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8 10: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

课题: 《陋室铭》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许礼靖 审核: 做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惟吾德馨 馨: ⑵何陋之有 之: ..⑶其妻患之 患: ⑷常丐食诵《诗》 丐: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2分)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2分)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

注释: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斯:这) .

B.可以调素琴(调:调整) .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对??偏心) .D.但当速反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4.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1题。(20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3)谈笑有鸿儒 鸿: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v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3.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5.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3分)

6.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3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 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 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屋子优雅的环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4分)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绝不知乐在何处() (4)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3分)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答案

课题: 《陋室铭》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许礼靖 审核: 做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惟吾德馨 馨: ⑵何陋之有 之: ..⑶其妻患之 患: ⑷常丐食诵《诗》 丐: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2分)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2分)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⑴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声名远播。⑵宾语前置的标志。⑶以??为患,为??担忧。⑷像乞丐一样。(4分,每小题1分)

2.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分)

⑵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2分) 3.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2分,答出2点即可) 4.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2分) 5.相同点:安贫乐道(1分);不同点:刘禹锡陋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2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