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8-01 10: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品语言分析玛蒂尔德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及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统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认识虚荣心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 而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就项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 享受的追求。

2. 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性的角度诠释玛蒂尔得这一人物, 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1 项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1880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 , 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 6 部长篇小说: 《一生》 、 《俊友》 (又名《漂亮朋友》 ) 、 《温泉》 、《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 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课文的结构

(一)故事情节

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二)几个问题

1、两处关键情节

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

第一处: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处:披衣逃走。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2、出人意料结尾

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

①借项链时:“挑吧,亲爱的”、“还有呢。你自己找吧”、“当然可以” ————可见不珍贵

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

②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③买项链时:“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四、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

(一)学生阐述(阐述的观点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面兼有的)

1、“诚实守信”观

有借必有还, 当寻觅无果时, 她和丈夫决定赔偿。 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 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 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2、“勤劳坚强”观

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3、“纯洁高尚”观

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4、“热爱生活”观

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心理描写

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

(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给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梦想”解释的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三)动作、语言描写

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教师提示:“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学生找出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

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

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

2、 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 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

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

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

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6、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

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四)对玛蒂尔德悲剧根源的分析

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 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极细小的一件事”——强烈的虚荣心——错误的人生观——崇尚金钱、 贪慕富贵的社会环境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

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

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 ) ;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四、概括艺术特征:

1、故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2、尖锐的讽刺性和强烈的戏剧性。

3、善于心理描写

4、细节描写典型

五、联想训练:

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 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

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 新意迭出, 可作者却戛然而止, 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

概括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 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 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 去解释, 去研究, 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含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丰韵

咕侬

惆伥

粗陋

B.奢华

郁闷

颈项

赔偿

C.挈约

仰慕

陶醉

尝试

D.帷幕

矫媚

寒伦

惊赅

2.选词填空。

(1)恼怒懊恼烦闷

①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______________

②她用______________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③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______________地把请柬丢在桌上。

(2)艳羡羡妒仰慕

①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②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______________,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③她梦想跟那些女人所最______________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住宅的______________,墙壁的______________,家具的______________, 衣料的______________,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A.破旧

黑暗

黯淡

粗陋

B.寒伧

黯淡

粗陋

破旧

C.黯淡

破旧

寒伧

粗陋

D.寒伧

黯淡

破旧

粗陋

板书

1项链

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崇尚金钱、 贪慕富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

【教学目的】

1 、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 、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 O , 国足出线等等, 喜事不断, 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自豪; 然而,7 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 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 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自欺欺人

脊(jǐ)梁 渺(miǎo)茫 诓(kuāng)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 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 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 、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 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o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