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5-08 06: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P264)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煎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是在狩猎采集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是现代社会,尽管不同(P265)时代,不同文化,儿童接触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他们最早接触其他儿童是时间和范围页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儿童都有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文化单纯是依靠成人来抚育儿童的。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是环境因素之一。

(一) 同伴关系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是有利因素(Piaget,1932;Mead,1934;Erikson,1950;Sullivan,1953),与同伴的交往经验绝不是有某些儿童享有而不被另一些儿童享有是一种表面的奢侈品,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Johnson,1980)。中国和前苏联学者同样也很重视集体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

到同伴是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有时铁面无私的。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P266)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页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场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再者,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例如,儿童常从同伴哪里获得一些不变或不能从成人哪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在同伴集体中,当大规范冲突时,儿童考虑到同伴痛殴共的信息和团体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的易于同伴集体。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将自己与同伴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评价。

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安娜·弗洛伊德(1951)关于二次大战中6个孤儿的调查表明,在缺乏成人照料的情况下,这些儿童发展了类似于亲子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他们发展正常。实验室研究也表明,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是作用,消除紧张和压抑(Schwarn,1972;Ispa,1977)。

既然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意义重大,那么,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由于与同伴交往机会很有限,他们的发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Harrlow,1969;Suomi&Harlow,1975)和人类的相关研究支持了这样的假设,即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有研究指出,大约6-11%的儿童在班上没有朋友(Gronland,1959;Hymel&Asher,1977).比起其他儿童,这类儿童更容易出现下列问题:①退学(或逃学);②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其他心理障碍;③假如不良团伙乃至犯罪。

(二) 同伴关系的发展

(P267)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耳麦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耳麦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交往开始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伴一起游戏、活动。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语言的发展也使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评价,可以通过研究人员的观察、老师评定或社会测量法测量。运用社会测量法市场让幼儿从本班幼儿的照片中进行选择或现场提名。

(三)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是同伴关系研究中又一新兴领域。训练的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方案是实施,改进儿童的同伴

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研究者利用自然系统观察法、评定法和假设情境实验法分析比较了受欢迎与不受欢迎两类儿童的主要差异,认为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与他们的行为风格、关于交往策略的知识和交往中的目标以及对自己达到人际目标的能力的信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基础上设计的干预方案包括:①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等);②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③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④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概化;⑤增强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信心(Asher&Renshow,1981;ladd&Mize,1983)。

(P268)社会技能训练确实改进了一部分儿童的同伴关系(Ladd&Asher,1985;Oden&Asher,1973)。有一项针对幼儿设计的认知训练计划(Shure&Spivak)实施了两年,结果表明,接受训练的儿童在三种技能上都由于未经训练的控制组。

同伴关系知识整个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同伴交往经验总是于儿童从其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经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这一事实证明,将同伴关系从作用于儿童发展的诸因素中分离出来还相当困难。

在儿童的行为表现、同伴关系、情绪反应个人人格发展间存在(P269)着多通道的反馈联系。儿童不良行为的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同伴关系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为摆脱消极的情感体验,儿童有可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从而改善

同伴关系;也可能逃避或敌视同伴,使同伴关系更趋恶化,进而增强了消极情感。长期的消极情感最终会造成人格障碍,引起社会适应困难。因此,儿童的同伴关系状况只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应更多的关心那些听不关系不良的儿童,积极促进幼儿同伴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学校集体做好准备。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