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新论

更新时间:2023-08-17 10:19: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产生:

神话传说(起源)

自然说

灵魂说

胸腹说

实验说

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用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现象。

它不是一门猜心术;

它不是一门灵魂术;

它不是一种算命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1. 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2. 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3. 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4. 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1.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思维方面

相关教育

2.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1.“ 人的心理发展是人与周围环境相 野生孩”由于缺乏教育,心理水平

非常低下,成为有效的反面例证 互作用的结果 在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中, 2. 利用专门性的教育与训练,可以

促使学生某些心理机能得到较好 教育起主导作用 的发展。如“学思维”教育计划 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有效的

加以控制或利用,以保证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

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3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这样选择学生进行朗读呢?有人认为,教师应该随意点名,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听课。如果教师每次都使用同样的顺序,学生就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他。

分析

研究发现,让学生按顺序朗读比随机点名效果更好。轮流

朗读的关键是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如果不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么,有些学生可能会被忽略。

还有什么方法比轮流朗读更好?

4.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研究

二、心理学与教育

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2. 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3. 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1. 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气质

涵义:

表现在个体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

动作灵活或迟钝等方面较多受遗传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多血质(活泼型):人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注意力容易转移、思维、动作、言语敏捷、善于交往,但轻率、浮躁。

: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且强烈、言语动作急速、热情、显得直爽而大胆,但很难自我控制、易怒、急躁。

: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言语、动作、思维比较迟缓、主义稳定,显得庄重,但也执拗、淡漠。

(抑制性):柔弱畏缩,情绪发生慢、体验深沉、言语迟缓物理、胆小、羞怯,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容易孤僻。

2. 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解释与说明心理现象,最根本的就是找出观察到的心理现象或心理事

件的基本原因的过程

对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从科学的角度上恰

当的予以解释和说明为教育者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如:将失去父母爱的学生的行为,解释为由于需要层次的低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

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

女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

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

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

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

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

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也以教育中特有的心理规律等知识补充和丰富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分科教学法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互相交叉、相互补充

教育心理学是分科教学法的基础学科之一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发展早期: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致使体系凌乱,内

容庞杂

现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才能体系稳定,不断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实践意义:对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

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

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要去点

拔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去告诉他答案。教给

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方面的,就要不再教他更多的东西

了。

一、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

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

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

章不达。

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

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一、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

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

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

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

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

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

了。

一、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西方古代的教育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重视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亚里斯多德: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二、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2)心理测量运动的兴起

三、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及其¡°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的心理与教育

相结合的尝试

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的人

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付诸实施

在统觉论指导下,提出教学过程的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知觉意味着仅仅进入意识界;形象地把观念活动比

喻成在意识的舞台上进行表演。这样的新的知觉可以被吸收,也可以不被

吸收。一个人已有的观念对新产生的知觉起作用而吸收它,使它变得明白,这即是统觉(apperception)作用。与新知觉有关并吸收它的原有观念集团,即是赫尔巴特所称的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够吸收新

知觉,越能够使新知觉清晰明白,易于被理解,这就是统觉作用的规律。

三、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人类学》与卡普切烈夫

的《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科学教育心理学

诞生的标志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为代表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

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发展时期(20年代¡ª50年代)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把学科心理纳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

中的作用

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开始兴起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成熟时期(60年代¡ª70年代)

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70年代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49年前,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清末开始开设属于教育心理学性质的课程

翻译西方教育心理学教材

在学科心理与心理测验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1949年后,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1949-1958年:改造时期

1959-1966年:发展时期

1966-1976年:停滞时期

1977年至今: 恢复和发展时期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杰出事件。

——E.G.波林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的步骤

对观察者的要求

观察法的优缺点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测验法

测验法的步骤

编制测验题目

预测

项目分析

合成测验

取得信度和效度资料

建立常模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谈话法

问卷法

个案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现象的适用范围? ——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一)心理现象的涵义

心理现象是指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心理现象的构成: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状态

(二)心理现象的构成1—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2.心理过程的构成: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的涵义

又称为认识过程,他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和规律的反映。 (2)认知过程的构成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不利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oa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