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处理123

更新时间:2023-09-11 1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建筑工程: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2.建筑工程质量:反应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3.验收: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作出确认。

4.进场验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对产品合格与否作出确认。

5:检验批: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6.检验: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7.见证取样:在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验。

8.交接检验:由施工的承接方式与完成方经双方检验并对可否继续施工做出确认的活动。 9.主控项目:建筑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10.一般项目: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11.抽样检验: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地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建筑工程检验项目中,按照检验批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所进行的检验。

12.观感质量:通过观察和必要的测量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

13.施工企业: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管线安装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各类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

14.危险源与事故: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15:①普通混凝土:干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混凝土。②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③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④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⑤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

16.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

17.砌体结构:系指用各种块状材料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包括砖砌体、石砌体、砌块砌体等。

18.地基:指直接承受建筑荷载作用的土体或岩层。

19.基础:基础是建筑物承受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土的下部结构。基础通常埋在地下。 20.工作场所:从事施工的任何人员因工作原因必须停留或前往的一切住所。 21.孔洞事故: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表面出现严重的蜂窝、露筋、或孔洞的事故。

22.蜂窝:指混凝土表面无砂浆,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23.孔洞:是指深度超过保护成厚度,但不超过截面面积的1/3的缺陷。 24.露筋:指主筋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

问答题

1. 事故的特点: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多发性

2. 事故的分类:一般质量事故、严重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3. 事故处理的程序:基本情况调查、结构及材料检测、复核分析、专家会商、调查报告 4. 复位纠偏:(1)机械复位(2)施工中逐步纠正(3)地基处理纠错(4)扩大基础或构

件(5)增加连接件(6)地脚螺栓错位处理(7)其他处理。 5. 地基基础托换技术

a) 加深或加大基础 目的在于增加基础承载力 b) 桩式托换、灌浆托换

c) 纠偏技术:迫降纠偏、顶升纠偏、压桩掏土纠偏、其他纠偏

6. 桩基事故处理方法:补桩、改变打桩工艺、清除沉渣、静压、加强基础承台、其他 7. 基础工程事故常见的有:基础错位、基础变形、基础裂缝、混凝土基础孔洞类型

8. 基础错位事故主要类别:建筑物方向错误、基础平面错误、基础标高错误、预留洞和预

埋件的标高错误、基础插筋数量,方位错误。

9. 基础错位原因:勘察、设计、施工(吊移法,顶推法,顶推牵拉法,扩大法,托换) 10. 砌体工程常见事故及处理方法

a) 砌体裂缝(2)砌体强度不足(3)砌体错位变形(4)砌体局部倒塌

处理:表面修补、校正变形、加大砌体截面、灌浆封闭或补强、增设卸荷结构、改变结构方案、砌体外包钢丝网水泥、加强整体性、拆除重做

11.裂缝产生的原因:温度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结构荷载过大或砌体截面过小、设计构造不当、材料质量不良、施工质量低劣、其他 12.孔洞事故的原因

(1) 浇筑时混凝土坍落度太小,甚至已经初凝 (2) 用已经离析的混凝土浇筑,或浇筑方法不当 (3) 错用外加剂

(4) 对钢筋密集处,或预留洞预埋件附近,可能出现混凝土不能顺利通过的现象,

没有采取适当措施

(5) 不按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操作,造成漏振

(6)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采用斜向分层浇筑很可能造成底部附近混凝土孔洞 (7) 采用滑模工艺施工,不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检查

13.露筋事故原因:钢筋垫块漏放少放移位。局部钢筋密集处,水泥砂浆被骨料或混凝土阻挡。混凝土离析缺浆坍落度过小模板漏浆严重。震动棒碰撞钢筋使钢筋移位。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者拆模过早

14.缝隙夹渣层:施工缝未清理,或者不按施工规范规定的方法操作

分层浇筑时,上下层间隙时间太长或掉入杂物。

15.(1)一般质量事故,含5000-50000(2)严重质量事故,含50000-10万,2人以下重伤(3)重大质量事故,10万以上,分四级,死亡>3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为一级。死亡10—29人,损失100万—300万为二级。死亡3—9人,重伤>20人,损失30—100万为三级。死亡<2人或重伤3—19人,损失10—30万为四级。(4)特别重大事故,死亡>=30人,损失500万及以上。

16.施工的控制措施:①确保砖在使用前达到稳定期②严格控制含水率③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

填空题

1.质量事故因素:人,物,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2.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建筑的质量。2.建筑构造设计有沉降缝,伸缩缝设置不当的不合理问题。普通混凝土由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决定这些强度因素: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施工质量。

3.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引起正倒八字型裂缝、X裂缝、水平、垂直、斜裂缝。 4.整治滑坡主要用排水,支挡,减重和护坡等措施。

5.基础变形特征(1)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4)局部倾斜。 6.水泥灌浆方法:重力灌浆法,压力灌浆法。

7.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有表面,内部,贯穿三类。 8.修补材料:刚性材料,弹性材料。

9.涂覆法修补量大的表面裂缝可采用手工或机械喷涂方法,涂膜厚度在0.3—2.5mm之间

案例分析

一、墙体填缝封闭处理实例:

1、工程事故概况:江苏省某教学楼为四层砖混结构,局部五层,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无隔热层。竣工后,顶层纵横墙两端出现了八字裂缝,房屋中部附近出现了竖向裂缝。

2、原因:从这些裂缝特征很容易看出是温度裂缝

3、事故处理:由于顶层砌体裂缝长期变化扩展,造成墙面渗漏,抹灰层脱落,影响正常使用,必须处理。针对裂缝特点和修补目的,选用先铲除裂缝及脱落层附近的内墙抹灰层,清洗墙面并充分润湿后,封堵裂缝和恢复墙面抹灰的方法。外墙面裂缝未封堵,处理时间选在8月。因这时气温最高,裂缝最宽,且学校放暑假。经处理后,内墙面没有再开裂,墙面也无渗漏。

二、强度不足事故堵塞孔洞处理实例:

1、工程事故概况:某幢三层混合结构宿舍,带阳台的房间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横墙和纵墙都是承重墙。砌筑时在底层门窗之间的500mm宽墙上留了一个宽为240mm的脚

手眼,使该墙砌体截面削弱了近1/2,留脚手眼处所受荷载约81kN,因此安全度严重不足。 2、事故原因:荷载过大,墙体出现孔洞导致强度不足

3、事故处理:发现问题后,立即在底层门窗过梁下加设支撑,对留脚手眼的墙卸荷,然后用MU10砖和M10砂浆严密堵塞脚手眼。

三、概况:某百货商场10m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大梁,因设计错误,加上施工质量低劣,导致严重开裂。

处理:考虑到梁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除了产生较宽的严重裂缝外,还可见受压区混凝土局部压碎,有的部位钢筋外露。该工程采用增设卸荷框架的加固方式。为使增设的框架与原大梁连成整体,共同工作,加固时将原梁下部的保护层凿去,使全部主筋外露,新加框架梁的箍筋与梁的箍筋焊接。为保证新增梁与原梁共同工作,施工时还采取了把原梁略顶起,用膨胀水泥灌缝的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a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