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主义倾向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5-20 11: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主义倾向与思考

黎宁

摘要/介绍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设计领域历史重要转折时期建筑设计领域中出现的未出现了未来主义倾向1),至今这股倾向来主义的倾向,指出这种倾向与之前的未来有加速发展之势,其表现是涌现出具有建筑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全球化、信息化未来主义倾向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构思促成了新时期未来建筑的繁荣,也使得它更之大胆,手法之新奇令人惊异(图1)。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建筑师也将面对未来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设计领域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超越各种流派的未来主义趋势,有必要建筑设计领域 未来主义 未来建筑 发展趋势 人类永续 未来课题

厘清思路进行反思。这包括对近年未来ABSTRACT/ Reviewing the identities of future

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对我们整个building development since 20th century, this 地球面临的形势以及建筑面向未来的对paper makes comparison with the futurism trends appeared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策进行探讨和思考。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study on architecture itself with 1 回顾未来建筑的发展历程

historical background shows u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of the future building development 憧憬未来代表一种人类向前看的进now and befo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future 步思维。“自从人类第一次学会分析思building development could be helpful for mak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dapted to various 考并使用合适的材料让生活变得更舒problems which mankind will be faced with.

适、更安稳以来,我们就面临着穿越一KEY WORDS/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道又一道的边缘地带不断开拓新疆域的futurism, futur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human sustainability, future topics

任务。在各门学科中,这些边缘地带一直是通向未来世界的必经的入口。”[1]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探索新的东西,从山洞穴居发展出了搭建的草棚,新出现的草棚对于过去的山洞而言,就是“未来建筑”。草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领域,改善了居住条件。远古时期人类能力非常低下,“未来建筑”也许只是凭借人类的本能造出来的。

当代未来主义社会思潮的真实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3年英国作家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发表了论文《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到20世纪初,威尔斯进一步主张系统地探索和研究未来。他说:“我们正在走向未来,对我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518060)们来说,明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人收稿日期:2012-04-27

们没有能向前看,是由于人们认为过去

是肯定的、明确的和可知的,只有很少的人认为有可能了解未来。他断言,科学能帮助人类发现未来。”[2] 1909年2月意大利诗人菲利普 T 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法国巴黎的费加罗报(Le Figaro)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言攻击文化的传统主义,鼓励革命性的变革,歌颂速度之美和所有富有活力的东西,对机器进行热情的赞美。1914年意大利建筑师圣 埃利亚(Sant’Elia)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他试图通过绘画来诠释未来主义理想的新的都市形象:“高大挺拔的混凝土、钢、玻璃构成的像机器一样造型的建筑通过各种跨接的桥梁、通道连接成一个庞大的整体,处处散发出机器的科技美感。”1920年代,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以前苏联维斯宁兄弟(Vesnin brothers)为代表的先锋派建筑师设计了莫斯科劳动宫的竞赛方案和真理报大厦;前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代表建筑师塔特林(V.Tatlin)设计了第三国际纪念塔,这些设计都以丰富的激情和创造力打破了过去的建筑模式,创造了代表未来的建筑形式。1928年前苏联的前卫建筑师克鲁梯可夫(Georgy Krutikov)在“通讯空间走道上的城市”方案中设想将工业基地设在地球上,而人们居住于外层空间的结构上,人们可以搭乘独立的插座式飞行和生活单元来往于地球和空间结构之间。当时的前卫建筑师设想的未来建筑形式比较准确地预示了50年以后的建筑形态(图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到处都是战火,几乎没有新的未来主义建筑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建筑学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1 21世纪初未来建筑(a:水平塔FLAT TOWER,2011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第2名,法国Yoann Mescam;b: 台湾塔,2010,罗马尼亚Stefan Dorin;c: 垂直的都市,

d: 诺亚方舟—可持续的城市,2012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优胜奖,塞尔维亚:Aleksandar等;e: 印尼西里旺河流生态恢复塔,2011年 EVOLO,英国Desitecture;

f: 接纳气候难民的浮游生态城市,2008,比利时Vincent Callebaut)2010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二等奖,印尼Rezza Rahdian;

来建筑与城市的想象发挥到极致。他们的作品通过出版和展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1964年,彼得 库克提出了打破传统建筑模式的“插入城市”构想,其特征是巨大的可生长的斜撑结构,将不同功能的单元体(如:住宅、办公、商业、娱乐等)根据需求插入,形成一个立体的、可生长和改变的城市,“建 筑电讯团”的另一位成员罗恩核伦(Ron Herron)同年提出了“行走城市”(Walking

City)的设想(图3a),城市由一只只长出很多可伸缩腿的像虫子一样的大型建筑组成,这些“虫子”可以从一个地方爬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设想是如此大胆,以致于很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梦想。新陈代谢派成员由日本的丹下健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矶崎新等青年建筑师组成,他们借用了生物学的代谢、循环、突变概念,根据日本列岛生存空间局限提出了东京2000年都市的一些构想。丹下健三提出了跨东京湾的超尺度海上城市(图3b);矶崎新提出了空中城市,在用地紧张的东京城市上空用巨型结构支撑树状的庞大建筑体;黑川纪章提出了DNA螺旋结构城市模型和漂浮式海洋工厂。

与英国“建筑电讯团”纯粹理想的未来城市构想不同,日本新陈代谢派的

2 20世纪初未来建筑(a:意大利未来建筑构思图,1914,意大利Sant’ Elia;b: Shukhov Tower,1929,前

苏联Vesnin brothers;c:真理报大厦,1924,前苏联Vesnin brothers等)

3 1960年代未来建筑(a:行走城市,1964,英国Archigram;b:东京湾海上城市,1960年,日本丹下健三)

作品诞生。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到了1960年代社会处在一个蓬勃向上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地球的人口还只有30亿。人造卫星发射上天、随处可得的廉价石油、经济高速增长,大量的技术不断涌现,似乎随时可以为人类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在这种大背景

建筑学报201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下,出现了一批思想活跃、抱负远大的前卫建筑师。其代表有英国的“建筑电讯团”(Archigram)和日本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运动。“建筑电讯团”成立于1961年,以彼得 库克(Peter Cook)为核心的一群英国青年建筑师打破现代建筑的道德教条,借助科技将未

4 1970年代未来建筑(a:乌克兰飞碟度假旅馆,1970年代,前苏联;b:格鲁吉亚仪式宫,1970年代,前苏联;c:前苏联飞碟状建筑,1970年代,前苏联;d:“有意义的环境”设计竞赛,“逃亡,志愿的囚徒”竞赛方案,1972,荷兰 库哈斯)

未来城市构想更倾向于未来能解决现在困惑他们的实际问题。正如黑川纪章所说:“未来城市提案的意义,不在于该提案能否存在,能否实现技术问题,而在于它提示当今的矛盾,预见未来的

[3]思想。”

筑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相对于以前那些充满乐观的未来建筑,新的发展方向开始反思人类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一些敏感的建筑师已开始意识到未来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美好。1960年代乐观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丹下健三后来认为“1970年代是高速成长时代的反省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而突然失去目标的扫兴状态”[4]。新陈代谢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黑川纪章说:“1970年代是城市和自然、人和技术之间的对立加剧的10年,这也是我们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10年。我们的价值体系被动摇了……我们对技术的过分信赖也在动摇。”[3]1972年荷兰建筑师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在他的竞赛方案“逃亡,自愿的囚徒”(图4d)中表达了对当时的“先锋派建筑实验中对新形式不顾一切的追求和对乌托邦幻觉的怀疑,……他试图表明建筑并不一定象这些先锋派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积极的改造人类生活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象柏林墙那样制造隔离和压制自由的东西”[5]。

进入1980年代,历史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后现代主义兴盛,但很快蜕变为一种失去活力的风格,富有创新精神的解构主义刚刚崭露头角就开始走向衰落,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并没有真实地、有效地表达我们的时代,建筑迷失了方向。“80年代的建筑风格都空洞地表达了追求时髦的企图”,“建筑成了有钱人的玩物,一些城市建筑以其高耸和巨大来显示其财力。”[6]我们看到的建

筑价值以及形成建筑价值的社会价值都玄奥含糊,难以把握。如果说这个时代有其特定精神,那就是“焦虑”[7]。在这个充满“故作深奥”、“金钱浮华”、“陈词滥调”的焦虑年代,建筑师忙于跟上潮流,建筑的缺陷则通过立足于过去来弥补。然而,还是有一些思维前卫的建筑师在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具有前卫特征的建筑形式和空间。面向未来的建筑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似乎处于低潮,但却在开始蓄积能量,迎接新时代的来临。

从199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都处在快速的变化中,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催生了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到来,拉近了各国的距离,信息可以高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物质和文化的趋同也同步反映到建筑领域里来,往往一个新的概念刚出来,很快就会遍地开花结果,信息化时代既加快了原创建筑师创新的脚步,也加快了平庸建筑师模仿的速度。设计工具和软件的发展完善为建筑设计的变革推波助澜,这段时期建筑设计领域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1987 年底Parametric-Technology公司推出了以参数化、变量化、特征设计为基础的新一代实体造型软件Pro/ENGINEER后,CAD界才真正认识到变量化设计的真正威力,纷纷仿效。”信息化已经不知不觉地使建筑设计走上了与以往传统设计不同的发展道路,它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促使更多的人用探索性的、前卫的方式和手段来设计。1980年代的前卫建筑师技艺大都已经炉火纯青,他们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1960年代的法国有一群前卫的建筑师、艺术家、作家、理论家和评论家热衷于都市乌托邦,被称为空中都市主义者,代表人法国籍以色列裔前卫建筑师约纳 佛雷德曼(Yona Friedman)于1958年构思的“空中城市”是“活动建筑”概念的重要应用,它采用大跨度杆件空间结构,可以跨越城市的建成区、空地、河流、农田。

1960年代是一个充满重大幻想的年代,1970年代开始出现变化。一方面前苏联还延续了1960年代的乐观主义,那时在前苏联的大城市里建了很多造型前卫的、仿太空飞船的公共建筑(图4a、b、c),这与其长期崇尚机器美和前卫设计的传统及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有关。1970年代前苏联建筑师波利勃夫斯基在《未来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空中悬城的建筑设想,将城市用缆绳悬吊在空中,地面则留给大自然,书中对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充满了乐观的期待;另一方面在欧美,人们已经慢慢察觉到笼罩着世界的混乱。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就发出了警报,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提出了限制增长的概念。这种对未来愿景的转折导致出现了未来建

建筑学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青年时的未来之梦不少已成为现实。新的前卫建筑师和建筑团体不断涌现,如欧洲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蓝天组(Coop Himmelblau)、Future System(未来系统)、BIG设计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EVOLO2)、AA建筑学院;日本的伊东丰雄、妹岛和世、隈研吾等;更有一些建筑师和科学家专注于把人类已经或即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作为未来建筑研究的主要方向,做出了不少大胆而又极具针对性的未来建筑构思和研究(图1a、1f、6a、6b),这是21世纪未来建筑与20世纪未来建筑特征的本质区别(表1)。2 当今建筑设计领域未来主义倾向的思考“从人类学理论看,人类的发展尽管有长时期的停顿和时常的倒转,一般还是把新时代的文明人引向比他们的粗野祖先所过的那种生活更为文明和更加幸福的生活,人类一直在变化,在进步,从不自觉的进步期转到了自觉的进步期。”[7]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预测是人类社会不断自觉进步的推动力。

当代建筑思潮中的未来主义倾向是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

重要倾向。随着未来建筑出现频率的增加,未来主义倾向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当今未来建筑与20世纪初期和中期未来建筑的重要区别。相比以前,当今未来主义倾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建筑的创作之中,这些奇思妙想大大丰富了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建筑更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然而也有一些建筑师被这股时髦潮流裹挟,克隆出很多相貌相似而又缺乏生命力的怪胎来。从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主义的倾向对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2.1 对未来建筑两种方向的预测 1)方向1: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对未来建筑形式的探索

追求形态上的“未来意象”,其特征包括形态几何化,如立方体、球体、锥体、飞碟体等,这些几何体形态带有童话卡通世界的强烈特征,它代表了人类对理想形体的迷恋和追求;另一个特征是形态的仿真,如模拟树、船、山、人体、石头、螺旋体、动物、宇宙空间环境和充满科幻色彩意境;还有一些对于建筑形体的“病态”追求,在造型上怪异和随心所欲,宣泄一种近乎“分裂”的精神。

这类探索在形式上力求打破传统建筑的束缚,强调建筑的形态新颖、流畅、光洁、大尺度、流体化、标志化。

2)方向2: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对未来建筑内涵的探索

注重对未来建筑进行内在的探索,强调形式与内涵的有机结合。如:未来人类的宏观生存环境、未来地球的生态危机、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等,这类探索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和合作,需要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2.2 未来建筑的发展规律

1) 未来建筑的探索源于人类对生活和精神的不懈追求,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

2) 未来建筑比当时代建筑更具前瞻的眼光,它的出现和发展是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

3) 未来建筑的构思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有些未来建筑立足于现在去展望未来,对未来方向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而偶然性是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家超出常理范围进行大胆的幻想,这些幻想也可能是极富开创性的,有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或者在后人看来甚至是幼稚和愚蠢的。

4) 未来建筑的发展兴衰与时代发展有密切关系,当今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生态危机密切相关。

5) 当今信息化时代是人类创意大发展的时代,未来建筑的出现频率大大

b:格拉5 20-21世纪之交年代未来建筑(a:布鲁塞尔新北约总部方案,2010,比利时Vincent Callebaut;茨现代美术馆, 2003,英国Peter Cook;c:伦敦奥运会射击馆,2012,英国Magma Architecture)

加强。

6 21世纪未来建筑(a:水中摩天楼, 2010年EVOLO 高层建筑竞赛,马来西亚Sarly Adre Bin Sarkum;b:香港香水丛林—生态塔,2007 ,比利时Vincent Callebaut;c: 300m深地下摩天楼,2010,墨西哥Bunker Arquitectura)

建筑学报201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人类活动迅速升级,其代价是地球的生态越来越人工化,资源越来越枯竭,自然生态被逐步破坏和瓦解。大气升温已经使地球的生态圈进入崩溃的边缘(表2)。

全球变暖已经严重摧残和干扰了生态系统。如果全球气温按预测的那样上升超过3℃,那么到2050年,仅气候变暖这一因素就足以导致全部生物的15%~37%灭绝。3 建筑师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建筑师在影响人类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改善人类正在或即将面临的环境问题上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以帮助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和未来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3.1 未来人类生存空间的问题

由于人口剧增带来的危机,未来人类的生存空间会更拥挤,居住密度将大大提高。如何开辟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是否会突破地面的限制,向海洋、地下和空中发展(图6)。这些发展从短期和某些角度看

能部分解放生存空间的问题。但从长远看极可能改变海洋、空中、地下的生态环境,给地球带来更多不可预测的影响,在开辟新的生活空间上必须非常慎重,预先研究人类传统生存空间的突破所带来的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宏观上如何在有限的场地里创造更多的空间、更健康节约的环境,研究高密度、高人工环境的条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将比开拓新空间更有意义;在微观上我们要研究狭窄的空间中怎样实现舒适、丰富、健康的小环境,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研究各种可行

的节省空间的手段,研究可变化的灵活空间,为空间的多功能化和人性化提供更多的可能。

利用地下空间,充分发掘地下空间的优点,改善其缺点,腾出更多宝贵的地面作为自然生态用地,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图6c是EVOLO关于未来高层建筑竞赛的一个地下摩天楼方案,它位于墨西哥城的城市中心广场下部,巨大的锥形体深入地下300m,上部有玻璃覆盖,它增加了高密度城市的使用空间,但不会明显影响城市空间和伤及城市的文脉。

利用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生活空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8]

建筑学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间,是当今研究的一种趋向。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中存在大量可供人类利用的环境资源,研究人类生活介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本身的影响是必须的,只有在研究结论可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限度的利用。我们必须头脑清醒,那就是海洋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经不起人类的折腾。图6b是EVOLO未来高层建筑竞赛的水下摩天楼方案,整个建筑漂浮在海上,大部分体积浸没在水中,建筑利用海浪、洋流、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能产生能源,食物则由建筑中的农场和海中的渔业生产设施提供,目标是零能耗和零排放。

向空中发展长期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方向。虽然对于高层建筑一直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它是解决高密度城市空间、减少用地的有效途径。超尺度超高层建筑在未来技术发展下是完全可能的,未来要系统地研究如何营造能自给自足的超大型建筑集合体,包括它的环境系统、结构系统、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交通系统、智能管理系统、防火系统等,还必须研究超尺度建筑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对城市结构和生

态环境的影响。图7是由日本清水建筑公司2009年设计的“TRY 2004”空中金字塔城。它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大型建筑,功能包括办公、居住、商业、研究、文化和休闲,采用碳纤维超级桁架结构。金字塔基底面积约800hm2,高2000m,可容纳75万人口,解决那么多人的出行问题是一个巨大挑战,不过,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快速移动的人行道和电梯网,通过55个交通枢纽将整个城市连成一片,不仅实现零碳排放,还能有效解决居民出行问题。该项目设想在2110年建成。

3.2 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由人类发展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据科学家研究估算,按现在人类发展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比现在上升1m,这将导致一些小的岛国消失和一些沿海的城市被部分淹没(图8)。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沙漠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物种灭绝,这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重大威胁,部分地区会变得不适宜居住,不可避免地出现大规模的气候移民,导致高纬度地区人口

密度增加,低纬度地区荒漠化。面对气候变化,建筑师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建筑,充分利用绿色能源,最大限度减少CO2排放,延缓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还要大力研究改善和恢复地球自然生态功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方法。一些正在进行的改善和恢复地球生态环境的尝试非常富有创意。荷兰水工作室(Waterstudio.nl)设计师科恩 奥尔瑟斯(Koen Olthuis)近日在2011年EVOLO举办的年度高层建筑竞赛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漂浮公园—“海洋之树”(图9a),它是一个环境友好型高层复合结构,靠近滨海城市的海边,它将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天堂,能够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许多城市所不能提供的多层绿色栖息地,这个建设于水上的公园除了能够为蜜蜂、鸟类、蝙蝠等提供宝贵的生存环境,还能够延伸到水下,为水生动物

EVOLO竞赛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地;

的未来城市垂直牧场构思方案(图9b),以高层建筑的形式设置一层层可旋转的草场,饲养牛和鸡,当一个区域的草吃完后,牛可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喂养,而鸡则进入牛使用过的区域食用草场的昆虫等生物,鸡的排泄物给草场施肥,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再给下一区域牧场的牛享用,循环往复,形成一个用地高度集中的绿色饲养场,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的肉食。

3.3 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新问题

未来人类的生活特征将决定建筑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过程,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人

7 日本清水建设公司设计的“TRY 2004”空中金字塔城

8 21世纪应对气候变化建筑(a:纽约曼哈顿海平面上升后街景意象图,2009,美国ARO: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b:气候难民海上浮岛方案,2010,美国

d:漂浮博物馆方案,2009,比利时Vincent Callebaut)ARO(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 ;c:“氢细胞”塔,2010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方案,罗马尼亚Mihai Pop;

建筑学报201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9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a:海洋之树,2011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方案,荷兰 科恩 奥尔瑟斯;

b:共生塔—城市垂直牧场,2011年EVOLO高层建筑竞赛方案,韩国 Lee Dong Jin等)

口老龄化、城市超级化、生态圈退化以的主题,人类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 “当及贫富悬殊、战争等都将是未来人类面我们凝神思考未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临的问题。

推测未来就是一个科技无限发展的世全球化会加速人、物、信息的流动,界。”[8]我们必须重视我们面临的危机,促进人的交流。交流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并设法解决和消除这些危机。

活内容之一,未来建筑如何为这些流动未来建筑的发展既要有大胆的梦和交流服务,如何通过新的交流方式改想,也要有计划、有科学的预测,要为善人的生活质量是建筑师的重要课题。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研究近期、中期同时全球化也使建筑风格趋同,对文化和远期未来人类以及整个地球所面临的的多样化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医疗和生各种问题,有计划地分轻重缓急加以解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未决。地球危机迫使未来人类对生活品质来老年人比例会成倍增加,中国“未富的追求以及审美标准将比现代人类更先老”,老年化问题已提前来临,未来对“聪明”,他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可持续老年人的关怀必定超出现在的水平,研发展”的原则。他们会减少能源和资源究适应未来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筑的消耗,减少碳排放,更多地采用循环和城市环境,也是未来的重要课题。经济,更少浪费和奢侈。建筑师必须抓3.4 未来建筑设计的新机遇

紧调整设计策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新技术、新发明将对未来建筑产生力和执行力,化解我们面临的重大危机,很大的影响,它将广泛用于建筑的方方立足于在保护整个地球的前提下提高人面面。例如:参数化设计将改变建筑的类的生活质量。■

设计方式和效率,也会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系统将改变人的学习方式注释

和现行的学校模式、图书馆模式;电子1)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一种激进的艺术思潮,其特征是反传统,崇尚科技、速度和力量。商务系统正在改变人们的商业消费模建筑设计中的未来主义倾向是指建筑设计中的式、休闲娱乐模式;全新的施工、建造一种特定趋势,它通过在建筑中表达对未来的意象来强调自己的特征,从建筑的形体、尺度、技术将营造前所未有的建筑空间环境;材料甚至功能进行创新,力图表现前卫的反传新技术将促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循环统形象。

材料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2) EVOLO是法国的一个关于建筑与设计的杂志,专注于21世纪的技术革新、可持续发展和一切有害物产生和排放。建筑师要利用创新设计,其目标是促进和讨论建筑界最前卫新思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给我的设计,通过这个国际化的平台探索建筑设计的未来。们带来的机遇,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以期开拓人类未来健康、快乐、绿参考文献

[1] 艾萨克 阿西莫夫.新疆域[M].马星垣 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建筑模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 谢俊贵.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的特4 结语

点与贡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1):67.

“未来”一直是人类憧憬美好事物

[3] 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 任军.未来建筑的历史[J].建筑师,2008(8):9.

[6] 吴伟.对八十年代美国建筑的评价[J].时代建筑,1990(2):26.

[7] 爱德华 B 泰勒.人类学[M].连树声 译.南

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陈祖风.百科知识[J].2005.(10):36.[9] 多利恩 萨根.未来简史[M].梁圆圆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图片来源

图1a、c、d、e,图6a,图8c,图9a、b:EVOLOSkyscrapers (ISBN 978-0-9816658-4-9).图1b: /s/blog_7ae7e34d0100to37.html

图1f: /search?hl=zh-CN&newwindow

图2a: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PHILIP B. MEGGS (ISBN 0-442-26221-3). 图2b: /search?q=VESNIN+BROTHER&hl

图2c: ARCHITECTURE AND REVOLUTION, NEIL LEACH (ISBN 0-415-13915-5).

图3a: THE SITORY OF POSTMODREN ARCHITECTURE, HEINRICH KLOTZ (ISBN 0-262-11123-3).

图3b: ARCHILAB’S URBAN EXPERIMENTS , THAMES & HUDSON (ISBN 0-500-28312-5).

图4a、b、c: 《共产主义者宇宙建筑图集》TASCHEN, FREDERIC CHAUBIN出版.图4d: /view/efcf4dd图5a: /2011/03/vincent-callebaut-architecture/

图5b: /detail22364.htm

图5c: /search?q=new+architecture&hl

图6b: /2011/03/vincent-callebaut-architecture/图6c: /list/blogpic.php?pid=5d848195nb214194d7bcd&bid=5d8481950102dteu&uid

图7: http://www.shimz.co.jp/english/theme/dream/try.html

图8a: /search?hl=zh-CN&newwindow

图8b: /2009/06/10/the-diy-mini-nation/图8d: /search?hl=zh-CN&newwindow表格来源表1: 作者自绘.

表2:(美)格雷姆 泰勒.地球危机[M].赵娟娟,译.2010:27.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建筑学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a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