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诗歌

更新时间:2024-01-28 02: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30年代诗歌

一:30年代新诗发展状况 1:20年代后期的白话新诗

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歌《新梦》 《哀中国》 李金发:象征诗派

两种趋势:大众化/非诗化,贵族化/纯诗化 2:30年代诗坛概况

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人群和现代派诗人两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现代派诗人群包括: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 二:中国诗歌会

1: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2:以殷夫为前驱,红色鼓动诗,《血字》 3: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

4:代表作品:蒲风《六月流火》 穆木天《守堤者》 杨骚《乡曲》 任钧《战歌》

5:基本特点:①内容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关,多以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的鼓动性和意识形态化。②革命宣传意义大于文学审美意义 三:后期新月诗派

1:是前期新月的继续和发展

2: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

3:基本成员: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卞之琳,叶公超,邵洵美,林微因,以陈梦家,方伟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主的青年诗人 4:后期新月诗歌两个方向的转变

①向外扩展:生活视野扩大和题材扩展,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倾向 ②向内扩展:关注内心世界,转向现实主义诗意的探索 5:后期新月现代诗的特征

①主智化,非个人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 ②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等内容

③以象征,暗示等手法建构隐晦的艺术世界,充满幻灭,空虚,迷茫,感伤情绪 6:后期新月的意义

①以独有的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合奏 ②艾青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派诗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 四:现代诗派

1:概念:指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有大致相似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青年诗人群

2:代表: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林庚,曹葆年,徐迟,路易士(纪弦),李白凤,陈江帆,史卫斯

3:汉园三诗人:1936年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4:现代诗派的特征

①创作倾向:疏离社会公众主题,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的情绪与感觉,在共同的母题中探求个体情绪的诗意表达,如寻梦者形象,“荒原意识”倦行人心态

②美学追求: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即“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追求隐藏自我和表现自我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③文化资源:西方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及李金发的实践,晚唐温,李诗歌的意境,意象,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构诗歌美学

④表现方法:以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以奇特的联想及繁复意的奇特组合,表现繁复的诗性和知性

⑤诗歌形式:追求内在韵律,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具有散文美 五:戴望舒,卞之琳 《雨巷》

施蛰存《谈戴望舒的<雨巷>》①卞之琳: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得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显,浮泛。②这首诗,精神还是中国旧诗,形式却是外国诗③在30年代初期,望舒一不满意他这一种创作方法??在《望舒草》中删掉了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④在今天,我相信,十八岁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定还是爱好这首诗的,但如果他自己也写诗,到了二十五岁,如果还是爱好这首诗,那就说明他没有进步,无法进入现代诗的境界。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种相对关系,情景的美学,相对于宇宙万物的独立思考,任何万物只有在关系的网络中才能获得意义 卞之琳诗歌特点

①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并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 ②注重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 ③情景的美学

④诗歌精巧玲珑,长于组织与结构,联想丰富,跳跃性强 ⑤诗歌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x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