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1 14: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二、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1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四、布置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3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4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5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6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7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8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0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1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12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3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4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5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16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17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18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19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t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