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更新时间:2024-01-22 23: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与社会学院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规范

1.一律打印,不准手抄。用WORD编辑,A4打印纸,单倍行距,装订线在左侧(0.5cm)。页码标于页下正中,首页标页码。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

2.论文应包含以下各部分并按下列顺序及格式编排(参附件4“格式范例”): (1)中文“标题”(占一至二行,黑体二号,居中)——中文“作者姓名和指导教师”(占一行,宋体四号加粗,居中)——中文“(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级,安徽安庆,246011)”(占一行,宋体小五号,居中,其下空一行)——中文“摘要”100—300字(占一段,段首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摘要’二字黑体小五号且用[]标示)——中文“关键词”(占一段,段首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关键词”三字黑体小五号且用[]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间隔,其下空一行)

(2)英文“标题”(占一至二行,Times New Roman小三号加粗,居中)——英文“作者姓名和指导教师”(占一行,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英文“Grade 200X.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China. 246011”(占一行,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居中,其下空一行)——英文“摘要”100—400字(占一段,段首首提行,Times New Roman五号)——英文“关键词”(占一段,段首提行,Times New Roman五号,其下空一行);

(3)正文(各段均用宋体五号字,段首空二格;单倍行距;论文首段应简要叙述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突破点与创新之处;论文末段为全文的结论或总结,末段前后各空一行);第一页页脚处标注“作者简介(黑体小五号字):XXX(1986— ) 女(男),安徽XX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人文教育(历史学、社会工作)专业200X届毕业生。(宋体小五号字)”(编辑方法: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自定义标注-符号—不使用任何符号空白)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各条另起行,每条前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参考文献”四字占一行,顶格黑体四号)。

3.正文中的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应为“一”“(一)”“1.”“(1)”“1”,其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并居中,二三级标题均用黑体五号字(不居中,前面空二格),四五级标题用宋体五号字(不居中,前面空二格)。

4.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一般应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5个,并用分号分隔。

5.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的词汇、语法、标点必须准确,并合乎英文的规范与习惯用法;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6.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字数在10000字左右。引用他人成果(含观点、数据与论证等)应注明出处。

7.文中的表格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表名。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数字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时,可将该单位从表中提出并置于圆括号内。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文中的附图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图名;除特殊情况,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文中图表需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表号、表名、表注或图号、图名、图注。

8.论文正文中的所有引文均应标注上标“序码”和“页码”,例如[1]P423;论文中出自同一书籍的所有引文其序码应相同。

9.论文末尾应标注“参考文献”(此四字占一行,顶格,黑体四号),其下的每条参考文献(每条前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均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序码(使用[1][2][3]??,不上标,且应与正文中的引文序码相同); 2国别(用[]标注,仅适用于外文著作及其中译本)或朝代(用[]标注,仅适用于我国先秦至民国书籍,建国后写作的书籍不标注此项);

3作者或编者(如有一名以上,仅列出第1名并加“等”字,英文加“et al.”,外文著作的中译者不标注);

4书名或报刊名或文章标题(均不加书名号)及其文献类别(参下第9条),古籍只标书名而不标篇名、卷数;

4出版地、出版者(要用全称)、出版年(书籍只标出版年而不标月,但期刊还要用圆括号“()”标注期次,);

5序号与作者编者、国别(或朝代)之间,国别或朝代与作者编者名之间均用“[]”分隔,出版地与出版者间用冒号分隔,其它各项间用实心圆点“.”分隔(居前一字符的右下角)。书籍的出版年后不加任何标点,期刊期次后除圆括号外亦不加任何标点。

⑥西文原版图书的引用不要出现中文译名,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按“原文作者,书名,出版地,年代”顺序标注,中间用逗号隔开,出版年后面不用标点符号,其中书名用斜体标注。

⑦参考书目格式与参考文献相同,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有引用,参考书目可以在正文中不出现引用情况。

例如:

[1] 邹兆琦.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颐和园史实考证[J].学术月刊.1984(5) [2]张三.左传的成书年代[A].李四.中国史学史论集[C].上海:巴蜀书社.2004

[6][德]瓦尔特.有机化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9][东汉]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Richard J.Evans and Dick Geary, The German unemployed: experiences an consequences of mass unemployment from the Weimar Republic to the Third Reich

, London, 1987

10.各类别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单字母“A”标识,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11.各类别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

(1)专著: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或编者.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3)论文集: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论文名称: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写作年度

(5)专利文献: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互联网: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范文

唐人吉顼不应列入《酷吏传》

作者:XX 指导教师:×××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2008级 安徽安庆 246011)

[摘要]吉顼是唐朝武周时期人,《旧唐书》将其列入《酷吏传》中,但探究酷吏一词的涵义和吉顼的言行,以及将吉顼与同传中的其他酷吏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旧唐书》在此问题上的作法是不妥切的,吉顼并不能算作酷吏。此外吉顼其人干辩有口才,富谋略,目光远大,性格直率,有抑武兴唐之功,在处决酷吏来俊臣一事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吉顼;酷吏;抑武兴唐

Ji Xu is not supposed to rank in Feudal Official Biography

Author: XXXXX Director: XXXXX

(Grade 2008.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China. 246011)

Abstract: Ji Xu was born during the reign of Wu Ze-tian. He was a member in “Feudal Official biography” ranked by “Jiu Tang zhuan”. however, according to his words and deeds and comparition with other oppressive officials, writer thinks that it is improper to regard Ji Xu was an oppressive official as “Jiu Tang zhuan” recorded. Whatever, Ji Xu was eloquent, tactic, farsighted and outright. He contributed a lot in helping revive Tang Dynasty and punish Lai Jun-chen.

Key Words: JI XU; an oppressive official; restrain Wu Ze-tian to revive Tang Dynasty

?作者简介:XXX(1986— )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人文教育专业200X届毕业生。 这个简介放在论文第一页最下面。

吉顼(?——约700年),唐朝洛州河南人(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出身, 官至宰相。《旧唐书》一百八十六卷和《新唐书》一百一十七卷都为吉顼立了传。有所不同的是,在《旧唐书》中,吉顼是与武周时期一些恶名昭著,罗织冤狱的酷吏如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人一起列入《酷吏传》的,而在《新唐书》中,吉顼则以宰相的身份与裴炎、李昭德、魏玄同等人共列一传。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吉顼应当算作酷吏吗?吉顼这个人在当时究竟扮演的是怎样一个角色?《旧唐书》与《新唐书》对他的评价,哪个更为妥切?对以上这些问题,前人均未作过探讨。

要探究吉顼是否应当算作酷吏,首先就要从“酷吏”这个词的具体涵义谈起。酷吏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历史现象。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首次提出了“酷吏”这个词,首次为酷吏立传。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共记载了西汉时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制狱著称的十二个有名的酷吏。在谈到这个词的由来时,司马迁指出汉武帝一朝的十吏“皆以酷烈为声”[1]P3154

,其中五吏“又以斩杀束缚为务”[1]P3146,“以恶 [1]p3151

为治”,故吏以“酷”名。汉武帝前期的酷吏仅限于峻法、曲法,如《史记·酷

[1]p3133

吏列传》中记载的郅都,他“独先严酷”,首用严刑酷法,族灭瞯氏首恶,而且他“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1]p3133,被称为“苍鹰”,这是“峻法”的表现;而西汉酷吏张汤则是曲法的代表,这个人集司法、监察大权于一身,一贯曲解法律以阿谀皇帝,带头破坏司法、监察,带坏属僚,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稳定性。此外他又制定“告缗令”等法令残酷压榨人民,使得后来的酷吏大仿张汤。到了汉武帝中晚期,酷吏则干脆非法,用屠刀、监牢等代替律令,逢迎皇帝旨意,以滥用酷刑,滥杀无辜为能事。如西汉的酷吏王温舒,这个人就善于阿谀皇帝,滥用酷刑,残忍嗜杀,使得被杀者“流血十里”[1]p3148,在当时被称为 “虎冠之吏”。由此可见,司马迁首创“酷吏”这个概念时便赋予这个词两层涵义:一是指官吏打击权豪手法严酷,不避权贵,如郅都;二是指官吏滥用酷刑,残暴嗜杀,如王温舒。自《史记》后,《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隋书》等正史都专门为酷吏立传。但自《魏书·酷吏列传》起,其中所载的酷吏形象多侧重于酷吏一词涵义的第二层意思,即多指的是滥用酷刑,残暴嗜杀的官吏。如在《魏书·酷吏列传》开头称其所记载的官吏“刑禁多设”,“为吏罕恕之诚,当官以威猛为济”,“治任刑罚,肃厉为本,猛酷之伦”。[2]p1917

《北齐书·酷吏列传》中称其所记载的酷吏审案“未有深察是非,莫不肆其情欲,至于详观水火,更佩韦弦伦者鲜矣”[3]p651。意思是酷吏审案大都凭借其心情的好坏,心中喜恶来定夺,并没有认真追究案件的原委,由此使得 “狱吏为患”[3]p651。《隋书·酷吏列传》中称其所记载的酷吏是一些“才能无闻”的人,他们踏上仕途是因为“遭遇时来”,“凡厥所莅,莫不懔然。居其下者,视之如蛇

虺,过其境者,逃之如寇仇。与人之恩,心非好善,加人之罪,事非疾恶。其所笞辱,多在无辜,察其所为,豺狼之不若也。无禁奸除猾之志,肆残虐幼残之心,君子恶之”[4]p1691。意思是在隋朝横行的酷吏多是无才无德之辈,大多残忍嗜杀,制造了无数冤狱,察其所作所为可谓是禽兽不如,使得人们谈“吏”色变。

公元684年,徐敬业“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5]p117,“旬日之间得胜兵十万”[6]p6423。这次起兵虽很快平定,但隐藏下来的反对派仍有很大的势力,这些人“密有匡复之志”[5]p2661,时刻准备颠覆武则天的统治。但是由于这些人尚未起兵谋反,不能用大军征讨,只能用残暴酷烈滥用刑法的官吏加以惩治,因此武则天便开始扶植酷吏,启用酷吏充当其“鹰犬”,“委政狱吏,剪除宗枝”[5]p4836

,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由此出现的现象就如《旧唐书·酷吏列传》中记载的那样,导致酷吏“纷纷而出”,“然后起告密之刑,制罗织之狱”,使“怀忠蹈义,连颈就戮者,不可胜言”。使得“酷吏之党,横噬于朝,制卿公之死命,

[5]p4836

擅王者之威力,贵从其欲,毒奢其心,天诛发于唇吻,国柄秉于掌握”,沉重打击了武则天的反对派,从根本上削弱了他们的势力,为武则天改朝换代,巩固政权扫清了障碍。由此可见,在《旧唐书·酷吏列传》中提到的酷吏也是指使用酷刑,残忍嗜杀的官吏。

????????????

参考文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北齐]魏收.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唐]李百药.北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2

[4] [唐]魏征.隋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后晋]刘昫.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1956

[7]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参考书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北齐]魏收.魏书

[3] [唐]李百药.北齐书

[4] [唐]魏征.隋书

[5] [后晋]刘昫.旧唐书

[6]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7]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北京:中华书局.1972

.北京:中华书局.1973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参考书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北齐]魏收.魏书

[3] [唐]李百药.北齐书

[4] [唐]魏征.隋书

[5] [后晋]刘昫.旧唐书

[6]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7]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北京:中华书局.1972

.北京:中华书局.1973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北京:中华书局.197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n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