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引导简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更新时间:2023-03-10 18: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面引导:简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

论文摘要: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十分艰巨和迫切的问题。正面引导是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培养大学生“有序”的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往,培养大学生“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避免沉迷于网络,培养大学生“有节”的网络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培养大学生“慎独”的网络道德修养等方式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正面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的技术飞跃,它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每天都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沟通渠道及信息传播模式。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互联网在改变经济的同时,给政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搜集信息、学习知识、聊天、玩网络游戏、登录BBS论坛、网上交友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财富,又可能因为使用不当对社会公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公共秩

序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从而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少数大学生甚至会误人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应在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品质、网络道德修养方面给予大学生正面引导。 1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培养大学生“有序”的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共同维护,网络生活也需要网络秩序来维护。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群体,理应在网络生活中模范遵守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维护正常网络公共秩序而建立起来的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生活中的体现和扩展。大学生应当成为倡导网络文明的使者,坚持文明上网,养成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的良好习惯。

网络是一个知识最新、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它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操作方便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新闻、搜集资料、下载知识,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网络上存在虚假、庸俗、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大学生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浏览不良网站,更不能在网络上发布不健康的信息,要遵守网络道德秩序。学校应利用德育课和计算机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的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有序”的网络道德规范。

2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往。培养大学生“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和工具。大学生利用网络收发邮件、聊天、网E交友已经很普遍。学校可以利用BBS社区和网络社团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往。

BBS社区是网络社会的一种“经典”社区。大学生登录了BBS社区网站后可以同步互动参与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体会,上传文章,以文会友,达到社区互动的目的。

中国网络BBS社区已出现3种类型的社区:一是综合BBS社区,比如《人民日报》社的“强国综合论坛”社区;二是学术专题BBS社区,比如E大在线”上的“中国学术城”社区;三是高校BBS社区,大多数高校网站上都有学生的BBS专门社区。

高校BBS社区最受大学生欢迎之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免费使用服务器的空间,校内局域网的费用一般由高校支付,学生使用是免费的。学校在高校BBS社区预设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让大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学校“网管”加以正面引导。学生在BBS社区上可以探讨作业,交流学习体会,进行学术讨论,发表散文诗歌,上传图像资料,提倡助人为乐,它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也墙强了大学生共同维护BBS社区网络道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网络社团是在网络交往达到一定程度,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自发性群体组织。目前许多高校已陆续出现

了各种网络社团组织。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民间社团的兴起与壮大是必然的趋势。在社团中交往意趣相投的人,助己助人,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对高校网络社团的正面引导,让大学生在社会公益、环境保护、慈善事业、维护权益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共青团上海市委组建的青年家园民间服务中心在成立5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与200家组织建立了联系。网络社团的成员多以大学生为主体。“注重公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大多数网络社团成立的宗旨。比如“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成立仅9个月,会员达到了300多名,每周派会员到医院陪护和抚慰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临终患者。

高校利用网络BBS杜区和网络社团组织培养大学生“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让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交往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同时提高服务社会的公德意识。

3引导大学生自觉避免沉迷于网络。培养大学生“有节”的网络道德品质

大学生适度上网对学习新知识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已出现网络成瘾现象,耽误学业,甚至出现逃学、弃学现象,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时间的监管,避免出现网络成瘾现象。从社会学角度讲,对网络过度使用以致沉迷于网络所造成的心理困扰被称作网络成瘾。临床心理学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强迫症状,并不是

计划特意地过度上网,而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滞留在网络上,主体不能控制自己。过度依赖网络生活方式,忽视现实生活内容,时间多被网络占用,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例如,有一名2l岁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一度失踪5天,后来被找到时,发现他已连续上网5天。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上网“有度”、上网“有节”,建立大学生上网时间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开展诸如以“远离网瘾,享受阳光”为主题的“网络阳光计划”活动,开通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瘾的服务热线,邀请专家和心理医生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辅导,帮助上网者尽快走出网络困境。

4引导大学生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培养大学生“慎独”的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的虚拟性和上网者的隐蔽性是网络交往的两大特点。它不利于发挥社会公开监督的作用,使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大大降低。因此,上网者的网络自律精神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根本保障。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精神,提高其网络“慎独”修养。

“慎独”是由我国古代儒家提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可见“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谨慎地注意自己外在行为的道德修养。如果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6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