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阅读材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更新时间:2023-06-09 22: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阅读材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

(二)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接近成熟。

(三)人格的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理想大都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

(四)性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明朗化与发展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一,表现在对异性比较关注。其二,表现在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既存在积极方面,又存在消极方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成熟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3.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

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3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2)友情困扰。

(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

(2)性心理问题。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观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

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8.就业问题

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

(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没有准备艰苦奋斗,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

(2)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忠心理疾病。

3.意志品质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白责白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1.学习负担过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臵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学校引导不利等因素有关。

2.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臵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

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还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3.不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4.业余生活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少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

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t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