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市名录与历史沿革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3 2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县市名录与历史沿革

安徽省行政区划(省会合肥市)

地级市 市辖区、县级市、县 合肥市: 庐阳区 瑶海区 蜀山区 包河区 长丰 肥东(店埠) 肥西(上派) 芜湖市: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芜湖(湾址) 繁昌 南陵

蚌埠市: 蚌山区 龙子湖区 禹会区 淮上区 固镇(1965-7-1) 五河 怀远 淮南市: 田家庵区 大通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凤台 马鞍山市: 雨山区 花山区 金家庄区 当涂 淮北市: 相山区 杜集区 烈山区 濉溪 铜陵市: 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区 铜陵

安庆市: 迎江区 大观区 宜秀区 桐城市 岳西(天堂) 潜山(梅城) 太湖 枞阳 怀宁(石牌) 宿松 望江

黄山(屯溪)市: 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黟县(碧阳) 歙县(徽城 太平) 祁门 休宁(海阳)

滁州(县)市: 琅琊区 南谯区 天长市(炳辉)(1994-1) 明光市(嘉山) 凤阳(府城) 定远 来安(新安) 全椒(襄河)

阜阳市: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界首市 太和 临泉 阜南 颍上 宿州(县)市: 埇桥区 砀山 萧县(龙城) 灵壁 泗县

巢湖市(1999地级): 居巢区 含山(环峰) 和县(历阳) 无为 庐江

六安市(1999-9-10地级): 金安区 裕安区 霍邱(丘) 金寨(梅山) 寿县 霍山 舒城

亳州(县)市:(1986县级 2000地级) 谯城区 涡阳 蒙城 利辛 池州市(贵池): 贵池区 青阳 石台 东至(尧渡)

宣州市(宣城2001-1-10地级): 宣州区 宁国市(河沥溪镇1997-3-11) 郎溪 广德(桃州) 泾县 旌德(旌阳) 绩溪(华阳)

1997年17市 61县

安徽省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属夷族系统,皖南大部分地区为越族栖息地,大别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长江沿岸属三苗族。

夏商见于史籍的有涂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国,如焦、夷、沈、胡等,而以东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国。春秋大国争霸,这些封国和方国先后沦为吴、越、楚所有。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归强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辗转迁都至今寿县。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可考的县有25个。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景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王侯食邑略如郡县。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和六安国,徐州辖临淮郡、楚国,豫州辖沛、汝南两郡和梁国,共74县。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而已,

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国、梁国,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共69县。

三国时期,安徽为魏、吴分割。魏属豫州辖安丰、汝南、谯3郡和梁国、沛国,徐州辖下邳郡、彭城国,扬州辖庐江、淮南两郡,置39县。吴属扬州辖丹阳、新都、庐江3郡,置19县。西晋安徽仍属扬、徐、豫三州。扬州辖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5郡;徐州辖临淮郡、彭城国、下邳国;豫州辖汝阴、安丰两郡和沛国、谯国、梁国。共设74县。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建制置废无常,地方归属不定,加之侨置郡县,因此安徽区划比较混乱。

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先后设颍、亳、宋、陈、徐、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等17州,辖55县。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徐州领彭城、下邳2郡,豫州领梁、谯、汝阴、淮阳4郡,扬州领淮南、庐江、同安、历阳、江都、钟离、丹阳、宣城、新安9郡。共56县。唐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领。其中,河南道辖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辖濠、扬、滁、和、庐、寿、舒7州,江南道辖宣、歙2州。共设44县。中唐时期,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领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领扬、滁、濠、寿、庐、和、舒7州,江南东道先后领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后领宣、池2州。共55县,1军。晚唐藩镇林立,安徽境内有4个节镇。宣武军治宋州,领亳、颍、宋3州;武宁军辖徐、宿、濠、泗4州;淮南节度使抚有扬、滁、寿、庐、和、舒、光、黄8州;宁国军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据,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南唐所据,行政区划制度仍循唐末藩镇、州、县制。北宋立国,实行路、府(州)、县(军、监)三级制,安徽分属5个路。京东西路辖单、徐2州,京西北路辖颍州,淮南东路辖亳、宿、泗、扬、滁5州,淮南西路辖庐、和、舒、濠4州和六安、无为2军及寿春1府,江南东路辖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广德1军。共计62县,2监。南宋在淮河以南设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道,领3府8州7军,辖51县2监。金国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内设南京路、山东西路,领7州16县。

元朝实行省、路(府、直隶州)、散州(军)、县四级制,行政区划繁复,隶属关系混乱多变。安徽分属3个行省:中书省领济宁路,辖境内1县;河南行省领归德府(辖徐、宿、亳3州)、汝宁府(辖颍州)、庐州路(辖无为、六安、和州3州)、安丰路(辖濠州)、安庆路(直管6县)、扬州路(辖滁州)、淮安路(辖泗州);江浙行省领宁国路(直管6县)、徽州路(直管5县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县)、池州路(直管6县)、广德路(直管2县)。共计60个县。

明朝实行三级区划,南北直隶和布政使司为一级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区划,散州、县(厅)为三级区划。安徽属南直隶西部地区,设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直隶州。共置49个县,7个散州。清朝初期,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二、三级区划仍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划为左、右两藩分片治理。康熙四年(1665),调整左、右藩辖区,奠定了安徽、江苏两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为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庆为省垣,健全了省级三司衙门。

同治四年(1865),析为三道:凤颍六泗道领2府2直隶州,共19县(州)。凤阳府辖凤阳县、怀远县、定远县、凤台县、寿州、宿州(领灵璧县),颍州府辖阜阳

县、颍上县、霍邱县、涡阳县、亳州、太和县、蒙城县,六安直隶州辖霍山县、英山县(今属湖北省),泗州直隶州辖天长县、五河县、盱眙县(今属江苏省)。安庐滁和道领2府2直隶州,共14县(州)。安庆府辖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庐州府辖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无为州,滁州(直隶州),辖全椒县、来安县,和州直隶州辖含山县。徽宁池太道领4府1直隶州,共22县。徽州府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宁国府辖宣城县、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南陵县,池州府辖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太平府辖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广德直隶州辖建平县。与现今安徽辖区比较,少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淮徐道,多婺源县、盱眙县、英山县,基本与今安徽境域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安庆道辖怀宁、桐城、太湖、潜山、宿松、望江、合肥、庐江、舒城、巢县、无为、和县、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县,芜湖道辖芜湖、繁昌、当涂、宣城、南陵、泾县、太平、旌德、宁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贵池、铜陵、石埭、东流、至德、青阳、广德、黟县、婺源等22县,淮泗道辖凤阳、定远、凤台、怀远、灵璧、寿县、宿县、阜阳、颍上、太和、霍邱、蒙城、涡阳、亳县、泗县、五河、盱眙、天长、滁县、全椒、来安等21县。共59县。今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

国民党统治安徽后,于1928年改行省、县两级制,设60县。1932年,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为省的派出机构,所辖区称为专区。安徽全省划为10个专区。1945年,第一专区辖怀宁、桐城、潜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等7县,第二专区辖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等5县,第三专区辖阜阳、亳县、临泉、颍上、太和、涡阳等6县,第四专区辖宿县、蒙城、灵璧、五河、泗县等5县,第五专区辖嘉山、凤阳、滁县、来安、天长、盱眙(今属江苏省)等6县,第六专区辖芜湖、宣城、泾县、广德、当涂、南陵、郎溪、繁昌等8县,第七专区辖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宁国、旌德、婺源(今属江西省)等8县,第八专区辖贵池、至德、太平、东流、石埭、青阳、铜陵等7县,第九专区辖巢县、全椒、和县、含山、无为、庐江等6县,第十专区辖寿县、合肥、定远、怀远、凤台等5县。1947年元旦,正式成立蚌埠市。至此,安徽省辖1市63县,砀山县、萧县仍属江苏省。 1949年5月,中共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建国后,1952年8月,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会设在合肥。1953 年2月江浦划归江苏省,1955年3月盱眙划归江苏省

安徽简称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为省名,现省会合肥市。安徽历史悠久,是个人文大省,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末曾为楚都。秦末,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宿州大泽乡,随后刘项又决战于皖东北一带。三国时期,江淮之间为魏吴争战之地。东晋时期,在淮南八公山一带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唐宋时期,李白、杜牧、刘禹锡、欧阳修等文坛泰斗都在江淮大地上留下著名的诗篇。元末郭子兴、朱元璋起兵濠州(今凤阳、定远一带),朱元璋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辛亥革命前夕,发生过徐锡麟刺杀恩铭(安徽巡抚)、熊成基领导马炮营起义等较有影响的事件。1941年1月,在泾县(新四军军部)一带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78年冬,凤阳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安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较为著名的有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华佗、包拯、梅尧臣、朱熹、方以智、戴震、方苞、程大位、程长庚、邓石如、黄宾虹、陈独秀、胡适、陶行知、冯玉祥、王稼祥、邓稼先等。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化学术流派有建安文学、桐城文派、新安画派、皖南考据学派。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徽州四雕(砖、石、竹、木)、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等,则集中反映了安徽劳动人民的才智。

滁州历史沿革

滁州素称“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古往今来是一处充满故事的地方。滁州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先秦至汉代。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大禹治水“导淮”,娶涂山氏为妻,在今凤阳一带还有传说故事。“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吴楚相争,攻战频繁,这里先属吴,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子囊率舟师沿滁河打到吴国的棠(今江苏六合),当回撤到滁河叫“皋舟之隘”的地方(今南谯区汪郢与全椒县陈浅之间),被埋伏的吴人打得大败。

秦汉一统天下分封郡国,江淮地属九江郡(又曾为淮南国),汉高祖初年置全椒县,这是市域内建置最早的县。东汉时九江郡郡治就设在阴陵(今安徽凤阳以南定远县境),那时的建阳、阜陵、东阳、钟离、阴陵、东城、淮陵等县,就包括了今之滁州所辖的来安、全椒、天长、凤阳、定远、明光等区域。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发现多处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印证着当年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的铁血场面,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定远有虞姬墓遗址。定远博物馆内存放的汉画像石在淮河以南绝无仅有。

2.三国两晋到隋朝。

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涂(chu)水”,今滁州一带称为“涂中”。三国时,江淮为魏吴争战之地,境内置县多因战乱而废弛。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争夺,构成对孙吴都城建邺(南京市)的直接威胁。吴军截涂水(滁河)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史载东吴与魏交兵,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吴王孙权遣兵10万,作堂邑(滁河下游今江苏六合)涂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

两晋之时,“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发六路大军攻吴,派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击“涂中”。翌年2月,吴主孙皓遣使献玺于此地,“一片降幡出石头”宣告投降。石头城即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市),那时的“涂中”之城镇就是南京的桥头堡了。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

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帝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山名。

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战争较多,政权更迭。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沿淮河为界,江淮之间首当其冲成为战乱的前沿。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进驻白马塘(天长东北)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于涂中镇(滁州市区)。梁取代齐后,与北魏大体以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普通五年(524年),梁武帝派大将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合并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设定远县,并置定远郡。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陈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在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流向南方,其中有士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也随之而来,这对于推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涂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成为南北交融的结合部,地位重要,演变加剧。东晋统治者在南渡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郡、县以及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在当时也造成了一些建置版图的混乱。涂水领域在这一段时期内,建置迭更频繁,撤并立州郡县不断,曾先后侨置过顿丘、南谯郡等。公元473年,刘宋元徽元年设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成为郡治所在。其后100余年间,又先后设过谯州、南谯州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

自隋初始置滁州至今近1500年,滁州建置虽代有变迁,兴废交替,但滁州之名在唐宋元明清一统朝代却少有更改。 3.唐宋时期。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置七县,即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天长(隶扬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划分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大历年间(766—779年),陇西人李幼卿任滁州刺史,在滁城西南琅琊山“凿石引泉”,与高僧法琛谋划设计,营建了一座寺庙,被唐代宗皇帝赐名为“宝应寺”。北宋时改名为“开化律寺”,后来被人们习惯称为琅琊寺。

唐代先后在滁州任过刺史的历史名人有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等。 唐建中四年(782年),韦应物由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李德裕,唐代名臣,曾两度任宰相。唐开成元年(836年)任滁州刺史,他在滁期间,整饬治安,清肃盗寇,拆祀建军营,并在城西北建“怀嵩楼”一座,又名“赞皇楼”。

唐中后期,出现番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天宝元年11月,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农

民出身的戊卒起义,义军将领丁从实率数千人攻破滁州,杀死刺史高锡望。到了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扫荡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柴世宗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清流关,大破南唐兵马,攻占滁州城。世宗率军亲征,夺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几个州县,南唐求和,后周与南唐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滁州成为前沿。柴世宗和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在滁留下很多传说。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唐宋时期,滁州成为江淮东部重镇,诸多王候将相、名宦大家在这里创造了赫赫经典史事,留下无数灿烂华章。

北宋统一后,改道为路,宋代地方上有路、府、州、军、监之设。监设于矿冶、牧马、铸钱、产盐地区,军设于要冲之处。监、军多与府、州同级,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各级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知某军州事、知某县事等。路在府州之上。市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建隆元年(960年)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

北宋统一后近百年之间,江淮地区不见干戈,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一批贤臣先后任职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贬守滁州,善政爱民,深得后来的欧阳修景仰。王欧两人被滁州人称为“二贤”。包拯也曾任过定远和天长知县。庆历五年(1045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寺僧智仙为其建醉翁亭,欧阳修为此写下了留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他又在丰山之侧建立了丰乐亭、醒心亭,并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

欧阳修知滁是滁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醉翁亭记》使滁之山水天下扬名,欧阳修在滁期间,吸引了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对滁州的关注,或来游、访欧,或诗文唱和,如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粥、范仲淹以及政见不同的王安石,还有后学门生如曾巩、苏轼等人。欧阳修逝后,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将“两记”写成碑帖,镌刻于石碑上,“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成为世代瑰宝。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生产力受到破坏。滁州大地同时成为抗金的战场。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天长、滁州、定远、全椒等地都发生过激战。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延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馆”和一座“奠忱楼”,写下了充满收复失地之情的《声声墁·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等词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叛将李成领兵攻打滁州。知州向子伋面临大军压境,誓不投降,率滁军民在琅琊山摩陀岭一带垒石筑寨,抵抗强敌,最终壮烈阵亡。

南宋末年,蒙古兵两度攻入滁州。凤阳人姜才成为江淮一带抗元英雄,后在泰州英勇就义。南宋末年,朝延还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宰相,定远人董槐,他在位为官40年,尽职尽忠,爱国恤民,晚年辞官回乡,品行可佳。 唐宋时期600年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与遭受破坏交替出现。 唐代前期和北宋前期,由于统治新政和社会相对安定,江淮地区农业、水利、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田亩扩大、户口增加,城镇形成规制。滁州城池格局形成于唐初。据《兵要地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城垣筑有子城、罗城、月城;永徽年间(650—655年),向东北扩展,城周达7里258步,呈“申”字格局,四门均设城楼。北宋时期,城池又几经修茸扩建。自欧阳修治滁始,滁州因名人效应和山水景观而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一座文化名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滁州有铜坑”。琅琊山铜矿古采坑中曾发现隋唐时期瓷片等遗迹。 唐宋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北宋末“靖康之难”,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滁州因地处江淮间,滁河水路连通长江,陆路交通驿道扼守南北,护卫金陵,成为渡江涉淮的跳板,南北交汇的结合部。经济、文化、技术具有很强的过渡性,而缺乏相对的区域独立性和长期稳定性。 地理区域的特点,常常使滁州成为割据和争夺的战场,“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宋以后宋金南北对峙,滁州一带兵祸频仍,经济、民生每每遭受严重破坏。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安丰路濠州(领钟离、定远二县)、淮安府泗州(天长县属之)。 4.明清时期。

朱元璋起兵后在滁州奠定了建立明王朝的军事政治基础。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率兵攻占滁州,郭子兴也率部移驻滁州。至正十四年十月,朱元璋在滁设伏兵打败元朝丞相脱脱,次年,在滁州建太阳翊元帅府,率军渡江攻打元军,此后,又迎小明王韩林儿入驻滁州。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南北的许多将领都是滁州籍定远、凤阳人,如李善长、徐达、汤和、沐英、胡惟庸、蓝玉等,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

明朝建立以后,滁州成为京畿辅地。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已故的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建滁阳王庙祭祀。明朝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设立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

明朝一些要员往来于中都、滁州、南京之间,如宋濂扈从太子经滁州游琅琊山,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在滁州讲学,收罗戚贤等一批弟子,影响很大,王阳明离滁州后,滁州人在其讲学处建“阳明祠”以记之。江南才子文征明父子都与滁州结下了诸多缘分,在滁州留下诗文碑刻。陈琏、胡松为一代名宦。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内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 洪武七年,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并析虹县一部置凤阳县。不久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府、县同治新城。凤阳府初领九州十八县,后领五州十二县,市境均为凤阳府辖。凤阳的明文化气势恢宏,对周边地方影响深远。 滁州与南京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洪武二十二年改滁州为直隶州,直隶于南京,领来安、全椒二县。市境其他州县仍为凤阳府管辖。

明朝后期,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农民军一部进占江北,次年正月攻滁州,太仆寺卿李觉斯知州刘大巩等率众守城,明总督卢象升率部驶援滁州,在城东至珠龙桥一带大战,打败农民军。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清初废临淮县,其地并入凤阳县。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境内置县有滁县、全椒、来安、凤阳、定远、天长等。

清代在滁州史册上值得提及的事情,一是文化,二是军事。三是交通。 军事上主要是咸丰到同治年间清政府与太平军的战争。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九日,太平军将领李开芳、林凤翔率部攻下滁州,吓死滁知州。咸丰八年三月,李秀成部攻占滁州,四月,太平军与吴棠的团练战于滁州北门外。八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与李秀成率部在乌衣大败钦差大臣德兴阿、胜保所帅清军三四千人。后来,太平军在滁州的守将李昭寿叛变降清,改其部称“豫胜营”,与太平军陈玉成部发生几次攻防战。滁州城屡遭战火,破败不堪,琅琊山惨遭兵燹。醉翁亭、琅琊寺再化焦土。百姓生灵涂炭,纷纷逃亡(所谓“跑长毛反”)。同治年间,滁州居民只剩下十分之三四,河南光州、安徽安庆等地人大量迁来滁州。 晚清时期,滁州也出现一批治乱世能臣,如吴棠、吕本元等,他们与李鸿章关系甚密。

文化上以全椒、天长文风为盛。先后出来一批文化世家名人。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女学者王贞仪、“工诗文书画”的小说家宣鼎、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吴敬梓于落魄之中写出来惊世骇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300年来,以各种文本传遍世界。还有定远方氏,方浚颐先官后文,成果卓著。

太平天国战乱之后,薛时雨四处奔走,化缘筹款重修醉翁亭记,曾国藩、李鸿章、刘鸣传等封疆大吏都慷慨解囊。

这里要说一下达修和尚(1876-1940),二十八岁受知州熊祖怡之邀住持琅琊寺,直到六十四岁去世。大半生的命运都与山林古寺契合,为清末至民国前期琅琊寺的重建兴盛立下了不朽功德。今天我们在琅琊寺祇园内看见的民国巨型摩崖,可以说是达修的功德碑。

交通上,清末开通津浦铁路,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初四,浦口至临淮关段(经滁州城东关)售票搭客。自此,滁州竹篮、菊花药材等土特产开始销往南北各地。津浦路沿线门台子、临淮关、滁县等城镇有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了火柴厂、面粉厂、烤烟厂等企业。 5.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皖东革命志士方绍舟等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讨袁,光复起义,革命党人活动频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皖东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新思潮在皖东传播很快。1926年,凤阳、滁州先后成立中共党组织。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滁县活动。5月28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铁甲专车北上停靠滁县火车站,乘轿去琅琊山游览醉翁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滁州城,皖东各地先后论陷。日军在皖东暴行累累。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在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一线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皖东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人们用大刀、长矛、红缨枪、土枪土炮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建立了津浦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后统称淮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罗炳辉、方毅、张云逸、张劲夫、郑位三、刘顺元等人曾在这里战斗。藕塘烈士陵园和半塔纪念碑昭示着先烈们的英雄业绩。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深入敌后游击战,反“清剿”恢复淮南解放区,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迎接全国解放。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 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府州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民国3-7年,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21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四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凤阳、定远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

滁州历史沿革简介

西周时属钟离国。最早为楚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管辖。秦属九江郡,今市境设有曲阳、钟离、阴陵、东城等县。南北朝时境内曾置有南谯州。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均治顿丘,今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因滁水为名。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今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三县。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明为凤阳府和滁州直隶州,分别管辖有凤阳、临淮、定远、天长和来安、全椒等县。清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新设立的安徽省。1912年撤滁州改滁县。民国初年废为“滁县”,不再辖县。

抗日战争时期,市境为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淮南行政公署以及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凤阳、定远、嘉山、定东南、滁全、定凤怀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1月,全境相继解放。 1949年6月设滁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署驻滁县。辖滁县、来安(驻新安镇)、江浦、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嘉山(驻明光镇)、盱眙、炳辉(原天长县改称)等9县。人口187.8万人。1952年滁县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原巢湖专区所属肥东县划入滁县专区,将江浦县划归江苏省扬州专区。1955年将盱眙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56年撤销滁县专区,将滁县、来安、嘉山、炳辉、全椒、定远、凤阳、肥东8县划归蚌埠专区。1961年复设滁县专区,专署驻滁县。原蚌埠专区所属滁县、嘉山(驻明光镇)、来安(驻新安镇)、天长(驻天长镇)、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7县及原由合肥市领导的肥东县(驻店埠镇)划入滁县专区。1965年将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滁县专区改称滁县地区,地区驻滁县。辖滁县、嘉山(驻明光镇)、天长、来安(驻新安镇)、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等7县。1982年改滁县为县级滁州市。

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滁州市,设立滁州市(地级)、琅琊区、南谯区,新设的滁州市辖2区6县:琅琊区、南谯区,及原滁县地区的天长县、来安县、金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

1993年、1994年天长、嘉山相继撤县设市,滁州辖2区4县,代管2个县级市。 1996年,面积13524平方千米,人口407.6万,市政府驻琅琊区。辖琅琊、南谯2区和定远、凤阳、来安、全椒4县,代管天长、明光2个县级市。

嗨好!滁州!

滁州美旅恭迎四海宾朋,皖东神游放飞人类本性!

滁州,嗨好!嫦娥俯瞰: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河流市中,人在景中??430万人口,国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古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典型特征是“四季东风四季下(雨),就怕东风刮不大”,巧与当前愈演愈烈的东向战略天呼地应,天人合一,阳和物阜。 大山大水您去过,名城名胜您游过,但您万万没想到长江三角洲又漂浮出一段“金海岸”——皖东神游新板块!

滁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荟萃。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在游声鼎沸的今天,珍贵的观光资源仍操守着“贞节”,基本上保持着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古关、古庙、古墓,嗨是古典!

滁州民俗风情独特,耐人寻味。俗有南“蛮”北“侉”,东“冒”西“侠”之美称。地是江淮丘陵之貌,人是江淮丘陵之神。从而雄证米丘林生物与环境一致性学说。坚守诚信叫“没得事”;久别重逢叫“你稀了”;评价事物叫“嗨好”;赞誉对方叫“我的小乖乖”;情侣相吻叫“疼嘴”。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新鲜和欢乐。老友酒会敬词更是多彩:有“揪哈子”、“斗一杯”、“弄一杯”、“掀掉”等等,滑是一番豪情在杯中。穿透皖东,细腻与粗犷,高雅与俗趣,改革与开放??形成一颗内涵丰富的集成块!滑是嗨好! 滁州美食令人垂涎,回味提神。四季分明的个性化气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您到这里来,吃什么就是什么味,不象一些城市已经“吃鹿为马”了。有时令菜为证:头刀韭,莲花藕,刚出笼的馒头,不如惊蛰面条下泥鳅;枸杞头,豌豆头,香椿头,赶不上八月十五小鸡炸豇豆。清明麻鸭野生鳖,金秋滁菊伴毛蟹,过去不上桌,现在难吃着,要问为什么?只因宴会多!有特别味觉为证:辣乎乎!食出豪爽性格。油乎乎!盐是精神油是劲。又称油多菜不坏,礼多人不怪。黑乎乎!入梅用黄豆酿造的酱油色褐味香可增强免疫力。如此“三乎”菜传遍江淮大地。惯用煎、炸、炖、煮、炒的妙术,打造着经典的返祖口味,嗨好吃呢! 嗨好!滁州,请您放松感情,放飞心情,踏上开心之旅:

——感受野趣,释放人性板:环滁感受野趣,助您强化个性,消解夹尾做人之苦,享受人性释放之快乐。进而找到《宣言》中的人性自由由空想变成现实的感觉。其著名景区有:国家4A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山,欣赏醉翁名亭,寻访醉翁之意,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国家4A旅游区狼巷迷谷,造型之奇、溶蚀之深、结构之复杂为世间罕见,狼吓人,巷迷人,窟惑人,是古今唯一能解读“奇怪”的景观;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山,庙“灵”井“仙”,神仙缔造,令您直归自然;江北第一洞——韭山洞,“深、大、险、奇、古”,让您感受 “恢宏朴野,大块文章”;被业界誉为华东的西双版纳——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传出皇甫妙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观天地之光,可休红楼之闲!

——品味人文,翻新观念板:滁州凤阳是明朝的“全息元”。在丹凤朝阳的风水宝地上,随处都可以翻到大明王朝的历史。从朱元璋的出生到成长,从出家礼佛到豪取天下步入神坛,构成了精美的成帝系统论、皇朝信息论和皇权控制论。破译“三论”,可以看到乞丐是如何变成帝王的?“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明中都皇故城,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我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可以看到中国古典音乐是怎样凝固的?欧阳修寄情滁州山水,谱写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可以看到一代文豪在被贬的日子里如何创造潇洒岁月的?全椒人吴敬梓挥笔耕儒林,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儒林外史》,可以看到怎样用讽刺的手法扫描文人的劣根?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承载着“生态文明”的创新灵魂,浸透世人心扉,再诵不烦?? ——寺庙拜佛,暗示未来板:到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院——唐建琅琊寺祈愿求福;去明皇的发祥之地,朱元璋出家礼佛的寺院——凤阳龙兴寺,求真龙天子气,得五味四方佛;还有禅窟寺、神山寺、龙山寺、护国寺、三塔寺??各具特色,异曲同工:普渡四海众生,共达和谐彼岸。

——开心休闲,和谐人生板:“中国的马尔代夫”——来安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让您回归生态,畅游自然;度假选择琅琊山度假村,让您获得4A旅游景区里的四星级享受;还有九天峰度假村、天长龙隐山庄??,皖东休闲板,是南京、合肥市民的“庭园”,真是长三角地区的“亚龙湾”。

——开发园区,工业文明板:壮丽的现代工业人文景观,投资数十亿的抽水发电工程——琅琊山蓄能电站让您为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叹为观止;亚洲第一汽车实验场——定远汽车实验场气势磅礴;全部为民营企业而闻名全国的工业园区——天长秦栏镇工业园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国知名企业——扬子集团厂区欣欣向荣??一批省市级工业园区正喷发着现代新文明?? ——追忆先烈,红色经典板: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定远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来安县半塔保卫战烈士陵园、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一个个红色的记忆,来到这里,足以读懂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可以追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足迹,缅怀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可呼唤传统,汇聚经典。融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欢乐农家,珍爱三农板:滁州拥有22个省级旅游乡镇,农家80万户,周游一次,终生难忘。她可以诠释一个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一部晶莹剔透的光辉灿烂的三农史,令有识之士爱不释手。她可以创建一门家政学,是一本十分生动好看的经营家庭的教科书,比邓伟志先生的家政学著作更具吸引力。开卷令人兴奋,掩卷令人沉思,和谐社会原是从“细胞”起步??您可以自驾去凤阳小岗村,看看中国经济是怎样由“村村通”经过“缴费站”进入“高速路”的?使您真正踏上改革之旅,开放之旅,幸福之旅;去卧龙公园农家乐:婆婆掌勺,公公烧柴,媳妇上菜,儿子外交,孙子陪玩??一睹大丈夫经营家政能力,二观小媳妇表演餐桌功夫;去女山湖渔村,品尝湖鲜过湖仙日子??去一百多户深居偏僻宁静,拥有专、精、特的农家里寻欢,嗨好玩呢!

登上七俏板,一览野生风景线,二验原生度假区,三入儒林富贵行,四感皇家深度游!人生在世,不入此境,嗨是后悔!

正是:滁州美旅露点走光灿烂,皖东神游纵情撒野休闲!

您若从现实中走来,可以真正获得消遣、教育和审美,可以感到新鲜,找到亲切,得到自豪。您若从虚拟世界中飘来,请点击滁州旅游资讯网(www.czta.org.cn),感受滁州动感地带,迈上幸福之旅!

琅琊区风光

来源:滁州市旅游局 程锡蔓(局长)

天长历史沿革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广陵、高邮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三国时期,高邮、江都县废,本地属广陵县,仍隶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邮县复立,本地仍为广陵、高邮二县地,隶广陵郡。

南北朝时期,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萧梁时期,沛郡、沛县废,于石梁侨置泾州,领泾城(治石梁)、东阳二郡。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陈废泾州并泾城、东阳二郡,仍于石梁侨置沛郡,领沛县、横山县,隶徐州。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除属沛郡及沛县、泾州及泾城外,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

隋文帝开皇初,石梁郡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永福县废后,其地归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梁县,属方州。贞观元年(公元627),石梁县废,其地入六合。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开元十七年(公元729),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唐天复二年(公元902),杨行密建立吴国,天长属吴国范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吴亡,天长地方属南唐,设为建武军。南唐保

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后周,天长(雄洲)一带在内。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公元996)军废,复为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后,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为天长军。绍兴元年(公元1131)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次年仍为天长县,改属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后入金,绍定四年(公元1231)为南宋收复,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元设天长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

明设天长县。洪武二年(公元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

清设天长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为直隶州。泗州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后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后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废泗州,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天长县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仍称天长县。 民国36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第一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本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p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