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道:‘……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道:“……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宝玉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稻香村”这一酒幌属于(2分)

A.象征酒旗 B.标志酒旗 C.文字酒旗 D.“草帚儿”

下列《红楼梦》中人物与其在大观园中住所搭配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王熙凤——稻香村 B.薛宝钗——蘅芜苑 C.林黛玉——潇湘馆 D.贾宝玉——怡红院 材料三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独树一帜。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被许多店铺所采用。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台湾对传统店铺招幌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借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没有盲目地抛弃传统招幌,在很多商业区,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传统店铺标识。这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取材于樊清熹、许大海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招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招幌对建筑结构有要求且制作工艺繁复,但取材简单,经济实用。 B.传统招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也仍然可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C.在传统招幌中加入灯光效果,既便于夜间使用,又能保留传统的式样。 D.新潮商家使用传统招幌,实际上比使用灯箱式店铺标识更能招徕顾客。

6.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独具匠心) B.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C.千丝万缕(盘根错节) D.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招幌研究的文化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嗔之曰:“饭何为两种者?”驿长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尚书曰:“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曰:“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都督乃舍之。

后为纳言,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以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与之并坐。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曰:“此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死罪。”纳言曰:“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噇chuáng却:吃完退下。纳言: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狄梁公:狄仁杰,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邂逅浙米不得 邂逅:仓猝,突然 B.众乡人谒尚书 谒:拜见 C.因诉身名 身:自己的 D.朕比不知卿 比:一直,从来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接境诸县令随之 尚书切责之曰 B.都督乃舍之 乃发怒曰

C.非碌碌因人成事 因命左右取筐箧

D.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 以执事早出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客无卒主人

客人仓促而来,不能责备主人仓猝无备 B.都督遽令脱枷至

都督赶忙命令给犯人解去刑具押进来 C.叵耐杀人,田舍汉!

不可忍,急死人,乡巴佬! D.卿知所自乎?

你知道自己的原因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娄师德出使并州,和当地官员一起吃饭。 B.乡人之子犯罪,娄师德也当面严加训斥。 C.娄师德因体胖而行走缓慢,被同僚讥讽。

D.狄仁杰为争相位而对娄师德长久地排挤。

13.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评价娄师德说:“纳言直而温,宽而栗(严),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请结合文意,选择一点,做具体说明。(5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14—19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注】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论文:此处指论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作于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秋水:秋日风波。

14.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崇敬。 B.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

C.“何时”与“几时”都表现出对李白音讯的期盼。 D.“冤”字指屈原和李白都曾蒙受魑魅小人的冤枉。

15.“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意思是“我在渭北看到春树想到江东,你在江东望着暮云念着渭北”,上下文互含其词而见意。下面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3分)

A.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D.绿光风动麦,白碎日池翻。(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16.与“文章憎命达”一句所表达的文学观不同的一句是(2分) A.诗到能迟转是才 B.诗穷而后工 C.贫老愁病入诗佳 D.赋到沧桑句始工

17.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而侧重点不同,请具体写出有哪些不同。(5分)

18.《春日忆李白》说李白的诗“飘然思不群”,《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这样的特点,请你写出开篇第一句:

“ , 。”(2分)

19.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偶。请写出杜甫《春夜喜雨》中最著名的一联对偶句。(2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遗失在秋街上的梦

若能回到西周,我定然要挑一担布,嗤嗤地到水海子村贸丝,寻见那位美丽的姑娘,等待她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然后幸福的醉去。

曾以为,在这化佛山下,会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三间茅屋,两把藤椅一壶茶。闲时劈柴喂马,乘白云,沐微雨,到田野里去锄瓜。然而,十几年后,不见了白云,消失了微雨,一切都变了模样。

在茫茫千里的滇西彝山腹地,有山名曰“化佛山”。山上树木参天,藤树缠结,遮天蔽日,令人想到“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的爱情歌曲。林中小道,谷幽路转,溪水潺潺,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山下良田千亩,农舍烟缭,仿佛桃花源一般。自明代其就有很多高僧在这清幽之地修行,“万年修来化佛去、修身养性第一山”。

山顶有一条街,就是著名的秋街。秋街还有两个别名:响鼓地和花街。相传,地底埋藏着一面巨大的战鼓。登临之际,用力跺脚,地下会传来似有若无的沉沉鼓声。这里,满是野花野草,从春到秋,花香四溢,于是又有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名字——花街。

花街确是一个适宜青年男女抒情的地方。也许从西周开始,这里就有赶秋会的习俗。立秋之日,化佛山周围村寨的青年男女,自带糕点水酒,聚到秋街,在华盖般的古木浓阴下,弹起弦子,对山歌,唱小调,跳一场欢快的左脚舞,传达爱意,交换信物。用歌声唱出他们爱的乐章,用舞步迈出他们爱的行程。年复一年,演义着无数让人沉醉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刚从学校毕业,到化佛山下小城工作。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年轻啊!花格子的衬衣,石磨蓝的牛仔裤,擦得锃亮的皮鞋,加上弯曲微卷的头发,连自己都感觉帅气、精神。也是立秋,我被村里的好友阿亮扯着,来到秋街。那还是纯粹的“村姑时代”,平日闲聊,总是说起村里姑娘们多么美丽,多么温柔,那质朴与灵巧,又不乏痴情,竟如远古时代的钟情女子一样。如今,终于能够和她们近距离亲密接触,机会何其难得!节日里的秋街欢快热闹的气氛,仅用“美女如云”一词真是难以道尽。因为是当地人,阿亮自然是赶秋会的“油条”了,仿佛整个秋街上的姑娘他都认识,一会儿拉着姑娘们跳脚,一会儿又在青松树旁茶花树下用我听不懂的彝语和姑娘们玩笑。偶尔还大胆地和姑娘们动一下手脚,羞得姑娘们远远跑去…… 也许跳累了,阿亮终于约我和他最要好的几个姑娘在林间的草坪上坐了下来。喝着姑娘们带来的甜甜的水酒,一群青年人,在既羞涩含蓄又毫无遮拦的说笑中相互熟稔起来。就在分手的那一刻,那个始终微笑着默默不语的姑娘羞赧地向我走来,把一双鞋垫塞到我手里。还没来得及致谢,她就低下头,一转身,跑远了。

哦,“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经不住凉风的娇羞”,脑子里即刻出现徐志摩的诗句。 在我再三的追问下,阿亮向我介绍了那姑娘的情况,说她是山下水海子村的……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毫无意料时出现。就在那秋街上,就在那姑娘低头娇羞的那一刻,仿佛那个美丽的梦就开始了,那句诗,始终如刀刻一般,挥之不去。一份亲切,一份怜爱,一份思念,在思绪中弥漫开去,溢满了秋街。

于是我努力去翻阅着那山、那水、那村庄,得知了化佛山下那些美丽的村庄,水海子、新房、大平地、小石桥……

然而,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也总是容易错过。下一个立秋日到来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去出远差了,这一去就是十几年。我一直想,那美丽的姑娘一定站在秋街上向着远方的山路上眺望,不见我的到来,是否也“泣涕涟涟”?只好数着日子等待着下一个立秋日。

终于,又踏上那通往秋街的山路。我想像着村口姑娘的“载笑载言”,低着头,一一细说着别后的那份思念与深情。可是,当我站在当年与姑娘分手的秋街上,忽然发觉秋街已不是过去的秋街了——没有了三五成群嬉笑的村姑,也没有了欢快的舞蹈和盈盈的笑脸。只有那卖电子手表的小贩,高声喊着,叫卖得热火朝天。失落,莫名的失落;紧张,莫名的紧张。莫非我再也不能遇见那美丽的姑娘?我可是连她的名字也还都没有问到……

从秋街回来,我发疯般地去寻找阿亮。结果是他到青海湖挖虫草去了,多年杳无音信。找个理由走访水海子村,姑娘人去屋空,只有蛛丝网儿织在窗框上,人说姑娘们都到深圳打工去了。很想打探那送我鞋垫的姑娘姓甚名谁,可又无从问起……

姑娘送的我鞋垫至今还好好珍藏着。谛视着那细细密密的线纹,仿佛绣满了密密的情缘和时代的密码。但无论如何,也弄不懂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上千年的村姑时代摧毁,涤荡得不留一丝痕迹。那化佛山上的秋街,不知当算我梦开始的地方,还是伤心开始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先前肯定不叫这个——那烂漫的秋街,那传说千年的爱情,怎么会和“化佛”二字有关呢?

十几多年过去,恍惚中总是感觉自己最为珍贵的东西遗失在了化佛山,在秋街,总想去找回。再次走在秋街上,当年跳左脚舞的响鼓地已被一条公路穿插得七零八落。秋街仿佛更加热闹了,还是美女如云,却个个如香港女郎。我知道,她们是村姑们的后代。当年的村姑们,老态地坐在远处,以兜售山货、土产为生。她们依然静默,或许在想着当年的情郎吧?那是在默默地祭奠着一场有始无终的爱情。

我无目的地在秋街上走着,仿佛要寻回什么,但分明是更加失落了。山水依旧,花木繁盛,响鼓地踏上去,依然沉沉作响。节日之际,旅游的人们来了,花街随处可见整装待发的游客。附近的村民在山林间来往穿梭,有的用牲口驮,有的用尖底篓背,那是他们要卖的货物,开汤锅用的食物和水。一张三色布摆一个货架,一块草地就能摆一个地摊,有射箭的,有打气枪的。花街一侧高大林木里仍然有左脚歌舞表演,弦声清脆悠扬……

可是,梦中那质朴、美丽的姑娘,那甜蜜的酒水,还有油条般的阿亮,都到哪里去了呢?你们还在其间吗? (取材于李光伟同题散文)

【注】左脚舞,彝族的一种传统舞蹈。

20.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B.作者毕业初到化佛山之际就产生了“抱布贸丝”的遐想。 C.本文描写的爱情故事,是作品的主体,承载着文章的主题。 D.本文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味。

21.对下面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将子无怒:出自《诗经?氓》。“将”,读qing,意思是“请”。 B.羞赧:羞涩;指因害羞而脸红。赧,读nn,指脸红的样子。 C.杳无音信:一点儿音信也没有。杳,读yo,意思是没有踪迹。 D.谛视:认真地察看。谛,音、意都与“真谛”的“谛”相同。

22.本文详细叙述了秋街赶秋会的习俗,从全文看,其目的是什么?(4分)

23.联系全文回答:作者说“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原因是什么?(4分)

24.作者遗失在化佛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遗失的原因何在?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6分)

25.《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结合本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阅读《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其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具体情节,写出这个印象,并做简要说明。

一个高三学生读《论语》,看到《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深以为然,决定不再报考外地大学。对此,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高中毕业了,请给你的班主任老师写一段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注意:不要出现学校和有关师生的真实名字。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近年来,“奋斗”二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关键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用奋斗给幸福奠基”……这些话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以“说奋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楚、合理。

《遗失在秋街中的梦》一文中说:“然而,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也总是容易错过。”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错过的风景。请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清楚,有细节,有描写和抒情。

顺义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3分)C(还有年画——图像资料)

2.(2分)B(白居易并非古文运动倡导者)

3.(3分)D(引发诗人诗兴是附加效应,而不是它自身的作用) 4.(2分)C

(2分)A(稻香村为李纨住所。从“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柴门临水稻花香”“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等文句所交待的情境看,与王熙凤的性格、地位不相宜) 5.(3分)D(与末句意思不符)

6.(3分)B(A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多指艺术家的创作。B千篇一律:所有的都一样。如出一辙:比喻事情非常相似。C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D日新月异:事物发展迅速。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7.(6分)参考答案: 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

招幌是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载体,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

招幌是构成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元素之一,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评标】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3分)D(比:原来,从前,曾经)

9.(3分)C(前一个“因”:凭借,借助。后一个“因”:于是,就) 10.(3分)D(自:缘由,来由。并非“自己”的意思) 11.(6分)参考答案:

犯了国法,就是我的亲儿子,也不能放过,何况是他? 我没想到娄公对我这样宽容!

12.(3分)D(二人同朝为相,“争相位”于文无据)

13.(5分)参考答案:“直而温”:面对不同的饭食待遇,娄师德先是严厉地责问驿长,得知具体情况后,又很宽容地用谚语安慰驿长,原谅他。“宽而栗”:对待乡人之子犯罪,他毫不姑息,严加斥责,同时又给他饭食,不让他当饿死鬼。“外愚而內敏”:面对同僚的讥讽,他唾面自干,自我解嘲,看似愚钝,其实保护了自己,也避免了同僚间的无谓之争。“表晦而里明”:狄仁杰对他久相排斥,但是他表面毫无反应,其实心里明白狄仁杰的才华,一直暗中推荐狄仁杰,使他得到武则天的重用。

【评标】叙述事实准确,能体现观点。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4.(3分)C(“何时”是对与李白见面的期盼)

15.(3分)B(此种技法称为“互体”。A.红粉楼中应计日想着燕支山下之人,燕支山下也应思念着红粉楼中之人而不经年。C.有雨筱翠才净,经风红蕖才香。D.有日才显绿光;因风日池才翻。B上下句无此关系)

16.(2分)A(此句是清代袁枚《箴作诗者》中的诗句,主张作诗要反复斟酌,写出自己的见解)

17.(5分)参考答案:第一首着重从诗歌成就上高度评价李白。如诗坛上无与伦比的地位;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等。第二首着重从人生命运的坎坷不平这一方面为李白蒙受的冤屈鸣不平。 【评标】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2分)答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评标】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19.(2分)答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评标】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20.(3分)B(并非初到化佛山就有这个想法)

21.(3分)D(真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 22.(4分)参考答案:叙述赶秋会的习俗,目的是为本文的爱情故事作铺垫,使作者的爱情故事有了一个悠久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就有了传统的意义;同时与后面秋街的变化做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作者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之情。 【评标】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参考答案:化佛山的景色(藤缠树)充满了爱情的意味;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花街是一个适宜青年男女抒情的地方;赶秋会发生着无数爱情故事。所以,不该叫做“化佛山”。

【评标】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6分)参考答案:作者遗失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传统的、纯真的爱情。原因有表层的:长达数年的出差;社会的变化。作者借此指出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的冲击,表达了对传统生活中美好爱情的怀念。【评标】每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25.(6分)参考答案:孔子慨叹时光的流逝如河水一样,昼夜不停。社会的发展,也如河水的流逝一样,昼夜不息,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生活再怎么留恋,也只能发出无奈的慨叹。

【评标】准确解释论语原句的意思,2分。能联系到社会的发展,2分;写出人的留恋与无奈,2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 微写作(10分)略 【评标】

有原著故事(人物、事件),且叙述准确、清楚,3分;能写出留给的印象,2分;说明清楚,3分。语言准确、流畅,2分。酌情给分。

有自己的看法,3分;准确、充分地写出自己的理由,3分;认识能自圆其说,表述清楚,4分。酌情给分。

情感崇高、深厚,3分;言之有物,不空洞,4分;表述清晰流畅,3分。酌情给分。

27.作文(50分)略 【评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