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民警察如何提高说话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3-05-22 10: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劳教人民警察如何提高说话的艺术 如何讲话,关乎个人形象,事业成败。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谚亦云:“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讲比打仗更有威力。劳教工作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劳教民警把握好、运用好劳教工作政策,不能有急操情绪,要有耐心、恒心、细心和决心。深入开展劳教人员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而适应劳教新模式、提高劳教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教育矫治个性化的发展约束、则更需要提高说话的艺术。

说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只要没有生理缺陷两嘴一碰,原始的语言便生成了。而要做到口吐莲花,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却不那么简单。

下面本人就劳教人民警察如何提高说话的艺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语言在工作、生活中重要作用

记得很久以前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梦的预兆》,在中东有一个国王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自己的牙齿一个个全掉光了。他大为不安,于是将圆梦者传来。圆梦者细致的听完国王对梦的描述后说,“陛下,这可是个坏兆头,就像您一个个掉光的牙齿一样,您全家的人也将会一个个地先于您死去。”国王听后大怒,将圆梦者投入了监狱,并吩咐在传一个圆梦者。这个圆梦者听完国王的梦后说:“陛下,这是

个好兆头,梦的意思是,您将比您家里所有的人都活得长。“国王非常高兴,给了这个圆梦者一大笔赏钱。大臣们十分不解,问这个圆梦者说:“你所说的和前面那个可怜的家伙说的是一个意思呀,为什么他收受罚而你受赏呢?”这个走远的圆梦者说:“大家说得对,我们两个人对梦的解释是一样的,但是,问题不在于你说些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说的。”说话对人类来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来说,说话方式方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离不开说话,犹如鱼离不开水。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及时做好劳教人员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才能有效的解决其的思想问题,减少违法犯罪率,挽救一名劳教人员,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增添了一份社会和谐因素。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批评一个犯了错误的劳教人员:“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大家都对你抱有最大的希望吗?”当然,这种话要从内心深处发出,否则会显得虚假。以上的说话方式批评一个犯了错误的人,他在思想上才会主动愿意的接受民警的批评和引导,达到民警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实现民警与学员的良好沟通,最终劳教人员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劳教人员能否成功改造好,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管教民警的说话的艺术。

二、掌握有效说话的法则

1、说话要有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不是一样的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又是惊人的,要根据劳教人员的特点,确定有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劳教人员由于性格气质、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情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里特点、思维特征和思想状况,根据劳教人员的这些特点,确定一种谈话方法,利用一定的技巧,对症下药,使劳教人员较好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顺利实现谈话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说话时要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讲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语言。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对待。

(1)针对年龄差异说话。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2)针对性格差异说话。由于个人性格不同,讲话者在讲话时应该注意分寸,把握尺度。(3)针对爱好差异说话。爱好,是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的浓厚兴趣。由于个人的爱好不同对话语的“兴奋点”也不相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正确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必须依靠他人的点拨。这种点拨在心理学上称为“意识唤醒”。这实际上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别谈话教育方法。针对一些劳教人员自我意识淡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在

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时,注意唤醒劳教人员的自我意识,引导劳教人员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2、说话要有感染力

说话富于幽默感的人,在幽默周围听众的同时,也会给听众增添快乐,说话幽默离不开说笑话,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你在说笑话时记住不要伤人;你在开完笑时不要使它变成恶作剧;你在嘻嘻哈哈时,不要流于无聊胡闹。你可以参加一切有趣的谈话,欣赏体会那些使人发笑的言辞,你可以记住一些好笑的事例和机智幽默的语言,并且深知其中的含义。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人,你可以学习一下放松,认识轻松的价值。大家应深深体会到,要做好劳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要不厌其烦的经历几十次、上百次的说服教育,而且要投入热心、细心、诚信和更大的耐心、关心、爱心,才能收到实效。

案例:戒毒人员张某,被大队定为难改造人员,有一次因违反管理制度后不满队长的批评,与队长发生了顶撞,造成恶劣的影响,且认识态度较差,上报审批后给与他严厉处分。队长先前曾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次日食堂通知领生日面,名单中恰巧就有张某,队长想,这不是一个很好感化他的机会吗?也许我可以从这里打开突破口。那天队长端着热气腾腾的大排面来找张某,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今天是

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张某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很惊讶,迟疑了片刻后,他接过递给他的这碗具有特殊意义的大排面,半响说不出话来。吃完后,他一脸惭愧地对队长说:“今天队长的举动使我感到很意外”。说到这里,队长认为时机已到,该是直奔主题的时候了,他直言道:“经过这段时间反省,你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何认识?”张某十分后悔的对他说:“我真是糊涂,虚荣心太强,我的所作所为,愧对了队长的一片苦心,我错了”。人不怕犯错误,只要认识错误、勇敢地改正错误、安心服教,走过去就是一片蓝天,一句简单的话语伤佛道出了他的心里话:“我服了”。“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从以上这一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句关心、爱心的语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润滑作用,达到戒毒人员入脑入心的最佳效果。

3、说话要有准确性

说话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却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及事业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一个人每天所说的话,可以判定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一个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的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来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

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4、说话要有互动性

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当你对劳教(戒毒)人员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会一大套一大套的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劳教(强戒)人员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劳教(强戒)人员对你的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里的症结,那你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说话时你既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方法,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理都是不同的,另外,说话时,你可以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种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话总是喜欢抢先好象自己先说了可以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不平凡的人物;还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却不知善于说话得人会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

5、说话要讲规矩

说话要讲“规矩”,不可胡乱说,如果说话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仅在形式上带来很多的麻烦,还会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说话的规矩主要包括语言规矩和逻辑规矩两个方面。

所谓语言规矩是说话人在言辞交际过程中,必须尊守语言规范的要求,不能因为语言表达混乱,不完整而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要做到语言规矩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语言必须清晰准确

说话的人要表达什么,必须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让接受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表达才有作用,交际的目的才能实现。

(2)语句通顺明了

这主要指用词前后协调准确、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错乱等。

所谓逻辑规矩指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和形式,说话人在以言辞进行交际的时候,必须遵守逻辑要求,否则就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说话要符合逻辑规矩,就要剔除以下几点:

(1)言行不一。

(2)背离中心。就是本来说的是这件事、这个问题,但说着说着,话题竟跑到另一个问题上面去了,出现了前后不一现象。

(3)混淆概念。就是把本来不是相同的概念当成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4)模棱两可。就是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或不可以。

六、说话要讲智慧

说话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讲智慧。说话应具有智慧性,就必须首先要克服掉以下几个问题。

1、有杂音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语言之间椮上了许多无意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横一横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地咳着,再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想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都是可以改掉的。

2、用多余的套话

有些人喜欢再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话。列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喜欢加太多的“坦白的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话;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了么?”或“你听清楚了吗”;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想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3、特别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道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含义。例如,有的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你真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购买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字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4、过分使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的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多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有怎么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情对我最最重要的”吗?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是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事实的人。

5、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

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谚语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起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将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几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许在那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的尽可能详细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

7、滥用流行的字句

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的乱用一番。便如,“原子”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这“原子”使人莫名其妙。

除了以上7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现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话语充满智慧,大大的增加自己说话吸引力。 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话能力的高低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素质。一个说话讲艺术的人,说出的话常常是说理切,举事赅,择辞精,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

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可陶治他人之情操,也可为济世与良药;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因而,一个人能否把握说话的艺术,对其人生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说话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的练习培养出来的。

话说得好,流利会被别人赏识并付托重任。如果一个人有了才干,但没有口才,虽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既有才干兼有口才的人,他的成功希望更大。因为你的才干可以通过言语谈吐充分地表露出来,使对方更深一层地了解你,并且信任你。一个滔滔不绝的说话者,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影响周围气氛的松弛与紧张。

一个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来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说话是一个人的素养、能力和智慧的综合体现。从古至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能说会道都用来形容说话讲艺术的人。说话艺术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事业成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先决条件。

说话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掌握说话的艺术,你才能在社交和办事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成就成功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s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