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题21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0:34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课时 近代中外的重大改革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

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问题: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2)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

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

(2)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2.(2018·扬州期末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8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

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已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8年3月3日)

材料二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三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问题: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不同的描

述?你认为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答案:(1)原因:西方主要国家已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

(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①较客观,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②较客观,改革后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表示不满。③较客观,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一定改变。(任选一种作答)

含义:“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根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合理性: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 消极影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4.日本传统上认为,教育是一项与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因此改革者们一直把设立新学校置于明治政府的任务清单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德川统治之下,公卿和武士,以及众多凭借财富(如果不是凭借其地位)而处于统治阶级外围的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少数人,特别是德川统治较晚的时期,在接受上述训练之外,又学习了另外一些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的知识,即所谓“兰学”……这一切为创造一个现代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

——[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年9月5日颁布)

材料三 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知日》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教育训练上有何变化?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材料三中的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答案:(1)变化:由统治前期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到晚期开始逐渐学习西方的“兰学”。问题:教育上仍实行科举制,读书人为功名所束缚。

(2)新认识:公民道德养成和知识学习、技术训练相结合;知识

乃立身之本(或知识需要的普遍性)。

举措:设立文部省;颁布《学制》;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近代学校体制;招聘大批外籍教师任教;设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等等。

5.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的侧重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

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

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

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旧制度”的内涵;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2)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了我们什么重要启示。

答案:(1)内涵:“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

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

主要表现:政治上,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上,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2)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