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9 22: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题 课时 分配 植树的牧羊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 2.学会从文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心句,能够大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教学目标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过程与方法 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1.感受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 2.懂得植树绿化、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地投身于绿色环保情感态度与价的志愿行动中去; 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作者简介 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

课前预习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写作背景 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读准字音 缝隙(fènɡ xì) 酬劳(chóu) 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ɡuǎ) 山毛榉(jǔ) 薰衣草(xūn)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辨清字形 慨(kǎ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理解词语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新课导入

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2

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试对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感悟精彩句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环境描写,突出了植树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也为下文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新课展开联想,心理描写,通过写“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不易。 3.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语言描写,突出了牧羊人的平和、忠厚、不张扬。 4.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议论,揭示主题,既赞美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又表达了对长期默默耕耘的植树老人的由衷的敬佩。 【分析主体形象】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 3

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的国度,杨利伟、张莉莉、徐本禹、何月、许振超……更有千万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最美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工作岗位上,新课展开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共同为“中国梦”的大树添枝加叶。可任意选取一位人物,述其平凡事,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还要写上你的些许评价哦。 【把握文章主旨】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地种树,无私为地球创造绿荫的故事,文章震撼心灵、引人深思的环保主题以及主人翁“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大爱精神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如今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的迅速恶化,污染的日趋严重,气候的巨大变化,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种植树木,种植爱心,种植美丽吧!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植树老人的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文章没有大或空的套话,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

写作方法运用 写来加以体现的。如“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环境描写);“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景物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 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是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4

铺垫。既是这样,应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而省去了跟首次见面相同或基本雷同的部分,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和逐层升华主题为写作的主要安排。此为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故事完整,内容紧凑,主题鲜明突出且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叙议结合显主题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上帝如果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这就是牧羊人执着地坚持自己信念的简单原因。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抓住人物的某一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写同学、老师、家人等等,15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5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充分的阅读和讨论,并恰当地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教学反思布菲老人的长期义务植树行为固然令人称赞,生活中许多类似种树的情形不也都如此吗?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教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 不好的学生,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真正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方法指导:

抒情式结尾

抒情式结尾是在结尾时,由于受到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紧扣题意,抒发情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做到以情感人,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素材积累:

王顺友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20年来,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u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