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最新版)

更新时间:2023-04-27 23: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音;(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学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实的科学。完整的文艺学,应该包括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既有共同的属性和联系,

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民间文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1)对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作品的发掘,考释和

整理。(2)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纪律与整理。(3)对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文本、

民间文学创作者与传承人情况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4)对民间文学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承规律等等的研究。(5)外国相关理论和民间文学作品

的翻译、介绍与研究。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分两方面: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哦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史民俗学的一部分。

2.什么是“民间”?

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民俗之“民”的范围很宽广,它渐有包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民间”有相对的一面,就是“官方”。“官方”一般是指政府,将之扩大则指所有正规的、郑重的公务场合。在这些场合里,讲话、做事一一般要符合公务规范,比较随意的民间习惯是不适宜的,而官员、职员等走出公务场合,也就回到了生活场合中,一般也就遵从民间习俗,进入“民间”。

3.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不仅有自成一体的存在形态,而且还常贯穿在其他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如节日、民间信仰、手工艺、游戏竞技等活动中大都有民间文学的讲述参与。

民间文学保护的基本原则则可初步概括为一下四点:第一,民间文学的保护应与社会发展相协

调,不能为保护民间文学遗产而试图阻止其所在社区的现代化进程。

这就要对民间文学区别对待,既要对适应现代生活的项目进行活态保护,也要对不适应现代社会而行将衰亡的项目进行存档式保护。第二,进行整体保护,应重视保护民间文学所在社群的文化群体,而不是进行割裂式的局部保护,并努力将文本与其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和记录。第三,注重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以人为本,尊重民间文学传承人的意愿和现实需求。第四,强调对民间文学表演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而不是仅仅传承和记录其文本形态。

第一章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采风:

3.民间文学的群体性: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指民间文学史群体创作、群体流传,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4.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好人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5.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有五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与表演性。

(1)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一般来讲,民间文学都是在口头创作和传播的。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

(2)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

特征。首先,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其次,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最

后,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是大众化的、通俗的、易懂的、传统的。

(3)传承性,首先,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传承性,指一些群体性的观念和意识是在长期的历

史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往往根深蒂固,相对稳定,代代相传。其次,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表现在它长期以来有其惯用的艺术形式。(如各地的民歌都有特定的程式和技法,有固定的章法、句式、韵律等表达手段)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首先体现为作品语言的变异。其次,除了语言总是发生较大的变异,

民间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最后一个作品从产生雏形到较为成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它的前后内容一般也就有很大的变异。

(5)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第

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2.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第二,在

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第三,民

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演性特征的理论基础是表演理论。表演理论的主张与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认为民间叙事是一种表演事件,表演是一种艺术性的展示与交流;第二,注重民间叙事发生的情境;第三,考察叙事交流的具体情形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第四,从讲述人、听众和参与

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考察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第五,强调对社区的民族志考察和对个人表演特色的关注。

第三章

1.神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

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变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或语言艺

术,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思考题]

1.神话有哪些种类?

分类:神话分类有多种,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

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大洋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

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分,韵文体神话、散文体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

第三,按神话的内容划分,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日月神话、雷电神话、四季神话、动植物神话)

社会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文化内涵:第一,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

崇拜的反映;第二,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遗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第四章

1.传说: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

俗的传奇故事。

2.箭垛式人物: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典型人

物。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着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如鲁班、包公、徐文长等。

3.四大爱情传说:指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二者联系在于: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其

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

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第二,历史观不同。第三,取材的角

度不同。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和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说和神话的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缘头之一;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

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说和神话的区别:第一,二者故事的主人公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是以神

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是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虽然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是在神话存活的原始部落的生活里和信仰里,是具有神圣性和真实性的。就是说,

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中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相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想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人物传说:(1)神仙传说:如八仙传说

(2)文人传说:如屈原、王羲之、李白

(3)巧匠名医传说:如扁鹊、张仲景、华佗

(4)帝王将相传说:如李世民、武则天、戚继光、岳飞等

(5)起义英雄传说:如陈胜、吴广、宋江

(6)政治历史人物传说:谭词同、黄兴、孙中山等。

史事传说:(1)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如义和团传说、捻军传说

(2)农民起义传说:如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起义

(3)革命历史事件传说: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传奇故事

地方风物传说:(1)山川名胜传说:如望君顶

(2)物产传说:狗不理包子、东坡肉

(3)动植物传说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俗传说:(1)节日习俗传说:春节、端午节、泼水节

(2)婚丧习俗传说:新娘盖头、

(3)游艺习俗传说:扭秧歌、舞狮子、放风筝

4.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1)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2)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加工,使神话转为传说;

(3)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4)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5.试述四大爱情传说的结局艺术。

四大爱情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一)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此传说的结局是牛郎和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二)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这种结局的哀痛绝伦令人深深感动,其想象的宏伟气势震撼人心。

(三)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传说梁祝的灵魂化作蝴蝶永远相伴飞舞,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得了重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而且意境优美,韵味绵长,堪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和顶峰作品之一。

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四)白蛇传:法海变蟹

白蛇传结局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贝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践,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由于四大爱情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硬性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一)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七夕”、“双七节”、“女节”、“香桥会”等。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为汉族传统节日。传输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一般是女子祭祀、观赏织女星,并在月下穿针引线或做编织类女工,向织女乞求智巧,也有男童祭祀牵牛星并祈求聪明的习俗。

(二)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寒衣节为中国北方习俗,时间在阴历十月一日。妇女们缝制棉衣,送给出门在外的亲人,并到坟地给已去世的亲人烧纸衣并供奉食品。此习俗与孟姜女传说结合遂有孟姜女辛苦做衣并到长城脚下送寒衣的情节。

(三)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双蝶节为江苏宜兴、浙江等地流行,时间在阴历三月一日。因纪念梁祝爱情故事和化蝶传说而得名。

(四)白蛇传与端午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船节”、“粽包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第五章

1.民间故事: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1.AT 分类法:安蒂-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和斯蒂

-汤普森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方法,

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输有本质的不同: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

主角是神;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

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

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民间故事的特点有: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

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

泛指性:指故事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

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3.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艺术特征:(1)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

(2)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经典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

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活佛型故事等。

第六章

1.民间歌谣:是指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

从民间歌谣的思想内容角度看,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

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讲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

类,每大类之下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一)山歌

花儿、爬山歌、信天游、打歌(踏歌、跳歌)、双歌、香哩歌

(二)小调

2.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1)天机自动,朴素浑成

(2)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3)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表达方式上频繁运用赋、比、兴、反复、

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1.史诗:就是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的呢过内容的一种规模宏大、自古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

2.创世史诗:又称作“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所想象的创世过程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大事。

3.《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

第八章

1.民间叙事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诗,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以中国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

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第二类社会斗争叙事诗。

2.《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

1.谚语: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

2.谜语:是由谜面与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

3.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1.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谜底所指向的对象:可将谜语分为三类:物谜、事谜和字谜。

物迷,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如各种自然物、动植物、劳动工具、产品、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生活用具、人体器官等。如:远看是点心,近看是点心,虽然是点心,充饥却不行——蜡烛。

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如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以及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

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如: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金。

1.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2.炮打书:又称“大件炮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海的金戈铁马类故事。如《三国》

、《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

《列国志》等。1.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1)评书的语言是

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为广大民众接受。

(2)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极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3)评书艺人擅长

拟声的表达技巧。(4)在以散说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做渲染和调节。

(5)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2.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

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绝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语言游戏。说常与逗、学结合、混同在一起,有时难分彼此。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的说。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方音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卖声等。相声的学类似口技,但与口技不同,相声的学要为组织包袱服务。相声的学有正学和歪学之分,正学要乱真,让人佩服雅苑口技的高超;歪学既有真声的影子,又有滑稽可笑的歪曲或夸张,与逗有更紧密的联系。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但从表现形式上说,逗并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结合其他表达形式,有“说逗”、“学逗”、“唱逗”之分,“逗”集中体现了相声的幽默特色。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相声艺术里的唱功,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学唱”也可视为“学”,也有正唱歪唱之分。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

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

3.什么是相声的“包袱”?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

“包袱”分为两类:“肉里噱”和“外插花”。“外插花”丰富了相声的内容。“肉里噱”是相声的骨架,“外插花”是相声的骨肉。“现挂”是构成“外插花”的一种主要方式。“现挂”体现了相声演员与观众的密切交流和频繁互动的关系,也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典型表现。

“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情、动作、模拟、学唱构

成的,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包袱”开始后都有一个稍长的铺垫过程,要把各种细节交代清楚,使情节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并具备情节转折出奇、矛盾爆起的条

件。这个过程叫“铺平垫稳”,铺垫好以后还要暂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视线,叫做“支”或“描包袱口”。最后突然抖落“包袱,干脆、利落、明确。整个组织过程常为“三翻四抖”,即有三步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抖落。

第十一章

1.民间小戏: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东北的

二人转、贵州的花灯戏、北方的秧歌戏等,

它的表现形式较简单,是农民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演员一般是非职业化的,戏中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色,两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或小旦、小丑演出,称”两小“戏;三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小丑演出,称“三小”戏。

小戏的表现方式歌舞成分较重,表演时多载歌载舞,欢快活泼。

2.皮影戏: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成人像,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的戏曲。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h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