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13 02: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分析作者:况燕徐红蒙玉刚何中惠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往被忽视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也在上升。现将我医院4年间的1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9例剖宫产史,4例剖宫手术史,1例经腹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剔除手术史。患者年龄26~45岁,平均34岁。发病时间为术后4个月至5年,多数在术后6个月至2年内发病。

1.2症状: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或经期腹部切口出现疼痛性肿块,质韧,经期增大,月经后变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具有周期性表现。其中2例无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痛。11例疼痛能忍受,不需要止痛治疗,其余3例每次月经期均需服止痛药。

1.3体征:切口肿块最大径1.0cm~4.5cm,固定,质韧或囊实性,有不同程度的触痛,经期最明显。病灶浅者,经期局部呈紫蓝色。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楚。肿块均为单个。

1.4辅助检查:14例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部低回声肿块,无完整包膜,边缘不规则。2例无周期性临床表现的患者行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腺上皮和成簇的棱形间质细胞。

2结果

2.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2.2方法。14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缘距肿块处2.0~3.0cm。术中发现病灶呈暗褐色,侵及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前后鞘。无1例侵及腹膜,故手术均未进入腹腔。

2.3病理结果。术后标本病理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临床诊断相符合。

2.4术后随访。5例患者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内美通),2.5mg,2次/周,连用3个月。9例未服药,随访近1年,均无复发。

3讨论

3.1发病机制及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1]。镜下病检可见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体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2]。14例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故可用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解释。有研究证明,不同子宫内膜的种植能力各不同,依次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3]。以下因素均可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①剖宫产或剖宫手术时盲目追求快捷、简单,动作粗暴,没保护好切口;②全层缝合子宫切口,缝合子宫的针、可吸收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q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