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9: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作为复杂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

的;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其他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爱伦凯等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

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 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论述题: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

及对教育的制约(或对教育的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应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应该有针对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应该抓住关键期)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应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意义变现为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1)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现代)在人的发展中

起主导(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起到巨大(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的制度性)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专门化:教师、课程体系)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

育的任务:双基、能力)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选修课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

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了解)

(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2)教育能发掘人的潜力 (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 (4)教育能促进人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

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叛逆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

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课堂应该有质性美,初中后的课堂应该有理性的美。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

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高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双证制)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难点: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

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2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