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同步专项测试含答

更新时间:2023-12-30 07: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同步专项测试

【9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B.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D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上,不是纪传体史书。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文学常识,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积累和辨别。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1分) 【小题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

【答案】

【小题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小题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望”字总领全诗,望到的景象非常重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此破败的景色决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了亲人之间互通消息的艰难,剩下两联集中深刻地表现作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古诗鉴赏(4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小题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小题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小题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小题2】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首联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由前向后提取可知,分别写了国都、山河、长安城、草木四个形象。根据形象的特点“破”“深 ”即可确定描绘的景象特点了即“破败”“乱草丛生”一片凄然的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题2】试题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理解前首诗的关键,其中的“感时、恨别”是诗歌的情感所在,很明显表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的情感,即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4.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共十篇。

B.《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宋代人。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美猴王顽劣、好动、

逞强、好胜的特征。

C.《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众多人物形

象,揭示出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D.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他的作品语言诙谐幽默,我们学过他写的《我的第一次文 学尝试》。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吴承恩是明代人)此文学常识的考查题涉及到的篇目较多,但是整体上看,考查较为浅易,只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名著的基本内容与常识即可。但是还是建议对于名著的阅读要做到真阅读,而不仅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

5.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榆关:现在的山海关

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小题1】上阙“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下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小题1】夜晚宿营于旷野(1分);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1分)。 【小题1】对比(1分)或者借景抒情;思乡(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1)从诗歌内容上去理解诗歌主题;(2)从诗歌手法上去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6.名著阅读。(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4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