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吉和白傻子形象的相似性和个性差异

更新时间:2023-09-28 13: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班吉和白傻子形象的相似性和个性差异 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了一个著名的白痴班吉,当代作家余华称之为“伟大的白痴”①;我国戏剧家曹禺也在《原野》中也塑造了一个白痴——白傻子,评论界却很少有人注意。 一

班吉和白傻子外貌非常相似,他们同属“白痴家族”,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班吉又高又胖,走路不稳,嘴里不停地流着涎水,已经33岁了,智力水平却只相当于3岁儿童;白傻子“一张大嘴整天呵呵地咧着,如若见着好吃好看的东西,下颚便不由自主地垂下来,时而还流出涎水”。虽然出身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却过着相同的悲惨生活,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他们似乎又是一对难兄难弟。班吉的父亲康普生先生一无所能,却愤世嫉俗;母亲虚伪自私,唠里唠叨,无病呻吟。这个家也就成为缺乏爱和温暖的冰窖,亲人互相折磨。为了能让大哥昆丁上大学,父母卖掉了班吉喜欢的草地,而二哥杰生为他做了去势手术,最终把他送进疯人院。班吉唯一的安慰是姐姐的爱,可凯蒂离他而去,他只能紧紧抓住她留下的一只拖鞋,而“这只拖鞋如今已发黄、脆裂了,弄脏了”。福克纳写道:“可他还是在慢腾腾地、可怜巴巴地干嚎着;那真是世界上所有无言的痛苦中最最严肃、最最绝望的声音了。”曹禺笔下的白傻子小名叫狗蛋,“无父无母,寄在一个远亲的篱下,为人看羊、砍柴,做些零碎的事情”。他孤苦伶仃,经常挨打受骂,连骂他的语句都差不多:“你这傻王八蛋!”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并不乏白痴形象,可是他们往往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作家们多对其一笔带过,在作品中他们甚至可有可无;但白傻子在《原野》里却并非无足轻重。戏剧大幕一拉开,主人公仇虎就出场了,但只是“一手叉腰,望着天际,喘着气,一哼也不哼”;而白傻子可以说是第一个出场人物,至少是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他赶着羊群,模仿着奔驰的火车,“跳跳蹦蹦地跑来”,一部大悲剧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了。更重要的是,白傻子参与到故事情节中来;剧中人物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地步,只有寥寥六人,倘若删掉这个傻子,全剧便支离破碎,不复存在了。

当然,福克纳笔下的班吉更风光,《喧哗与骚动》由四部分构成,班吉部分是其中之一,而且位居第一。翻开《喧哗与骚动》,扑面而来的是班吉的内心独白,这八十多页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意识的碎片,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而曹禺则把《原野》的第一段台词给了白傻子,这不过是不断地重复的“漆叉卡叉,漆叉卡叉??吐兔图吐,吐兔图吐??”乍一听,这是无意义、令人莫名其妙的怪声。初读者常犯的错误,是太轻看班吉和白傻子了,仅仅把他们当成白痴,阅读有关他们的文字,只是从中寻找作家要传达的信息。但是,反复阅读文本,你会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9j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