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切换算法分析及参数设置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3-07-25 23: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CDMA高级培训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产品版本 V100R001

产品名称: WCDMA RNP 密级 内部公开 共47页

WCDMA RNO 切换算法分析

及参数设置指导书

(仅供内部使用) For internal use only

URNP-SANA

拟制:

审核: 审核: 批准: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2003-12-15

HUAWEI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

WCDMA高级培训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版本 初稿完成

描述

臧亮

作者

WCDMA高级培训

目 录

1 引言............................................................................................................................................................7 2 切换算法分析............................................................................................................................................7 2.1 切换测量...............................................................................................................................................7 2.1.1 同频测量........................................................................................................................................8 2.1.2 异频测量......................................................................................................................................12 2.1.3 异系统测量..................................................................................................................................14 2.1.4 UE内部测量.................................................................................................................................14 2.2 切换算法.............................................................................................................................................15 2.2.1 更软切换和软切换算法..............................................................................................................15 2.2.2 同频硬切换算法..........................................................................................................................16 2.2.3 异频硬切换算法..........................................................................................................................16 2.2.4 系统间切换算法..........................................................................................................................17 2.2.5 负载平衡引起的切换..................................................................................................................17 2.2.6 小区惩罚......................................................................................................................................18 2.2.7 激活集同步维护..........................................................................................................................19 2.2.8 直接重试算法..............................................................................................................................20 2.2.9 邻区列表的生成原则..................................................................................................................21 3 切换参数设置..........................................................................................................................................22 3.1 说明.....................................................................................................................................................22 3.2 切换公共参数.....................................................................................................................................23 3.2.1 激活集最大小区数......................................................................................................................23 3.2.2 惩罚时长......................................................................................................................................23 3.2.3 6F事件触发门限..........................................................................................................................24 3.2.4 6G事件触发门限.........................................................................................................................24 3.2.5 6F、6G事件的延迟触发时间.....................................................................................................25 3.2.6 BE业务切换速率判决门限.........................................................................................................25 3.2.7 软切换方法选择开关..................................................................................................................26 3.2.8 切换类算法开关..........................................................................................................................26 3.3 同频切换测量算法参数.....................................................................................................................28 3.3.1 软切换相对门限..........................................................................................................................28 3.3.2 软切换绝对门限..........................................................................................................................29 3.3.3 同频测量滤波系数FilterCoef......................................................................................................30 3.3.4 软切换相关的磁滞......................................................................................................................31 3.3.5 软切换相关的延迟触发时间......................................................................................................32 3.3.6 WEIGHT.......................................................................................................................................33 3.3.7 监测集统计开关..........................................................................................................................34 3.4 异频切换算法参数.............................................................................................................................34 3.4.1 异频测量滤波系数FilterCoef......................................................................................................34 3.4.2 小区位置属性..............................................................................................................................35 3.4.3 异频切换相关的磁滞..................................................................................................................36 3.4.4 异频硬切换相关的延迟触发时间...............................................................................................36 3.4.5 RSCP表示的压缩模式启停门限.................................................................................................37 3.4.6 Ec/No表示的压缩模式启停门限................................................................................................38 3.4.7 异频硬切换RSCP门限.................................................................................................................39 3.4.8 异频硬切换Ec/No门限................................................................................................................39 3.5 系统间切换测量算法参数.................................................................................................................40 3.5.1 异系统测量滤波系数FilterCoef..................................................................................................40

WCDMA高级培训

3.5.2 异系统硬切换判决门限..............................................................................................................40 3.5.3 系统间硬切换磁滞......................................................................................................................41 3.5.4 系统间硬切换延迟触发时间......................................................................................................41 3.5.5 异系统测量周期报告间隔..........................................................................................................42 3.6 压缩模式算法参数.............................................................................................................................43 3.6.1 压缩模式启动的CFN偏移量.......................................................................................................43 3.6.2 扩频因子门限..............................................................................................................................43 3.7 直接重试算法参数.............................................................................................................................44 3.7.1 直接重试最大次数......................................................................................................................44 3.7.2 候选集绝对门限..........................................................................................................................44 3.7.3 最小Ec/No值................................................................................................................................45 3.7.4 相对门限和时间间隔的线性系数...............................................................................................45 3.7.5 直接重试判决最大相关时间......................................................................................................46

WCDMA高级培训

表目录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滤波系数对应的同频跟踪时间..................................................................................................31 不同运动速度的软切换磁滞设置建议.......................................................................................31 不同运动速度的触发时延设置建议值.......................................................................................32 不同运动速度的异频硬切换磁滞设置建议...............................................................................36 不同运动速度的异频硬切换延迟触发时间设置建议...............................................................37

图目录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测量模型........................................................................................................................................8 事件1A与触发时延举例................................................................................................................9 事件1A触发的周期上报................................................................................................................9 事件1C举例..................................................................................................................................10 事件1D举例.................................................................................................................................11 磁滞对测量报告的限制..............................................................................................................11 1E事件举例..................................................................................................................................12 1F事件举例..................................................................................................................................12 功控定时......................................................................................................................................19

MML命令行客户端界面......................................................................................................22

WCDMA高级培训

WCDMA RNO 切换算法分析及参数设置指导书

关键词: 切换算法 软切换 硬切换 系统间切换 参数设置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切换算法中用到的测量进行了描述,然后针对每一种切换类型,分析其算法

实现中的测量控制、判决原则。最后提供了各类切换参数设置的详尽指导,以便在网络优化中根据实际问题,结合算法分析,进行正确、有效的切换参数调整。

缩略语清单:略

WCDMA高级培训

1 引言

切换包括更软切换、软切换、同频硬切换、异频硬切换、异系统硬切换。切换典型过程为:测量控制—>测量报告->切换判决—>切换执行->新的测量控制。切换算法根据切换判决所需要的测量值、切换控制方法、切换类型选择等来决定UE如何进行切换测量以及报告规则,再根据上报的测量结果进行切换判决,引导切换执行。切换算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测量控制参数配置中中。

本文在接下来的第2章首先论述各类切换用到的测量控制、上报规则及相关的切换判决算法,然后在了解了切换算法的基础上,第3章针对各类切换相关的算法的具体参数设置方法、取值建议、作用范围进行了详细描述,以便能给网络优化中的参数调整提供清晰、实用的指导。

2 切换算法分析

移动性管理是无线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切换算法是移动性管理算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切换算法涉及到测量控制和切换判决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分析切换算法首先需要对切换测量进行分析。

2.1 切换测量

测量由无线资源管理模块(RRM)发起,分为专用资源测量和公用资源测量两种,其中在UE 上完成的都是专用资源的测量。测量是针对物理层进行的,物理层为高层提供各种项目的测量,以触发完成包括切换在内的多种功能。

测量结果会经过两次平滑性处理:第一次处理在物理层,目的是滤除快衰落的影响,然后物理层向高层上报测量结果;第二次是在事件评估前由高层对物理层报上来的测量结果进行处理,根据时间远近确定滤波器的系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处理。由层三滤波器滤波后的最近的测量结果用于上报准则评估,且作为上报结果。其过程如图1所示:

WCDMA高级培训

图 1 测量模型

上报形式分为“即时(On-Demand)上报”、“周期性(Periodic)上报”和“事件触发(Event A ~ Event F)上报”三类。在切换中,一般会用到后两种测量上报方式。

在UE中,将测量小区分为三类:

y 激活集(Active set)小区:激活集中的小区与UE同时进行通信,在UE处被解调和相关合并,在

FDD模式,就是软切换和更软切换中与UE同时通信的小区。Active set里的小区肯定是同频小区。

y 监测集(Monitored set)小区:由RNC下发的邻区列表中包括的小区,软切换时某些邻区可能已

经进入激活集,剩下的邻区就在监测集中。监测集分为同频监测集、异频监测集和异系统监测集。

y 检测集(Detected set)小区:除去激活集和监测集中的小区外,UE自己检测到的小区。

切换中要用到的测量包括同频测量、异频测量和异系统测量,下面将分别讨论。

2.1.1 同频测量

UTRAN在测量控制消息里指示UE哪些事件需要触发测量报告。同频测量报告事件都用1X标识。

事件1A: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

如果网络在测量报告机制域里要求UE报告事件1A,如UE进入Cell_DCH状态,那么当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时,UE就要发测量报告。

当测量值满足下列公式时,UE认为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

1、路径损耗:

10 LogMNew

NA

≤W 10 Log M∑i +(1 W) 10 LogMBest+(R H1a/2),

i=1 NA ≥W 10 Log M∑i +(1 W) 10 LogMBest (R H1a/2), i=1

2、其他测量量:

式中,

MNew是进入报告范围的小区的测量结果 Mi 是active set内小区的测量结果 NA 是当前active set内小区数

MBest 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测量结果 W 是加权因子

R 是报告范围,以信号强度为例,等于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信号强度减去一个值 H1a 是事件1A的磁滞值

10 LogMNew

WCDMA高级培训

为了减少测量报告的信令流量,使用了TIME-TO-TRIGGER“触发时延”参数,主导频进入报告范围并维持一段指定时间后UE才触发测量上报。这个参数在其他事件中也同样被用到。事件1A触发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图 2 事件1A与触发时延举例

一般情况下,如果1A事件被触发,UE将发送一个测量报告给UTRAN,UTRAN将下发一个ACTIVE SET UPDATE信令进行激活集更新。但是有可能UE发送测量报告后UTRAN没有任何回应(比如因为容量不够),此时UE从事件报告转向周期报告机制,测量报告的内容包含直到ACTIVE SET内小区的信息和进入REPORTING RANGE的MONITORED SET内小区的信息。只有当此小区被成功加入ACTIVE SET或者离开REPORTING RANGE时,UE才停止周期性发送测量报告。如下图:

图 3 事件1A触发的周期上报

WCDMA高级培训

事件1B: 一个主导频信道离开报告范围

当满足下面公式时,UE认为一个主导频信道离开报告范围 1、路径损耗:

10 LogMOld

2、其他测量量:

NA

≥W 10 Log M ∑i +(1 W) 10 LogMBest+(R+H1a/2),

i=1

10 LogMOld

式中,

NA

≤W 10 Log M ∑i +(1 W) 10 LogMBest (R+H1b/2),

i=1

MOld是离开报告范围的小区的测量结果 Mi 是active set内小区的测量结果 NA 是当前active set内小区数

MBest 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测量结果 W 是加权因子 R 是报告范围 H1a 是事件1B的磁滞值

如果同时有几个小区满足上报条件,并达到触发时延,UE将各小区按照测量值的大小排序,全部上报。

事件1C:一个非激活集的主导频信道好过一个激活集里的主导频信道 此事件可以用下例说明:

图 4 事件1C举例

例子中,P CPICH 1、2、3所在的小区属于激活集,而P CPICH 4不属于激活集。该事件用于替换激活集中差的小区,如果激活集中小区数量达到或超过激活集替换门限。

WCDMA高级培训

事件1D:最好小区发生变化

图 5 事件1D举例

为了防止信道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由于信号起伏频繁触发1D事件,导致空口信令流量的无谓增加,可以利用磁滞值来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如下图所示:

图 6 磁滞对测量报告的限制

可见第二次由于没有达到磁滞条件,没有触发1D事件报告。这个参数也同样应用在其它事件中。

事件1E: 一个主导频信道的测量值超过绝对门限值

WCDMA高级培训

图 7 1E事件举例

1E事件可以用来触发包括当UE没有收到邻区列表的时候检测到的小区的测量报告。

事件1F:一个主导频信道的测量值低于绝对门限值

图 8 1F事件举例

2.1.2 异频测量

异频测量事件用2X来标识。事件2A、2B、2C、2D、2E中用到的频率质量估计定义如下:

Qcarrierj=10 LogMcarrierj

NAj

=Wj 10 Log Mi

∑ i=1

j +(1 Wj) 10 LogMBestj H,

WCDMA高级培训

式中,

Qcarrierj 是对频率j的质量估计值的对数形式 Mcarrier j 是是对频率j的质量估计值

Mi j 是对active set内频率为j的小区i的测量结果, NA j 是active set内频率为j的小区数

MBest j 是active set内频率为j的信号最强小区的测量结果 Wj 是加权系数 H 是磁滞值

在描述2x事件前,要先明确两个概念:“non-used frequency”是UE需要测量但是不在激活集里的频率。“used frequency” 是UE需要测量而且在激活集里的频率。

事件2A:最好频率发生变化

如果non-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要好于used frequency里最好小区的质量估计值,而且满足磁滞值条件和触发时间(time to trigger)条件,就会触发事件2A。

事件2B: 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低于某一门限,而且non-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高于某一门限

如果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低于在测量控制消息中下发的IE“Threshold used frequency”确定的门限值,而且non-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高于在测量控制消息中下发的IE“Threshold non-used frequency”确定的门限值,而且满足磁滞值条件和触发时间条件,就会触发事件2B。

事件2C: non-used frequency 的质量估计值高于某一门限

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Threshold non-used frequency”指定。

事件2D: 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低于某一门限

2D事件可用来启动压缩模式,进行异频测量。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 “Threshold used frequency”指定,可以通过MML命令修改此参数。

事件2E: non-used frequency 的质量估计值低于于某一门限

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 “Threshold non-used frequency”指定

事件2F: used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高于某一门限

2F事件可用来关闭压缩模式,停止异频测量。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 “Threshold used frequency”指定。

WCDMA高级培训

2.1.3 异系统测量

异系统测量事件用3X标识。事件3A、3B、3C、3D中用到的UTRAN激活集质量估计定义如下:

QUTRAN=10 LogMUTRAN

NA

M=W 10 Log ∑i +(1 W) 10 LogMBest, i=1

式中,

QUTRAN 是当前使用的UTRAN频率的质量估计值的对数形式 MUTRAN 是当前使用的UTRAN频率的质量估计值 Mi 是active set内小区i的测量结果 NA是active set内的小区数

MBest是active set内的最强小区的测量结果

W 是加权系数。

事件3A: used UTRAN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低于某一门限,而且Other system的质量估计值高于某一门限

如果used UTRAN frequency的质量估计值低于在测量控制消息中下发的IE“Threshold own system”确定的门限值,而且Other system的质量估计值高于在测量控制消息中下发的IE“Threshold other system”确定的门限值,而且满足而且满足磁滞值条件和触发时间条件,就会触发事件3A。

事件3B: Other system的质量估计值低于某一门限

此门限由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Threshold other system”确定。

事件3C: Other system的质量估计值高于某一门限

此门限由测量控制消息中的IE “Threshold other system”确定。

事件3D:异系统的最好小区发生变化

2.1.4 UE内部测量

切换算法中用到的UE内部测量有两个6F和6G。

事件6F:UE的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的时间差大于某一绝对门限

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IE项“UE Rx-Tx time difference threshold”指定。

事件6G:UE的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的时间差小于某一绝对门限

此门限由UTRAN下发的IE项“UE Rx-Tx time difference threshold”指定。

WCDMA高级培训

2.2 切换算法

本节主要对RNC V1.2中已经实现的跟切换相关算法进行描述,以便为网络优化、参数调整提供算法上的指导。本节内容包括更软切换软切换算法、同频硬切换算法、异频硬切换算法、系统间硬切换算法、负载平衡切换算法、小区惩罚、直接重试算法和激活集同步维护以及邻区列表维护方法。

2.2.1 更软切换和软切换算法

RNC V1.2目前采用了宽松模式算法和相对门限算法两种软切换方案,这两种方案可以通过算法开关由用户选择。目前产品默认是打开算法2即相对门限算法。

1. 宽松模式算法

1) 以1A、1E中任何一个事件满足(简称1A or 1E)为软切换分支加入的触发条件; 2) 如果收到1A、1E事件以后,激活集内小区数为3,则不作任何处理。

3) 相对门限和绝对门限(1B和1F事件)都不满足作为软切换分支删除的出发条件; 4) 如果收到1B、1F都触发,但是触发小区为最优小区,则不作任何处理。 5) 当UE激活集满后,1A和1E事件停止报告,1C开始报告; 6) 以1C事件作为激活集内小区替代的触发条件;

7) 激活集小区发生1D事件,测量控制进行更改,按最好小区运作算法。

8) 监测集小区发生1D事件,将该小区加入到激活集中,如果激活集已满,则删除非最优小区

的任意一个小区再添加上报的最优小区,并将其标记为最优小区,成功后启动测量控制更改过程。

2. 相对门限算法

1) 收到1A事件上报,如果激活集未满,则按质量(CPICH Ec/No)从优到差排序添加链路(多

个小区上报1A事件的情况),直到激活集满为止;如果激活集已满,则不作任何处理。 2) 收到1B事件,如果激活集多于1条链路,则按照质量(CPICH Ec/No)从差到优排序(多个

小区上报1B事件的情况),依次删除分支直到剩余一条链路为止;如果激活集仅有1条链路,则不作处理。

WCDMA高级培训

3) 1C事件触发时,UE将在事件触发列表中上报替换小区和被替换小区,如果激活集未满,则

添加出发小区链路;此时如果激活集已满,而被替换小区不是激活集最优小区,则删除该小区链路。

4) 1D事件触发,如果触发小区属于激活集小区,则将其标记为最优小区并更新测量控制;如

果出发小区不属于激活集,则添加该小区链路(如果激活集满则先删除非最优小区中的一个再添加),并将其标记为最优小区,更新测量控制。

2.2.2 同频硬切换算法

两种情况下会发生同频硬切换:一是同频相邻小区属于不同RNC,但是RNC之间没有Iur接口;二是超过速率门限的高速PS Best Effort业务的切换,因为这时如果采取软切换会占用过多的前向容量。

同频硬切换采用1D事件作为判决依据,即1D事件的触发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

2.2.3 异频硬切换算法

1.基本概念

载频覆盖边缘小区:指某一载频覆盖的最外围的小区,特征为:小区在某个方向上不存在同频邻近小区。

载频覆盖中心小区:指非载频覆盖边缘小区的其它小区,特征为:小区所有方向上均存在同频邻近小区。

在载频覆盖边缘小区,当UE向没有同频邻区的方向移动时,由于CPICH RSCP和干扰的衰落速度相同,使CPICH Ec/No变化速度缓慢。仿真表明:当CPICH RSCP已经低于解调门限(约-110dBm)时,CPICH Ec/No仍可以达到-12dB左右。此时基于CPICH Ec/No测量的异频切换算法实际已经失效,所以对于载频覆盖边缘小区,使用CPICH RSCP作为异频测量量更为恰当和有效。

对于载频覆盖中心小区,也可以使用CPICH RSCP作为异频测量量,但通常CPICH Ec/No更能反映链路的实际通信质量和小区的负载情况。

2.异频测量启停

由于异频测量有可能用到压缩模式,而压缩模式通常会对链路质量和系统容量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尽量不启动异频测量,仅在需要时启动。目前RNC V1.2中通过2D、2F事件的上报判决异频测量的启动与关闭。

WCDMA高级培训

当UE进入CELL_DCH状态或者最优小区更新时,如果异频切换算法开关打开并且最优小区存在异频邻区列表,则配置2D、2F事件的测量。2D、2F的绝对门限就是异频测量的启停门限,将根据激活集最优小区的位置属性(如前所述分为载频覆盖中心和边缘两种)分别采用CPICH Ec/No或RSCP测量量和门限。如果测量量质量低于启动门限,则上报2D事件,通过判决启动周期异频测量;如果激活集质量回升,高于停止门限,则触发2F事件上报,停止异频测量。

3.异频硬切换判决

目前异频测量采取周期测量上报的方式。RNC V1.2中的异频切换判决采用基于小区属性的绝对门限判决法。根据不同的小区属性(载频覆盖边缘小区和中心小区),切换判决采用不同的物理测量量(CPICH RSCP和CPICH Ec/No)和切换门限。

RNC根据UE周期上报的异频测量结果,如果测量值超过绝对门限以及磁滞值,并且保持的时间达到触发延时,则以上报小区为切换目标小区,执行异频硬切换。

说明:由于目前没有实现专门的压缩模式控制策略,因此建议异频切换只用于解决由于载频的不连续覆盖导致的必须切换,此时可以只考虑在载频覆盖边缘启动压缩模式,而在载频覆盖中心则通过参数配置(将2D事件绝对门限设置为最小值)禁止压缩模式的启动,禁止异频硬切换。

2.2.4 系统间切换算法

RNC V1.2版本现已实现了3G->GSM/GPRS的切换。目前系统间切换只用来解决3G网络的不连续覆盖导致的系统间切换,不提供其它诸如负载均衡等类型的系统间切换。

1) 系统间切换只在WCDMA FDD系统覆盖边缘的小区才会启动;

2) 系统间切换算法与异频切换算法互斥,即启动系统间切换的压缩模式测量则不启动异频切

换的压缩模式测量。

3) WCDMA FDD系统覆盖边缘的小区的识别通过是否对该小区配置GSM/GPRS邻区列表来

标识。

4) 系统间切换使用CPICH RSCP作为物理测量量,使用2D、2F事件决定压缩模式的启动与停

止。

5) 系统间切换使用三条压缩模式样式序列并行测量GSM RSSI、BASIC identification、BASIC

reconfirm,且参数面向小区类型配置,可根据小区特性和用户移动统计特性选择配置。 6) 系统间切换使用周期测量报告,由RNC根据测量报告判决是否执行硬切换。

2.2.5 负载平衡引起的切换

WCDMA高级培训

当相邻小区的负载出现不平衡时,负载控制算法就会通过切换来实现相邻小区之间负载的平衡。实现负载平衡的方法一般是利用改变相邻小区的公共导频信道功率大小。由于切换算法是通过UE的测量获得小区公共导频信道的Ec/No的,而各小区的切换门限也是通过RNC数据库获得的,因此负载均衡控制算法对于切换算法是透明的,之间没有直接接口。

当位于同一个Node B内的不同频率小区间因为负载不均衡,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性能下降,这时负载控制算法会通知切话算法,将负载重的频率上的一些UE切换到负载轻的载频上,使之均衡。此时由负载控制实体选择具体的UE,当UE选定后,负载控制实体将源小区、目标小区等信息通过RNCAP消息通知选定的UE,而切换实体只是根据收到的消息作出切换命令即可。

不同Node B之间的负载均衡对于切换算法来说是透明的,因此这里主要分析同覆盖不同载频间的负载均衡引起的切换请求。在这种切换中,切换实体实际上不作出具体的判决,只是将负载控制作出的判决命令进行“转发”。这种切换UE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

(1)处于软切换之中的UE不选。因为负载切换时无法获得切换目标小区的同步信息,使用的是定时重建硬切换,RNC V1.2版本不支持立即宏分集,此时如果将这种UE进行搬移,势必造成该UE软切换状态的破坏,增加掉话风险。

(2)SRNC和CRNC不一致的UE不选。因为这种搬移会涉及到Iur接口上的信令交互,而Iur为开放接口,并没有此类信令。

切换实体在接收到要求负载搬移的信令后,先进行切换判决,以判断是否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符合则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否则拒绝请求,并指明原因。

2.2.6 小区惩罚

由于切换失败引起的小区惩罚是为了避免切换算法再次判决此UE向本来已经没有多余容量的小区进行切换。为了避免做出多余的判断,如果切换失败(包括软切换加入和硬切换),限制该UE在惩罚时间内向该小区再次发起准入请求,并且要求事件转周期报告的报告间隔应该和惩罚时间相当。这样,在切换失败后一方面对失败的目标小区进行惩罚,另一方面使周期报告的时间间隔和惩罚时间相当,可以避免造成大的处理能力的浪费。

面向连接的小区惩罚算法如下:

(1)小区惩罚算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受惩罚的小区进行切换接入的拒绝,即不允许该UE再向此小区提出切换请求,将惩罚位置1;

(2)当惩罚时间到期后,解除惩罚,将惩罚位置0。

WCDMA高级培训

2.2.7 激活集同步维护

根据协议25.214规定,UE的上行发射时刻应比对应的下行接收时刻固定延迟1024chip发射,以保证正常的一时隙上下行功控。如下图所示:

at UTRAN

at UE

at UE

at UTRAN

*1,2The SIR measurement periods illustrated here are examples. Other ways of measurement are allowed to achieve accurate SIR estimation.*3If 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for UTRAN to respond to the TPC, the action can be delayed until the next slot.

图 9 功控定时

如图所示,当UE接收完下行的PILOT比特后,会有512chips的时间根据PILOT来生成下行功控的TPC比特。当UE处于软切换状态时,TPC比特的生成应根据所有链路的PILOT计算获得。但在实际系统中,由于下行发射时刻的选择是由Node B根据RNC配置的帧偏移和码偏移按256chips取整获得的(Node B的最小时间分辨率为256chips),所以实际的发射时间会比RNC配置的时间相差±128chips,考虑到UE移动速度和时钟漂移等误差,在UE接收侧,会有±(128+20)chips的误差。也就是说当Rx-Tx时间差在1024±148chips范围内时,UE和Node B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一时隙的功控要求,而超出此范围,一时隙功控将无法保证,功控性能将下降。

UE Rx-Tx time difference每10帧测量一次。当Rx-Tx时间差小于876(1024-148)chips时,UE端的处理时间减小,可能无法保证下行的1时隙功控;当Rx-Tx时间差大于1172(1024+148)码片时,Node B处理时间减小,可能无法保证上行的1时隙功控。

协议提供的维持同步信息的测量有6F和6G两个UE内部测量事件,如前所述。

WCDMA高级培训

算法描述:

(1) UE进入CELL_DCH状态后,通过测量控制使UE上报6F和6G事件; (2) 6F、6G事件的门限、延迟、磁滞作为算法参数,可以通过后台配置调整; (3) 某条无线链路一旦发生6F或者6G事件,网络侧便释放该无线链路; (4) 释放掉链路的小区可能重新触发其它事件,然后被加入到激活集中。

2.2.8 直接重试算法

直接重试指UE从IDLE模式请求进入CONNECTION模式时,如果准入失败,则根据UE以前上报的RACH测量报告,从中选择其它最优的小区尝试接入。

直接重试算法需要以下参数:

1)DRMaxNumber:对每个直接重试候选小区直接重试的最大次数 2)DRDCSThreshold:指一个进入候选集的基本门限;

3)MaxRelatingTime:RACH测量报告可以继续使用的最大时间; 4)LinearFactor:候选集筛选时相对门限和时间间隔的线性系数; 5)MinSignalRequired:基本接入门限。 算法描述:

(1) 直接重试算法只在UE发起RRC连接建立请求时有效;

(2) 直接重试算法对UE上报的RACH测量报告中的小区测量值进行缓存,RNC收到新

的RACH测量报告后即删除原来存储的小区测量信息,对测量信号CPICH Ec/No大于MinSignalRequierd(基本接入门限)的小区进行缓存,并记录上报时间;

(3) 当UE请求RRC连接建立时,如果失败,RNC根据RRC CONNECTION REQUEST

消息携带的RACH测量报告中的小区测量信息,挑选新的质量最优的小区再次尝试接入,直到所有可用小区(后候选小区)都失败且达到最大重试次数后为止;

(4) 候选小区提取方法如下:

1) 读取当前系统时间,计算小区测量值的缓存时间,丢弃缓存时间大于MaxRelatingTime

的小区;

2) 根据缓存的RACH报告的测量值和LinearFactor因子折算当前的小区信号质量估计值:

小区测量值(CPICH Ec/No)- 缓存时间(s)×LinearFactor(dB/s)

WCDMA高级培训

3) 将估计值大于DRDCSThreshold的小区放入直接重试算法的候选集中。

(5) 挑选候选集小区中估计质量最优的小区进行重试,如果重试失败,继续重试,直

到达到设置的最大重试次数DRMaxNumber为止。

2.2.9 邻区列表的生成原则

有两种邻区列表的控制方法: 1.基于最好小区的邻区列表控制方法

采取按照最好小区控制邻区列表的方法,基本策略如下:

(1) 如果只有一个小区,按照该小区控制邻区;

(2) 如果1D事件增加小区,增加成功后按照该小区控制邻区; (3) 如果非1D事件增加小区,不改变邻区; (4) 如果最好小区没有被删除,不改变邻区;

(5) 如果最好小区被删除,根据删除时获得的信息选择最好小区,删除成功后修

改邻区;

(6) 激活集中小区发生1D事件,修改邻区列表;

该策略相对简单,但是可能对于宏分集下的UE可能存在控制不准确的问题。 2.基于激活集所有小区的控制方法

能够考虑激活集中所有小区的邻区的控制方法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策略,邻区列表按照如下的方法产生:

第一步:首先加入激活集小区;

第二步:将所有激活集(3个)小区公共的邻区加入到邻区列表,如果完成后超过32个邻区,则随机删除第二步加入的小区;

第三步:将每两个激活集小区公共的邻区加入到邻区列表,如果完成后超过32个邻区,则随机删除第三步加入的小区;

第四步:考虑加入每个激活集小区的邻区,优先加入最好小区的邻区,如果完成后超过32个邻区,优先删除最差小区的邻区。

说明:RNC V1.2版本中实现了基于最优小区的邻区列表控制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