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学案(三、四单元修改版)

更新时间:2024-06-15 0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1、邓稼先

杨振宁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了解邓稼先科学家的光辉事迹以及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独特的叙事方法,理解小标题的作用以及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2.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作者、写作背景:

(1)介绍邓嫁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要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卓越的科学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ran r?n zǎi gē( ) kě gē kě qì( ) xuǎn pìn ( ) xiǎn w?i r?n zhī( )

zhì sǐ bú xia( ) yuán xūn( ) jū gōng jìn cuì( ) zhì yǒu( ) dāng zhī wú kuì( )

yǎng mù( ) fēng māng bì lù( ) jiā yù hù xiǎo( ) yān h?ng( )

fù rú jiē zhī( ) yùn yù( )

ra lai mǎng kuàng( )

mǎ g? guǒ shī( ) páng huáng (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比喻任凭别人欺压,不图反抗。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指完全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锐气、才干显露无遗。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喻,明白;晓,知道。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立大功的人、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敬仰思慕。 :难以忍受。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长时间的分别。

: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二、整体感知:

5、文中第二至第五部分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赞扬邓稼先的精神?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小节 事例 人物品质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 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中心归纳: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的 精神和 的崇高情怀。

三、思考探究

第一部分:

6、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7、.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8、文中哪个词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思考: 9.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10.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11.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阅读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思考: 1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14.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阅读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思考: 15、这个部分写了一件什么典型事件?

16、面对作者关于“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一叙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

17、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会使作者“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

阅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思考:

17、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18.“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一句话:“我不能走。”这体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

19、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思考:

20、“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总结:

2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2、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四、课外延伸:班级举行以“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为主题的研讨会,有以下活动要你参加:

1.说说你心中最崇敬的科学家是谁?并概述一下他的突出事迹(或成果)

例:华罗庚:虽然初中毕业就辍学,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靠自学而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2、杨振宁和某明星同机抵达上海机场。明星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请你就此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师个性化备课

六、检测案: 1、生字词默写 2、仿写

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句话。

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反思: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悟文意。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学习过程

1.人物简介: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僵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份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ia ?r bù shě( )

jiǒng jiǒng mùguāng( )

mígāo( ) mù bù kúi yuán( ) lì jìn xīn xua( ) shuāi wēi( )

wú xiá jí cǐ( ) wù wù qi?ng nián( ) ha rán( ) jiǒng hū bù t?ng( ) qì chōng dǒu niú( ) di? qǐ( )

kāng kǎi lín lí( ) yī fǎn jìwǎng ( ) jiào bǔ( ) p?ng pài ( ) qián xīn guàng zhù( )

2.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整齐地排列着。

: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跟过去的情况完全不同。

:形容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 :很不一样。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用尽心思和力量。

二、整体感知课文:

3、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4、根据下面表格内容,试从文中分类提取重要信息。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各写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特点? 闻一多 特 点 事 迹 目 的 品 格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民主战士

5、按照以上表格的信息,可以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说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三、精读课文,探究:

(一)研读第1-7段,思考:

6.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7.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8.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9.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0.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11.文中选用杜甫“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有何用意?

12.选文在记叙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写?(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语言: 肖像: 细节: 13.第6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第8-20段,回答问题: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14、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15.“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16.“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才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7.揣摩人物形象 (1)人物语言:

①“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思想性格?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表现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性格?

(2)“他直到游行示威队伍前头,昂首挺胸,衣须飘飘。”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18.“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从哪里体现他是口的巨人?从哪里体现他是行的高........

标?

19.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评议精辟的散文,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的高尚人格,

赞扬了他 的治学态度和 热情及

的革命精神。

四、拓展练习

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师个性化备课

六、检测案 1、字词默写 2、仿写句子: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七、教学反思:

6.词类活用

与蒙论议 论:

7.常用虚词

而:结友而别(连词,表顺接关系,不译) 乃: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_____) 遂:肃遂拜蒙母(________________) 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 以: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

8.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即“见何事”,感叹代词前置) ②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 (“拜”后面省略了介词“”)

9.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刻画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探究。

1.孙权劝吕蒙学习得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什么?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他告诉了吕蒙哪些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吴国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肃:吴国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吕蒙的变化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①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即“ ”。

②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

教师个性化备课

检测案:

1.下列加点的词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 B、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 C、但当涉猎|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是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吕蒙对鲁肃说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了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教学反思:

16、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音词义,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2、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3、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案

一、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分享他得童年乐趣。 小说的基础知识。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情节是小说中的主要要素,它是小说的灵魂。

(2)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部分组成,有时为了需要,在开端前面有个序幕,在结局后面还有个尾声。

(3)人物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母亲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guī xǐng( )了。 (2)、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háng bai( )来,却至少是叔子。 (3)、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dàn( )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

(4)、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cuān duo( )起来。 (5)、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 shuǐ( )的。 (6)、那老旦当初还只是du? lái du? qù( )的唱。 (7)、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zhào( )着小船。 2、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 撺掇: 弄潮:

怠慢:

自失: 漂渺: 纠葛: 屹立:

3、谈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

1、看戏是本文的主体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戏各个情节: → → → 。其中最有诗意的情节是 ____ , ______ 。 2、本文的主人公是 。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是 。 3、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四、问题探究: (一)、阅读开头3段文字,探究下列问题。 1、这几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平桥村是个“极偏僻的”小村,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土”?

3、第②段文字反映了平桥村怎样的风俗人情?

(二)阅读“这一天我不钓虾??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探究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主要写看戏前波折的转机,其转机的原因有三,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下:

(2)双喜说服祖母的三个理由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双喜怎样的品质特点?

(3)结尾一句中的“一哄”用得很好,有丰富的含义,试作简要说明。

(三)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探究下列问题。

(1)开头一段描写小伙伴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从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群小伙伴怎样的本领和怎样的心情?

(2)选文第②段才多种感官描写月夜行船的情景,请分别找出相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视觉: 、 、 , ②听觉: ③触觉:

④嗅觉: 、 ⑤幻觉: 、 。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衬托了“我” 的心情。

(4)、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照应, “

照应。

(5)文中写“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6)文中三次提到“豆麦”有什么作用? (7)后面两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月还没落??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探究下列问题。 (1)选文第①段说:“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台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句中的“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怎样的情形?

(2)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写渔夫的喝彩,有何作用?

(3)、文中的阿发和双喜令人喜爱,但他们的性格各异:阿发 ,

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如 (4)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五)阅读“双喜,你们这班小鬼??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探究下列问题。

1、六一公公对双喜说的那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怪责孩子偷他的豆,可见他的吝啬 B、六一公公恼的不是偷,而是“踏坏”,可见他并不吝啬。 C、只是怪责孩子们不珍惜劳动成果。 2、“请客?——这是应该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作者这样写有何有意

4、“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戏和豆好在哪里?

5、课文写了七件事,请将七件事情按先后顺序排列,并说说哪些 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五、教师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检测案 仿写句子: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 , , 。

17、安塞腰鼓

刘成章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民情,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并领略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l、关于作者作品: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其作品《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课前导读

安塞腰鼓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号称“天下第一鼓”。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频频出现在大型的国家庆典上,在中国申奥的宣传片中也有它的风姿。安塞腰鼓已不仅属于陕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征。

3、掌握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ào ra( ) tián jìng( ) fēi jiàn( ) huì àn( ) míng xī( ) shù fù( ) fú sha( ) t?ng r?n( ) zhuàng kāi( ) m? rán( ) kàng fan( ) rǒng zá( ) jī bàn( ) shāo zhu?( ) páng b?( ) zhàn lì( )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纵情地舞动。 :极度兴奋。

:昏暗,这里是迷惘、湖涂的意思。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比喻鼓声和观众的心灵相撞击。

: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激动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奔马向前。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4、阅读课文,试用“__ __的安塞腰鼓”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5、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按表演过程(即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然后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第一部分:(第 至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一层:(第 至 段) 第二层:(第 至 段)

第三层:(第 至 段) 第四层:(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三、问题探究

6.阅读课文开头至“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选段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试完成下面的场面要素填写。

背景:

人物: 性格特征: 神情: 腰鼓:

这样写的好处: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选段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分别是什么。

(5)“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中三个加点的词能否调换?为什么?

(6)“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句话把“后生”比作“石头”,是否恰当?为什么?

(7)给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连线,并说说各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什么特点及比喻句的作用。

①急促的鼓点 A.火花一样 ②飞扬的流苏 B.乱蛙一样 ③蹦跳的脚步 C.斗虎一样 ④闪射的瞳仁 D.骤雨一样 ⑤强健的风姿 E.旋风一样

各个比喻句所突出的特点:鼓点------ ,流苏----- ,脚步------ ,瞳仁------- , 风姿----- 。

运用比喻的作用:

(8)第7段主要描写什么?段中哪几个词语可以概括这一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9)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塞后生怎样的特点?

7、阅读课文“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至“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完成后面的题。

(1)阳光本来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2)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成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这里写的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4)第14、15段的意思是什么?句中“沉重”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5)“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表现了表演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6)“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句中的“农民衣着”和“红豆角角老南瓜”指的是什么?

(7)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小的鸡啼”?

(8)文章先后三次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其含义和作用有何异同?

(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环境的寂静,其作用是否相同?

(10)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小结:《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读音,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四、拓展练习。

仿写句子: 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例: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五、教师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18、竹影

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种yōu àn( )的光弥漫在窗际。 2、“唉,你们qia yì( )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 3、我学他的kǒu t?u chán( )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4、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piě( ),其实竹叶的方向、shū mì( )、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5、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bāo lu?( )三原色, 6、这叫做‘朱竹’,是用笔zhān( )了zhū shā( )来撇的。

7、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cēn cī bù qí( )的样子来。

19、观舞记

1、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biàn huàn duō zī( )的旋舞。

2、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qīng yáng( )的眉宇 3、但是除了yī yā( )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4、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běn sa dāng háng( )”。

5、舞台上的气氛是jìng mù( )庄严的。 6、她duān níng( )地站立着。

7、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bēi huān lí h?( )。 8、我们看她忽而双眉pín cù( ),表现出无限的哀悉,忽而笑颊càn rán( ),表现出无边的音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dī huí wǎn zhuǎn( )的骄羞;忽而张目chēn shì( ),表现出chì zhà fēng yún( )的盛怒。

9、她只顾使出hún shēn xia shù(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10、孔雀的gāo shì ku? bù( ),都能形容尽致,jìn tài jí yán( )!

11、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xī xī xiāng tōng(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

20、口技

林嗣环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学习摹写音响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由篇到意。注意:应掌握的文言文的四种重点字、词:

1、常用字(意思基本不变);

2、通假字;3、古今异义字词:4、 一字多义字词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家作品(由生收集汇报、整理)

2、掌握下列字的拼音 呓( ) 絮( ) 叱( ) 意少舒( ) 中间( ) ......曳屋( ) 许许( ) 几欲( ) .....

3、解释加点词,翻译文章。

第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

( ) ( ) ( )( )

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 ...(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

( )( ) ( ) ( )

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

( ) ( )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①呜之。 .....

( ) ( ) ( ) ( )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①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 .....

( ) ( ) .

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 )( )( )(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 ( )( )( )

第三段:未几,夫齁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 )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 ( )( )( )

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

( ) ( ) ( )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 )( )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 )( ) ( )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 )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 ) ....( )(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 ) ( )( ) ( ) ( )( )

第五段: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④, .....

( )( )( )(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 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善? 乳? 儿含乳啼?(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坐??众宾团坐( ) ?以为妙绝 绝? ( ) ?满座寂然( ) ?群响毕绝( ) 二、整体感悟:

1、文章从绝哪三个方面来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3、阅读课文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课文描摹声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 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三、问题探究

1、第①段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强调指出口技表演的道具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作者在文中的首尾写出表演者的道具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目的是什么?

4、文中属于侧面描写的语句是:

① ② ③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 5、“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这篇短文对口技表演的描写采用了 和 相结合的写法。

7、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四、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 ,反映了 。

五、教师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检测案:

1、翻译下列句子。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2、理解型默写:

(1)交代道具简单的句子是: (2)在口技人模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表现听众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句子是: (3)在口技人模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景,表现听众的神情动作变化的句子是:

(4)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句子是: (5)文中写口技表演以假乱真让听众惊慌欲逃的句子是:

(6)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是:

二、文段中表时间的词有:少顷、既而、是时、一时、俄而、忽、未几。请按下面的意思选择填空。

①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②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 。③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④表示突然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o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