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0:0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深入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稿”)的具体内容,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语文教师而言,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不仅要知道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之间“删去、加上、修改”的三个区别,而且更应该明了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明了新课标修订稿从“时代发展、语句条理、追求变化”三个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标修订稿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要求】

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之中,务必通过新课标修订稿的学习,紧密联系自己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际,不能空对空。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 通过比照,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

第二,选择自己曾经讲过的一节小学语文习作课,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维度思考;

第二, 按照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

上怎么教”,修改自己曾经讲过的一节小学语文习作课。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修订稿

1、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的区别 前言

原来新课标中的“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从现代社会的要求,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作用。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及其当今社会带给语文课程的新挑战,说语文课程再次深度改革的背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说语文课程的三维基础目的、及其作用和地位。

课程性质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修订稿“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保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变化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 说语文——说语文课程 ③强调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原来的新课标与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

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删去(24/261——据不完全统计,下同)

2、新课标修订稿到底修改了什么 ⑴表面上看 ①删去 ②加上 ③修改 ⑵深入分析 ①时代的发展 ②语句的条理 ③追求的变化 ①删去 时代的发展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句的条理

追求的变化

②加上 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加上: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

追求的变化

③修改 时代的发展

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