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南大中哲真题

更新时间:2023-05-10 11: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综合+中国哲学原著真题

先给你们看看今年的题目吧,大部分我还记得:(带下划线的以前考过)

哲学综合

一、简答(4*10')

1、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条件论的基本观点。

3、谈谈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论述(2*15')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2、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三、作者(2*8')

大同书 大学问 道德经 复性书 论衡 通书 论语(忘了两个,欢迎补充)

四、名词解释(4*6')

1、五行

2、八识

3、离坚白

4、鹅湖之会

五、论述(2*20')

1、孟子“仁政”思想评述。

2、程朱理学“理”的主要内涵。

中国哲学原著

一、出处或作者(2*15')

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3、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4、行之非艰,知之惟艰。

5、道不离人,人不离道。(坛经)

6、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7、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8、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9、若无心而已,尔介有心,即具三千。

10、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11、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王守仁)

12、性者,心之理也;情者,性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朱熹)

13、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

剩下两个忘了

二、原著填空(2*10')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4、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三、翻译(2*20')

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2、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四、简述(3*20')

1、谈谈你对郭店楚简的了解。

2、结合三(2)简述“道枢”。

3、结合三(3)简述“蔽于用而不知文”“蔽于天而不知人”。

考后感:

这次南大的试题普遍比较简单(复习全面牢固的基础上),除了原著部分有四条以前没考过,“郭店楚简”也比较令人意外(不过南大的本科教材,郭齐勇《中国哲学史》有对于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和《性自命出》的介绍。这也提醒大家,在复习中尽量以学校参考书或本科教材为主,必要的书籍为辅。另外,南大研究生网站上的数目过时了,尽量换郭齐勇《中哲史》和新版合订版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郭齐勇的中哲史论述比较全面,但非常杂乱,必须自己整理笔记。宋明理学最好按陈来那本复习(只要学“周张程朱陆王”就完全可以)。原著是南大一直比较强调的,所以在历年的真题基础上,多看看庄子、荀子的翻译(先秦哲学就这两人的文言文最难懂,尤其庄子《齐物论》)此外,抓好先秦原著。其余的原著选段课本上出现的就可应付了。

最最重要的两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身体不强,心情遭殃!

今年我重点抓基础,尤其是“仁政”和“理”以及名词解释,所以拿到题后觉着比较简单,以至于心情有点小激动,后来平复了一下才缓过来。

南京的气温降到了少有的零下七八度, 南大的所有考场没有暖气,我的考场是大阶梯。考英语之前的中午,我发烧、头疼、腿酸。一量体温,37.7。当时真的是全身疼痛难忍,以至于考英语进考场前,我一个男生,坐在楼道的阶梯上,旁若无人的泪流满面,女友一直在旁边给我打气。考完英语,崩溃的感觉。

晚上量体温,38.3,吃完药躺下,疼痛得睡不着,已经开始烧的耳鸣了,一量,38.5.最后不得已,在女友的搀扶下,来到鼓楼医院输液,回到住的地方,已经凌晨两点。幸亏女友一直在身边陪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爱人。也让我的爸爸妈妈担心了。

回来躺下,我想,我已经完了。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羽绒裤,围着围巾,揣着热水袋,坐着棉毛垫。我准备得如此充分,以致于当时就感觉天要亡我,真的绝望。去年没考上,今年飘到南京,住在南大旁,就是为了考上中国哲学,结果却这样。好在专业课不难。熬了两年,就等这两天,却不幸掉了链子。我不甘心,所以我选择坚持!

絮叨了那么多,希望学弟学妹们注意抓牢基础,平时背熟笔记,锻炼好身体,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要蹉跎岁月。

最后,以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与各位热爱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战友们,共勉!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2012年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我的这个帖子,我最想说的是,南大的题看似不难,但让你在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写七道论述题,不是一件易事。(例如哲学综合,马哲三道简答两道论述,中哲六个名词解释两道论述;计算方法是两个名词解释折合一道简答,两个简答折合一道论述;每道论述大约三十行字数)。好了,废话少说,列位上眼了!

611哲学综合

一、简答(3*10')

1、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3、怎样理解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二、论述(2*20')

1、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解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长期性。

2、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重要意义?

三、选择题(8*2',送分题,缓解考试紧张情绪)

例如,《论衡》的作者是?a.王充

其他的都很简单,在此不赘述了

四、名词解释(6*4',送分题,在4-5行的篇幅里尽量表现更多的内容)

1、五行

2、四端

3、性三品

4、独化

5、理一分殊(今年很特别,名词解释考到了,原著又考到了论述题)

6、无极而太极

五、论述(2*20',两道论述最见功力,我相信大家都能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或多或少的看法,但是你能做到在很少思考时间乃至没有打草稿的时间里,全面详细地论述这两个大题吗?你能做到半小时之内,在A4纸张上写整一面吗?)

1、老子的“道”论述评。

2、儒、墨思想比较。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912中国哲学原著

一、填空(10*2',送分题,你要是答不出来不能怨出题老师)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二、出处或作者(15*2',送分题,建议同上)

1、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论天下之大经。《中庸》

4、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

5、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坛经》

6、心即性,性即理。王阳明《传习录》

7、居敬涵养。(具体哪句我忘了)朱熹

8、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

9、人之血气心知。戴震

10、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11、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全书》

12、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王弼

剩下三个,忘了。呵呵。

三、翻译(2*20,重头戏,今年出了《答杨时论西铭书》,有点意外哦)

1、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2、《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述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予比而同之。过矣。

四、论述(3*20')

1、根据三1,论述“一阴一阳之谓道”。

2、根据三2,论述“理一分殊”。

3、《齐物论》是怎样的典籍?试述其主要思想。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2013南京大学中国哲学真题

哲学综合:

简答:

1、人性的具体性

2、认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反映活动 3、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论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由的理解(具体怎么说的忘了)

2、请谈谈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价值的理解

选择:很简单,送分题

名词:1、五德终始 2、太虚即气 3、法界 4、忘了

论述:

1、先秦儒家的基本观点

2、佛教、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举例说明。

原著:

前两道忘得差不多了

翻译:庄子齐物论的一段 心经一段

论述:1、《太极图说》

2、对“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简评 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简评

2013年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哲学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10*3)

1、如何理解人性的具体性?

2、如何理解认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反映活动? 3、如何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二、论述题(20*2)(详细表述记不清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对人的自由问题 2、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研究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选择题(2*10)

记不清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识,要么选著作,要么选人物。 如直接研究孟子的著作;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人物;《仁学》的作者

四、名词解释(4*5) 1、天人相分 2、五德始终 3、太虚即气 4、本心 5、法界

五、简述题(20*2)

1、试述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学术观点

2、 请举例说明佛学、道教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一、写原著或者作者名(2*15)(记不起了,都是比较常考的句子)

1、夫民,神之主也

2、物物者非物

3、造物者无主,而物自造

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主者,命也 6、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7、

8、圣人有性而无喜怒哀乐

9、性,心之理也;情,心之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10、

11、

12、物指非物,指非指也

13、

14、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15、

二、原著填空(2*10)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2、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圣希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翻译(40)

1、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四、简析题(60)

1、《太极图说》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请阐述主要思想

2、三(1)“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人”

3、三(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2014年南京大学哲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哲学综合

一、简述题。(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及理论实践上的意义?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哲学?

二、论述题。(40分)

1.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谈谈对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的理解?

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三、简述题(80分)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2.禅宗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3.魏晋玄学的主题及发展过程及各学派观点?

4.朱熹理气关系论?

南京大学11年到14年中国哲学真题

中国哲学原著

一、写出下列句段的出处或作者。(30分)

1.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2.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

3.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6.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7.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

全为善也。

8.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9.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10.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11.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2.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

13.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之也。

1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5.夫私者,人之心也。

二、填空题。(20分)

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学也,禄在其中矣。——。

2.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3.大道废,——;智慧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有忠臣。

4.——,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三、将下列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40分)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四、简析题。(60分)

1.《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试析其主要思想。

2.根据第三大题第1小题分析“絜矩之道”。

3.根据第三大题第2小题分析“道通为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jo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