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与专题

更新时间:2024-05-25 05: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新闻与专题

第一章 电视传播特性和电视新闻概述 第一节 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电视媒介自身特性

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是凭借物质工具进行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它的传播活动与自身特性之间的特殊联系就在于电视传播特性的生成首先是植根于它所作用的物质材料(工具、设备)及其传播活动的独特方式。 电视传播是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国际电信联盟所属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给“电视”所下的定义是:“电信的一种,用于传送代表景物的信号,在收到信号之际将它储存后,使景物的画面重显。”它不同于电影银幕的图像“重显”。

电视媒介的性质和其他大众媒体一样具有两重属性,一是社会属性,二是自然属性,指媒介自身固有的特性、优势、局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

二、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

1、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传播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传播活动和传播事业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手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包括科技水平)的发展而获得革新和演进,借此不断拓展着传播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1936年在英国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建立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之后,电视技术就经历了由黑白到彩电,由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由地上电缆传输到空中卫星传送,由近距离覆盖到全球覆盖,由单向传输到双向(多向)传送的几大飞跃。

电子技术渗透于电视传播全过程之中,是电视事业、电视传播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科技也给节目制作提供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从而不断开拓、丰富节目形态。

集编辑机、字幕机、特技机为一体的数字式非线性采编设备,在传播实务中,已充分显现出多方面的功效。

2、直接性、直观性与现场性

随着电子声像技术日趋完善,电视传播活动从摄录各类素材到编播、传输、覆盖和接受各个环节都具有越来越高的保真度和传真力。只要善于运用先进的器材设备,既能如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具有直接性、直观性的图像、声音,又能确保视频声频信号全球范围内传输而不失真、耗损。

电视现场直播是电视节目中最具电视特色、最受广大观众关注、也最能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传播技术,即时将现场事件的进程,同步传送到电视机上,从而实现新闻事件进程在电视屏幕上的同步播放,直播具有多方面的传播优势:

首先,它具有最新的传播时效性。

第二,它具有强烈的共时体验性。“远距离、共时空”的观赏效应。 第三,电视现场直播最逼真的现场能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 3、屏上展现人际交流

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电视工作者为适应家庭观众的收视需要,一直在寻求电视与观众之间在视觉、听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电视屏幕上的人际交流,总是伴随着生动直观的图像——包括说话的特定环境,说话人的眼神、表情、手势、体态、服饰,交流双方的位置、距离也都在传递着交流者之间的种种关系。

4、内容、形式的兼容综合性

电视频道之多,节目量之大,品种之丰富,题材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是其他任何

大众传媒不能比拟的,观众数量之巨大也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

从传输符号上看,图像、声音和适当的文字符号同时作用于受众视觉、听觉两个通道,直观可感,通俗易懂。

从节目形态上看,以一种基本表达方式为主兼容其他方式。

从节目内容上看,新闻、文艺、科技、农业、军事等等,所有以电视的传播手段能够传播的内容都是电视的传播内容。

从传播手段和技巧上看,既能发挥电视传播的种种优势,又可借鉴各种艺术门类和其他大众传媒的形式、经验、技巧,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手段,电视又是唯一能够将人际交流全方位(指交流中的体态语言和气围、环境)引入的大众传媒,人际传播的种种优点、长处、经验和技巧在电视的传播中得到运用。

从传播形式和形态上看,可以直播、录播、远距离互传同时并举,必要时可以相互容纳。 5、顺时序的连续定期编播方式。

电视传播是依时间流程连续进行的,频道、栏目设置和编排艺术,正是依据传播的宗旨方针、观众的需求以及在收视率与社会效益等诸方面因素,将播出时段进行分割和组合的“艺术”。

电视总是把传播视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流程。观众每天都从某些栏目中,持续而定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成为一项不可更改的习惯。

观众对于各类节目所蕴含的变化发展怀有期待心理、探究欲望。

电视节目、栏目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节目和定期播出的栏目吸引观众自觉收看。

6、电视传受之间的特殊互动关系

由于电视传播与家庭接受的方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传受双方在传受过程中显现出有别于人们接收报刊、广播时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杆子插到底” 第二,“面对面”的传播

第三,家庭收视的接密性、随意性与共享性 三、电视传播的主要优势

1、以现在进行时传达真实强烈而丰富的现场信息 2、与观众亲密交流沟通的效应 3、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 4、多样而综合的传播功能

5.有序编排培养观众收视习惯 四、电视传播的局限性 1、线性传播的制约

2、对可视图像的依赖性

3、不适于表现理论性、专业性过强的题材 本节思考题:

1、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电视传播的优势与局限性有哪些?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一、电视新闻界说与分类

1、电视新闻定义

“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定义的前两个短句是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不同的个性。后一句话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 “正在”和“发现”的含义和要求。 2、电视新闻的分类

电视新闻狭义分类通常指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指各种新闻性的节目。 借用传统的新闻学分类法,报纸的新闻分成消息、通讯和评论三大类,电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分析探讨,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把电视新闻节目分为三大类: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

二、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的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1、口播新闻阶段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区亚历山大宫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节目诞生的日子,电视新闻也随之诞生。

2、影片新闻阶段

3、电子新闻摄录阶段

电视新闻发展的根本性突破是电子新闻采摄手段(ENG)的运用。

ENG最大特点是摄录同步,它可以把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直接声形并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采摄技术的进步,更新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从而推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4、卫星传播 总之,有了技术支持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和观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

三、电视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1、电视新闻的地位

(1)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

电视新闻是一家电视台的第一语言,这是由新闻节目独特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价值所决定的。

第一,传播新闻是电视的重要功能。

第二,办好新闻性节目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关键。

第三,新闻是影响舆论最直接、最强烈的节目。新闻节目客观真实,在观众心中有着良好的公信力。

(2).电视新闻主体地位的形成

美国等电视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视新闻还只是电视台不得已为之的“赔钱的买卖”。随着磁带录像技术和卫星传播技术的采用,电视新闻时效性增强了,并且有了大量的现场报道,声画兼备的新闻将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尤其是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登月活动通过卫星传送后,电视新闻节目成为电视台争取收视率的王牌,占据了主体地位。

我国电视新闻主体地位的形成开始于1981年。1983年,中央提出“四级办电视”方针,将电视覆盖面从大都市延伸到城镇,初步建成全国性的电视广播网络。1986年,中央电视台在“王锡爵驾机飞回到大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等重大国内外新闻事件报道中抢得时效。在当年的受众调查中,电视新闻被大多数受众认为是自己的首要信息来源。这一年,是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各地电视台确立了新闻节目的主干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 2、电视新闻的社会作用

电视新闻首先是一种声像信息,它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和传播,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

活、工作,甚至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电视新闻是现代人重要的或首要的信息来源。

1.传播新闻信息 2.引导社会舆论

电视新闻在引导社会舆论过程中,遵循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同时,又敢于揭露、鞭挞社会存在的弊病和问题,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3.服务大众生活

电视新闻大量报道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新产品,传输新知识、新观念,同时,也播发观众感兴趣或关心的社会奇闻、生活常识等内容,通过信息传播方式起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作用。

我国电视新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在新闻传播上,过度强化媒介的宣传教化的作用,轻视新闻的服务性内容。我国逐步推进电视新闻改革步伐,新闻节目开始重视观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增加信息量,强调新闻的接近性和服务性。

4.建构社会文化 电视新闻发展至今,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信息来源,它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参与到我们社会文化的建构当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首先,电视新闻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次,电视新闻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 电视新闻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说到底是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

四、新闻意识与电视节目的关系 1、新闻渗透在各类节目中

电视节目传播内容之间是互相兼容、互相交叉的。

节目的交叉更多的还是体现新闻性内容在其他类节目的渗透、交叉中,体现在各类节目编导的新闻意识中。

什么是新闻意识?是指以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去认识、反映客观事物,自觉地关注社会的重大事件,重要的问题、情况,关注社会的热门话题;自觉地去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使报道、节目更贴近群众需要,这是电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也是电视传播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业绩与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闻渗透在社教(专题)节目中也非常常见。社教专题节目许多题材本身就有新闻属性。 新闻不仅渗透在社教节目中,还渗透在文艺节目中,节目编导越具有新闻意识,具有时代性,节目内容就越贴近生活,越吸引观众观看。

2、展现真实

奥地利大众传播学家鲁斯特曾经提出一个论点:未来电视不是向观众介绍真实,它本身就是真实。

其一,真实节目比重增大。

其二,群众参与录制,提供新闻。震惊世界的美国洛杉矶黑人暴动,美国9.11恐怖袭击的电视画面的拍摄者都不是电视专业记者。所以,从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看,群众参与录制的新闻节目和报道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其三,各类节目中真实内容增加。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2、何为新闻意识?

3、新闻节目与其他类节目的交叉呈现什么态势? 第三节 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发展趋向

一、追求新闻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的追求,应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完成报道,运用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以一种现在进行的时态保证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电视新闻现场感的追求,直接催生了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的现场报道形态,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独特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是新闻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只有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现场运用挑、等、抢,以及偷拍、抓拍等拍摄方法,抓取生动、真实、自然的形象,以及运用移动摄影调动观众身临其境的主观视觉感受的新闻形象,才能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性效果和画面感受。

电视新闻“现场感”的追求是电视新闻理念的一个突破,追求新闻现场感将是未来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

二、栏目的个性化追求

栏目化的形成满足了受众细分化的需求,同时也对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在栏目时段的分配上,个性化的追求表现为:早间新闻以要闻回顾和服务性信息为主;午间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傍晚新闻以“联播”型的主题新闻为主;晚间新闻以深度报道为主。

其次,在栏目内容的定位上,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是近年来电视媒体热衷报道的领域,也是对我国电视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开掘,它顺应了当代电视观众收视心理的新需求。 再次,在栏目风格的确立上,以亲切、自然、平民视角为追求目标,尤其是“说”新闻方式的出现,给屏幕吹来一般清新之风。

三、直播的常规化追求

由TodayNewsToday变成NowNewsNow。

电视新闻直播主要有两种:一是新闻演播室的新闻直播;二是新闻现场的现场直播。 演播室的新闻直播是指新闻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观众收看新闻时间与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演播室主持新闻是同步的。

新闻现场直播“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方式”。新闻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也最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益。

电视直播常规化的实现,是今后一个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的方向,它需要我们的电视理念有所突破。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发展趋向是什么?

2、电视新闻传播理念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二章 电视新闻的采制 第一节 电视新闻采制特点 一、立体信息传播:

电视的信息系统有声音系统和图像系统,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电视的声画不是平行的线性结构,而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1、重视现场声音的运用。

2、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伴随着人物同期声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言、语调,甚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具有潜在的信息。

举例:采访春节前市领导慰问困难职工,画面中出现困难职工家的墙上挂着基督教的标

志物:十字架图案。如果播出去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是记者你将如何处理?

二、直观形象思维:

电视图像是直观的形象系统,这一系统里包括视觉因素——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听觉因素——事物运动状态下的自然音响、背景声和人物的语言。

根据试验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接受来自眼睛的信息量是另一个重要器官耳朵的30倍。

善于抓拍典型的细节和情节。

以一篇获奖新闻《传单诊所》为例剖析典型的细节和情节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三、现场纪实再现:

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感强的优势,必须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必须用纪实的手法拍摄新闻。

1、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对象绝大部分应当是正在发生的。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摄录,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要通过记者对观众的视觉传达,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举例:2004年八月台风“云娜”从浙江台州登陆,当晚上海东方卫视的记者赶赴台州作10点的现场连线报道。

2、纪实手法: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采访拍摄、跟踪拍摄都是符合新闻规律的纪实报道的手法。

四、观众多层次参与:

参与在传播中的含义就是以传播者的所知、所见、所感引起受传者的“共鸣”、“共识”。 从新闻报道选题、采访制作到播出的整个传播活动,都有观众的参与,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间接参与:观众反映情况提供报道线索,或以各种形式对报道提出意见、对采访提出建议。

2、直接参与:受众直接介入节目制作中,在新闻事态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提供有关事实,述说自己的观点、见解,在屏幕上直接参与。

3、思想参与:思想参与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与。它是指观众在看新闻时,被报道中的人和事吸引,喜怒哀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从而引发思考。

4、参与再传播:新闻报道结束了,但传播并未停止,观众以口头或书面等形式把新闻反复传播,继续传播,再传播使报道信息延伸下去,从而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不仅引起观众的再传播,更引起其他媒体的广泛关注,加入第二轮报道,在互联网上还开辟论坛展开讨论,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受众的反响,社会影响更为广泛。

五、表现多元素综合

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电波,传送载有信息的图像、文字、色彩、声音以供观众收看的,电视是各种信息符号的综合传播。

构成视觉的元素有:图像、文字、图表、动画、特技等,构成听觉的元素有:解说、同期省、背景声、现场声、音乐、音响等。

要熟悉各种元素的表现力,妥善处理和运用各种元素,发挥好多种表现元素传播信息的合力效应,扩大信息量,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六、报道多工种配合: 报纸记者带上一支笔,电台记者带上笔和录音机就能单枪匹马地去采访,电视新闻却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完成一个报道,从选题到采访报道,到播出,需要多工种的配合。 采摄合一和采摄分家的发展过程和利弊。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采制特点都有什么? 2、怎样运用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第二节 电视新闻取材原则 一、电视新闻报道取材原则 电视新闻共性规律 1.时效性 (1)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

新闻时效性具有双层涵义:时新性和时宜性

时新性是指新闻应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所以又称“时间性”。 时宜性是指当前形势下最适合需要的报道,即适宜时势需要的报道。

时宜,既是指观众当前最需要的信息,也是指报道题材内容最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信息的传播。

(2)新闻时效的把握

事件性新闻更侧重于“时新性”,力争是时间上最新报道。对国内外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同步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比如关于观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报道,更侧重于“时宜性”。

处理好等时机与“抢新闻”的关系。

新闻媒介竞争体现在时效的竞争上,抢独家新闻、抢首播,以争夺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是新闻规律要求的。但是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它要服从于政治,有时候新闻规律要服从于宣传规律,要从政治需要出发,考虑“抢”或“压”。原则是有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经济建设。

新闻的“快”必须建立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新闻的时效性是要在保证政治上、事实上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力争最快的时效。

2.真实性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

失真的新闻一旦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2)事实必须真实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真实首先是事实的真实。要求事实及其细节都要真实、无懈可击。

(3)本质的真实

在实际生活中,事实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记者应挖掘、报道代表事物本质的现象,在采访时必须要深入挖掘采撷事实的本质现象,排除假象和偶然性现象。

(4)表现手法的真实

电视新闻的形象化特点,要求报道不仅事实必须真实,而且要求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是真实可信的,要求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事实真实和表现手法真实的统一。 真实的表现手法要求:

一是画面形象真实。 二是画面组接的真实。

三是声画结合的真实。

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应在画面信息的基础上交待、说明,或补充事实,或介绍背景,不能游离画面独行其是。

3.客观性

(1)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 客观性与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两个不同的又互相联系的概念。真实性是实现客观性的先决条件。“纯客观”是不可能的,但客观性原则必须坚持。

(2)报道手法的客观

坚持客观性原则,关键在于报道手法的客观上。

做到客观与倾向的有机结合的最好方法是用客观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寓倾向于材料选择之中”。

美国学者博耶在访问了50家报社编辑之后,归纳出六项客观报道的要素。 ①平衡与公正地呈现一个议题中各方面手法; ②正确与真实的报道;

③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要点; ④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但是将意见视为相关; ⑤将记者本身态度、意见,或涉入的影响减至最低; ⑥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

4.社会性

新闻媒介面向大众,它的传播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传播的社会性是新闻的共同之处。 (1)沟通桥梁

(2)观众参与传播

电视新闻→传播→社会效果

反馈 ↓ ↑——————群众意见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按照上述流程形成的双向传播,促成良性循环。在这双向流程中,记者的主观努力只有和客观社会效果相一致,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制约新闻价值的因素一是事实本身,二是事实与受众的关系,三是记者的能力。 事实→发现→挖掘→表现→传播→社会效果

新闻价值的两端:事实与社会效果之间有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和记者、编辑的能力有关。这中间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去表现、去传播。

具体解释发现、挖掘、表现、传播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2.新闻价值要素 (1)时间性

新闻在时间上要新、要迅速、及时。越是传播快的新闻,其价值越大。新闻价值与新闻的时效性是紧密相关的。

(2)新鲜性

新闻之新,也是指事实,报道内容要新,要有新意。人们对具有新意的事物总是感兴趣的。新鲜性即新意,也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志之一。

(3)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新闻价值大小的最重要因素。它是由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决定的。 第一、政治上重要

第二、事实和群众的关系

事实和群众关系是衡量事实是否重要,决定新闻价值大小的因素。

第三、事实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事实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重在针对性,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第四、人物影响力

电视新闻中,人永远是记者的报道主体,新闻人物的身份显要与否、社会影响大小都能影响新闻价值。被采访对象的影响力,权威性同样能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

第五、变动程度

事物有变动,才有新闻,变动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新闻的重要与否。

(4)接近性

从新闻和受众关系出发,接近性也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接近性包括利益上接近、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

利益上接近即事实和群众的关系

地理接近:新闻发生的地点和新闻价值也有直接关系。人们一般关心周围发生的事都胜过于关心遥远地方发生的事。

心理接近:有的新闻虽然发生在远处,但由于两地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关系,也能使新闻价值增值。心理接近,有人概括为人情味,指的是人对自己同类的关心,其中包括对他人的苦难及不幸的同情,对友谊的渴望等等。特别是对人的命运的关心。

3.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1)电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在我们国家,新闻是一种宣传现象,新闻机构是宣传舆论阵地。但新闻又不等同于宣传,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处理好两者关系,对提高报道质量有重要意义。 宣传方式很多:直抒观点,鼓动人心的演讲是宣传;用文艺演出的形式,用教育手段都是宣传。宣传既有人际传播,也有大众传播,电视新闻则是大众传播,它是以报道客观事实,传播新闻信息达到宣传效果,是以新闻的规律起到宣传作用。电视新闻具有多种功能,而宣传教育是主要功能之一。

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也包含宣传价值,两者有内在联系。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宣传是主观的,控制、把握宣传政策导向也是主观的。因此,面对一些有新闻价值却没有宣传价值的事实之时,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就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电视新闻题材面广泛,报道内容多样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报道都是有明确宣传目的,也有的新闻从宣传价值衡量是既无利也无害的。

(2)淡化宣传味 电视新闻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比其他新闻媒介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是最强有力的宣传武器。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必须要按照新闻规律,用电视的手段来办电视新闻。面对今天善于独立思考的观众,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排除僵化思想的干扰,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旧的宣传模式,淡化宣传味,增强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的意识。

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

变硬性教育为观众参与 变简单片面为辩证分析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报道取材的原则是什么?

2、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处理好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第三节 电视新闻的取材方向

1.信息——观众期望值

新闻要传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信息的新鲜程度,信息量的大小是观众对新闻报道的首要需求与期望。

(1)扩大信息源

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发现挖掘题材,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欣赏心理。在做好政治、经济等重要题材报道的同时,也要抓好社会新闻、科教、文化、体育新闻等报道,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的需要。

记者工作是社会活动,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电视记者应广交朋友,广设信息源,广开信息渠道,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

(2)增加信息量

信息量是指单位时间信息多少。新闻的信息量可以理解为每一条新闻或每一个新闻节目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多少。

电视新闻是声音、画面等多种表现因素的综合传播,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因素承载信息能量,达到单位时间内的立体信息的综合接受,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3)畅通信息流通渠道

传播是双向的,不是一厢情愿的输送。观众接受电视新闻也是有选择地去接受,是主动的,决不是如“魔弹论”所形容的如中魔般的被动的。理想的传播效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事物能达到共识,这既是对事物认识的思想方法问题,同时也是传播的方式方法问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作为人们生活中最有权威的舆论阵地和信息源泉的电视新闻,要力争每条新闻都能向观众传达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2.情感——报道兴奋点 (1)情感因素意义

情感是指有所触动而起的主观心意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和内心体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是和认识相结合,带有理性的感受。从具象到思想,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情感因素。

重视情感因素,是电视新闻成功的重要因素。好新闻不只是单纯叙述事实,它的魅力也在于以报道中的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可视性。

(2)挖掘事实的情感 电视新闻取材要注意挖掘事实中的情感因素。生活本身是鲜活的,客观世界充满了让人感动的情感因素。报道成功与否,总是和记者是否能够及时捕捉情节和细节,以适当方式展现其情感因素有关。

有些事实本身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有些新闻事实表面上似乎并无情感因素,这就需要记者去挖掘,通过深入采访去发现、寻找。以人情味很浓的情节抓住动情点,展示新闻价值中接近性的重要作用。

处理事实缺少接近性的新闻题材,更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挖掘、展现,以此来加强可视性。举例:《劳动者的风采》中治沙模范牛玉琴日夜不离身的风铃的特写处理包含的情感因素。 灾难性事故报道,是电视新闻常见的题材。任何事故都有触目惊心,让人伤心落泪的素材。从电视多种表现元素的综合运用特点出发,记者在情感因素运用中,除了发挥声像的作用,也可用特技、慢动作、定格、图表、字幕等元素来表现。举例:《“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新闻处理,《莒南县法院扣押人质》报道中,把展现院长蛮横无理的典型动作定格处理。

(3)记者的情感

要使报道有情感,首先是记者的情感投入。面对生动的新闻事实,总会激发记者的情绪,只有调动起记者的创作激情,报道才能有情感。好的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作用大致是沿着以下轨道进行的:

事实→记者感知→创作激情→报道情感→观众情感→观众观赏情绪→社会效果

认识产生情绪,情绪体现在报道情感中,有情感因素的报道能使观众感动,激发他们的观赏情绪。记者的报道情绪转化为报道情感因素,首先是对采访对象 的接触。记者情感的

交流不仅是语言,同样能用体态语言交流。在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情感流露也常常会激起观众的情感认同。

情感化的因素,恰似一条纽带,它能使记者——事实——受众之间消除距离,使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可视性。

情感是新闻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报道的情感来自记者的激情,同样受记者的立场、观点制约,受世界观支配。因此,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是挖掘表现情感因素的基础。

3.个性——传播人格化 甘惜分教授提出“新闻三角”学说。“新闻三角”即“新闻本源——事实,新闻媒介——传播,新闻受众——受者”。在新闻三角中,都是以人为主体,人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报道主体是人

人是新闻活动的中心。突出人的活动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内外新闻界有识之士都提出把人作为新闻着眼点,心理上的接近性使得人们总是对人,对人的生活、人的命运最感兴趣。美国《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书的引言中,有一段醒目的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

现代报纸新闻写作越来越注重人。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化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在表现人时条件更有利,也更需把人作为报道的主体。如果文字记者还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来描绘事态现场的环境、氛围等因素,则电视记者只要把镜头对准人的活动,伴随人的活动也就展现出了现场的环境、氛围。

电视新闻任何题材的报道中,不仅在人物新闻,事件性新闻中人是主体,即使在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报道中,人同样是报道的主体。

举例:获奖报道《洋河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 (2)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记者不仅要把镜头对准人,更要挖掘展示人物的个性形象,捕捉具有性格色彩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才是最有感染力的。个性化的语言一般都富有感情色彩,既生动又可信。

“文如其人”,语言也一样“话如其人”。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能让观众感受、判断其性格,甚至其职业。

举例:《莒南县法院扣押人质》的语言个性 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人物的群像的情绪反应,众多情绪积累的叠加,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形象冲击,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作用。 (3)人格化传播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使新闻的三角——新闻本源事实,新闻媒介、记者和新闻受众三个支点,都是作为“个人”,在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画面是直观生动的形象化传播,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新闻本源是事实,事实主体是人,要求是个性化的人;记者作为新闻媒介的传播人,在屏幕上也同样应要求他是以个性化的人展现在观众面前,以个人色彩进行人格化的传播。

举例:《惜哉,文化!》的报道,就成功地展示了记者的人格力量。

节目要展现个性,要以个性化内容来吸引观众。以人格化采访展示采访对象和自己的人性、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观众的思想参与。 记者把握好取材方向上新的信息,情感因素和以人格化传播展现个性魅力,必能引发观众对人关注的参与愿望。参与在传播中的意义是指以传播者的所知、所想、所感引起受传者的共鸣、共识,即心灵沟通,这是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发现、表现“个性”也是电视新闻的活力、魅力所在。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的取材方向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四节 电视新闻的取材方式

电视新闻的取材方式是动态的取材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实证:

实证性新闻、评论、专题往往针对某一事件的成效、性能、真伪等,进行“实验性”采访、考查或体验,这种实验本身即构成负载新闻内容的声画结构,是成品电视节目的重要的部分。 实证方式根据对象的不同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证实,多用于正面宣传。一类是证伪,常见于批评报道。

举例:国家2004年7月份规定,抗生素也作为处方药进行管理后,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的记者深入哈尔滨的几家药店采访报道。

提问:大家想一想他采取了什么方法?

2、访谈

访谈能在新闻中形成“多信息源”,具有人际传播的亲和力,让观众收看时感到选择自主性和交流接近性。特别是在正面报道、典型宣传中,新闻现场和生活情景中的访谈,是减少“宣传味”,增加“人情味”的有效手段。

3、目击

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发现新闻,还必须记录新闻,新闻现场典型的画面和音响,否则就失去了电视的视听优势,尤其是偶发的、突发的新闻,如果记者没能带着设备在第一现场,事过境迁后就无法抓取典型形象和典型画面。

举例:1、消息《一行人横穿公路被撞身亡》。

2、2003年5月黑龙江电视台在《新闻夜航》关于网吧坑害青少年的头题报道。 4、追踪

追踪式取材有和目击式取材相同之处,都有记者跟拍的特点,但是追踪式取材注重在事态、过程中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再现和表现,而目击式取材则更多的是强调高潮性、典型性瞬间的抓取。追踪式新闻一般有较翔实而全面的背景介绍、原由说明和价值评估等,一般时间较长、容量更大。

5、隐性采访

隐形采访也叫偷拍,是指被摄对象不被告知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采访和拍摄。如果说摄像机的存在可能对新闻中的人或事造成某种干扰、影响甚至改变的话,那么隐性采访无意识拍摄事件真相、人物原貌和生活原生态的最有效的方式了。尤其是涉及问题性、揭示性、批评性的报道题材时,就更是如此。这种采访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把握曝光的度,二是把握好记者参与时的角色定位。

其社会效果有三个:都说好的、有说好有说不好的和都不说好的。

分别举例:都说好的个案,南京冠生园月饼案, 有说好有说不好的个案:湖南嘉禾高考作弊案。 都不说好的个案:盗墓。

思考题

1、电视新闻的取材方式对我们创作电视新闻节目有什么启示? 第三章电视新闻记者工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定位

一、新闻记者的演变

世界上最早的记者诞生在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城,那时已经出现了专门采访并发布有关政治、宗教、船期、市场行情等方面内容的手抄新闻的职业,有了手抄新闻记者、新闻

记者、报告记者、报纸记者的分类。

我国最早的记者是在19世纪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而产生的。曾被称作“访员”“通信员”等,1899年,“记者”称呼正式出现以后。

新闻记者工作是近代新闻事业出现以后产生的一种社会职业,他们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媒体由过去单一的报纸、杂志逐渐出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而且也有了不同媒体的专业记者。

二、电视新闻记者的界说

电视新闻记者是指专门为电视机构采制新闻的记者。它主要通过电视摄录设备,采集、制作声画兼备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光电转换系统传输,通过电视机接收,从而向社会广为传播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记者是电视新闻的发现者、采集者、制作者和传播者,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又具有社会性。

三、电视新闻记者的定位 1、记者身份地位的错位:

2、记者身份位置的认识: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新闻,客观公正地向观众报道新闻,他必须有观点地引导舆论,但是必须用事实来说话,让当事者、专家、官员来定性,让观众自己判断得出结论。

3、正确的位置——平视:平视能使电视记者客观公正地、准确记录新闻事实,再现新闻事实,让采访对象和观众能真实地感受到新闻事实的真实。记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举例:当年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植树,很多媒体记者的采访。

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电视新闻记者?电视新闻记者的定位要求记者如何成为优秀的记者? 第二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电视意识 一、电视意识的内涵

我国较早提出“电视意识”概念的是乔实等人在《你是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中,认为电视意识是由诸多元素组成的复合概念,“电视意识就是现场实况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由电视工具的特殊性和电视画面的独特效果决定的”。

20世纪90年代初,刘忻在《电视意识论》中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给电视意识作界定,“简单地说,电视意识是善于运用电视工具采、录、编工作的观念,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在采、录、编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视媒介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向外部动作转化中形成的一种自觉控制和调节自身电视节目采、录、编实践的思维活动。”

1996年,侯军在《现代传播》第6期上发表《什么是电视意识?》一文,认为“电视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创造与纪录的结合。”“电视意识是非常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思想的核心是信息意识。”

石长顺主编的《电视新闻报道学》将电视意识界定为:电视意识是电视从业者在电视实践中形成的对电视传播特性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和观念。电视记者在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电视媒介和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形成自身的电视意识。

二、电视意识的体现

电视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电视传播规律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可以指导人们在电视实践中自觉按电视传播规律制作节目,报道新闻。具体而言,电视意识包括两个层面,即电视本体意识层面和电视文化意识层面。

1.树立电视本体意识,养成蒙太奇思维习惯

电视记者必须养成蒙太奇思维的习惯,熟练掌握影视化的观看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

蒙太奇思维,即是把蒙太奇从一般的表现手段提高到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法。蒙太奇,在电影、电视艺术领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辑组接镜头的方式。蒙太奇思维则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形式,它强调将影视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和科学的辩证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内在联系的揭示概括作用。或者说,它是影视工作者在想像中形成的连续不断、结构独特、合乎逻辑、节奏准确的画面与声音形象的思维活动。

电视记者运用蒙太奇思维时,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善于运用具体可感的形式或元素作为思维的载体。

二是获得蒙太奇的有机性和概括性。电视记者通过具体的蒙太奇技巧,组织起各类传播符号,使声画等材料形成具有一定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体,并且在特定的顺序和关系中产生叙述、比较、比喻、象征等意义,使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揭示和概括现实生活的力量。

三是形成整体的节奏。

2.树立电视文化意识,追求电视新闻的文化品格

电视文化意识指电视传播者对于电视文化功能的理性认识。电视新闻通过信息传播成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电视新闻有助于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

日本学者新掘俊明提出:“电视新闻要摆脱二流新闻的命运”,必须从节目题材和开掘深度等方面,提升电视新闻的文化品格。

一是注重选取人文性题材。电视新闻应多报道那些包含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能够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的题材。

二是开掘报道的深度。 电视记者要树立电视文化意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自觉贯穿文化宣传和引导的内容,深化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以丰富多样、高品位的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为促进社会文化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电视本体意识和电视文化意识是电视意识的有机组成。美国学者毛利·格林教授在他的《电视新闻》一书中强调观念比技术来得重要,因为不同的观念会创造不同的电视新闻形态。电视意识就是这样一种观念,它从根本上影响到电视记者的新闻观和实践观。树立电视意识,电视记者的新闻实践就有了一种系统的理论观照,电视记者就会自觉按照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和规律采制新闻,更加突出电视的传播优势,以个性化的报道实现电视新闻的社会作用。

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电视新闻记者的电视意识? 2、电视意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一、电视新闻记者的修养

1、知识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电视新闻记者在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题材,提炼新闻主题,表现和再现新闻过程的基础。

2、政治修养: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在政治上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3、道德修养:电视新闻工作决定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采访作风。

举例:《“百姓书记”梁雨润》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二、电视记者的基本能力

1、新闻感知能力:作为记者必须有很强的新闻感知能力,也就是平常说的新闻敏感性,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新闻、捕捉新闻。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整个新闻机器都处在高速运转中,许多新闻媒体都设了新闻热线电话,随时采集突发新闻,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最新的、最重

要的新闻,已经成为电视新闻部门争夺观众的首要工作。因此新闻记者的新闻感知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举例:2004年7月初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集中降大雨,黑龙江电视台的报道。

2、新闻辨析能力: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记者是一种职业,要求记者在生活中和常人相比,应该具备有对周围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辨析能力,用职业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能在常人感到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并辨别出新闻价值。

辨析一条新闻有无价值,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标准:政府重视、百姓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现象。 课堂练习:提问,辨析下面两条新闻是否有报道的新闻价值。 (1) 长江洪灾告急,河南派出一营救部队并捐赠救济物资。 (2) 某省设立反腐败账号供退赃款。

讲解:第一条:长江发生洪灾,灾区主要是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作为非受灾区的河南派出救援部队并捐赠救济物资,这本身就是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点,另外,河南的子弟兵去灾区抢险,会有多大危险?他们怎样克服?都会是河南的观众关心的问题。因此,作为河南电视台不仅要报道派出部队和捐赠物资,还将派出记者跟踪报道,陆续播出。

第二条:虽然我国目前反腐败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设立账号供部分人退脏,这只是纪律处分中一个暂时的对策,还带有一定的保密性质。如果报道会向观众透漏出谁退赃款了、退赃的数目是多少等等细节,就会引起社会的普遍猜测和议论,引起的负面效应会大于正面的意义。因此没有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

2、业务标准:动人心弦、启迪思维、满足兴趣。 举例:新闻专题《激战洪水救村民》的采访报道。

3、社会标准:一条新闻播出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是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是采访、播出一条新闻时必须参考的标准。

举例:《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哈尔滨红肠的采访和后期处理。

3、社会交往能力:记者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社交能力直接影响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那么怎样增强这个能力呢?

与采访对象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网,保证采访渠道畅通,更快、更好地掌握信息,抓住新闻。

在采访中运用各种方法、分析被采访人的心理,说服采访对象,达到采访的目的。 与各部门良好地合作的能力。

电视记者还应当与其他媒体记者加强联系,互通信息,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 4、随机应变的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经常要现场采访、现场调查,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好报道任务,随机应变是记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记者要根据现场瞬息万变的情况随机应变、灵活机智。

举例:1、《让棉花不再沉重》节目的采访。 2、《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采访时的处理。 5、创新能力:

新的技术手段为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新的传媒的诞生和竞争,也使电视需要不断地创新,再者观众对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全方位创新。 创新意识:电视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媒体,它自身的发展也印证了必须创新才有发展的空间,记者的创新意识,来自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际上媒体出现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自己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应用,创造出新方法。

以上各方面的综合运用就是全方位创新。

注重观众反馈和社会反映,也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也是在不断的摒弃中进行,在报道手段上、内容上、题材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题材的多样化是新闻创新的一个途径。 题材的多样化,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常常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新闻内容。

举例:检查团来了!走了!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记者的修养要求有哪些? 2、电视记者的基本能力有什么? 第四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特殊能力

1、现场报道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更多的在新闻现场工作的能力。也就是:现场报道、现场采访、调查等等。

优点在于:(1)、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更能证实新闻的真实性。

(2)、具有权威性。

提问:那么如何具备现场报道的能力呢?

讲解:敏锐的现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敏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迅速组织语言表达正在发生的事件,语言干脆利落明了。

2、现场调查能力

为了使报道深入下去,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电视记者有时必须进行现场调查。这个调查时是代表观众心理的。

观看:《调查“神药”治癌》分析记者是如何现场调查的。 电视的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真实展现过程,这就需要记者要尽最大努力去发挥现场调查的能力。

3、现场采访的能力

采访是实实在在的口头艺术,是用语言提问的艺术,记者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好的采访技巧。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会使采访事半功倍。

几种情况的采访技巧:

(1)、进行批评性采访时 (2)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时

(3)正面攻不破时

(4)采访进入僵局或者无法深入时

(5)开门见山式

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采访时把握记者自身的身份,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采访。 语言的风格要因人而异,该亲切时就亲切,该犀利时就犀利,提问要口语化,语言要准确无误,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练,问话要具体,有针对性,切忌诱导。 4、现场点评的能力

在短新闻里很难有时间让记者现场点评,但是在一些评论性的节目里,一些大型的现场报道直播和连续跟踪报道中,记者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现场点评,会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举例:1997年7月1日凌晨,《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白岩松的现场点评

现场点评要紧扣主题,以事实为基础,少而精、妙、准、狠,评在点上,以一当十。 5、文字表达能力

作为记者,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电视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电视文字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不同。电视报道注意把文字稿和电视画面结合起来。

6、驾驭电视画面和声音的能力

电视的画面和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们能够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体现节目的主题思想,电视记者要像驾驭文字语言那样,驾驭画面和声音。 驾驭电视画面和声音的能力即后期编辑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驾驭电视画面和声音的编辑能力,就像报刊文字记者不会写文章一样,是无法在电视记者队伍中立足的。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记者的特殊能力要求都有什么? 第五节 电视新闻摄像和电视摄像记者的特殊能力 一、电视新闻摄像概说 1.电视新闻摄像的类型

(1)技术型摄像

按照电视新闻采访的传统做法,技术型摄像是指新闻采访中单纯的摄像工作。这种类型的摄像记者主要任务是拍到符合要求的素材,但绝不是简单的摄像机操作者,他应该充分理解编导意图,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协助编导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2)编导型摄像 所谓编导型摄像,是指记者一人集采访、拍摄、编辑于一身,既是编导,又是摄像,还要完成编辑工作,西方许多国家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就是编导型摄像。

2.记者的眼睛

记者要用敏锐的目光,发现新闻的潜质,迅速做出判断与选择,选择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拍摄。

记者的眼睛,表现出充分利用视知觉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它不像一般人的眼睛,仅仅是纯粹度量和判别的工具,记者应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在视觉形象的世界中显示出独特之处,于平凡中见新奇。记者的慧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3.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记者观点的表达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完成的。 提问:如何拍摄一个政府城管部门清理占道经营的新闻?

树立电视媒介的形象,保持电视观众的信任度,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拍摄记录电视新闻素材。

4.心理距离的把握

记者的心理距离也会影响到拍摄的效果。关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隔岸观火还是置身其中一直有不同的争论。

提问:如何把握心理距离呢?这需要记者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做出选择,要从观众的角度想一想,如何把新闻拍摄好,拍摄出深度,拍摄出价值。距离的把握有一个度的问题,距离太远,可能会拍摄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距离太近,可能会影响到新闻的客观公正。

5.长镜头的使用 所谓长镜头拍摄,就是开机后较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拍摄。因为整个镜头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内容,中间没有剪辑,所以它是绝对真实的。一个镜头可能长达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由于它容量大,内容丰富,观众并不反感。

电视新闻单独一个画面负载的信息短,内容简单,一般由一个个负载不同信息内容的画面组接而成。但有些时候,也有可能需要传达很多的信息、内容而使用长镜头。在使用长镜

头拍摄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非常重要的细节必须展示其变化过程,以免观众产生怀疑,应使用长镜头拍摄。 (2)在进行长镜头拍摄时,要把握好起幅、落幅,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好场景调度,一般来说,不要一个角度一个景别从头拍到尾。

(3)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抢拍,为增强现场气氛以及真实感,可进行长镜头拍摄。

三、有关问题的讨论

1.关于“挑”、“等”、“抢”

所谓“挑”,是指摄像记者挑选、发现和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形象的能力。 所谓“等”,是指摄像记者在拍摄现场耐心等待关键人物或场面的出现。 谓“抢”,是指摄像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抓拍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总之,“挑”、“等”、“抢”能力是对摄像记者综合水平的考验,应该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有了挑、等、抢的能力才能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真实的反映新闻事实,才能拍出好新闻来。

2.补拍

补拍在电视新闻拍摄中时有用到,一般用于静态新闻的拍摄。无论拍摄何种类型的新闻,都应该一次完成,特别是动态新闻的拍摄,事过境迁,一次拍摄不成功,再想补拍是不可能的。补拍一般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技术性失误,如录像机故障或者磁带出问题,拍摄的画面信号不好,需要补拍。二是人为失误,如技术不熟练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应该拍摄到的内容没有拍摄好。三是在后期的写作和编辑中发现新的内容要补充,于是只得补拍。

补拍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进行补拍时要注意,补拍的内容与原来拍摄的内容必须统一。

补拍虽然不是返工,但也不是一件应该提倡的做法,记者无论采访什么样的新闻,都应该一次成功,不能因为可以进行补拍就有所懈怠,否则会贻误好的新闻素材的拍摄。

3.摆拍

摆拍就是记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对新闻现场进行简单的调整,然后再进行拍摄。

客观的新闻报道忌讳摆拍。从原则上说,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必须客观真实,记者没有任何权力可以改变新闻现场,干扰新闻事件,改变新闻事件的进程。

摆拍源于记者头脑中对新闻采访形成的固有模式。

在采访新闻人物时,对现场进行简单的调整可以被接受。为了突出某些人的身份、职业特征、个人习惯,以及考虑到现场光线条件,可以在拍摄之前对现场进行简单的布置,甚至可以将被采访对象请到合适的地方进行采访。只要被采访对象同意配合,这样的做法不会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不利影响。

在采访新闻事件时,摆拍最不能让观众接受。所以每一个摄像记者都应该注意,为了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永远也不要摆拍,而且要告诉采访对象,不要做出摆拍的样子。

4.关于偷拍 如今对于很多题材的新闻事件,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为了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常常采取偷拍的方法。

偷拍面对的一些法律问题:

(1)一般来说,对于私人领域内的事件或人物是不允许随意拍摄的,否则便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2)对于未成年人或尚未达到被处以极刑的罪犯,不宜暴露其面部。可不拍其脸,或背面拍摄,或后期作马赛克处理等;

(3)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事件,不能偷拍,更不能播出; (4)不可将偷拍的素材作为要挟、攻击他人的武器; (5)偷拍行为不能干预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

摄像采访是电视传播的前提。没有摄像采访,就没有电视传播的特色。

电视摄像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图像、声音来表现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将人们关心的感兴趣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因此,电视摄像记者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四、电视摄像记者的特殊能力 1、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对电视摄像记者来说,就是看事物应当比普通人多双“电视眼”。这表现在:

①具有场性思维特点的完整的时空观。 ②观察事物具有敏锐性、预见性、选择性。 2.掌握先进的电视技术的能力

作为技术手段,如采访摄影的技术手段,照明用光等较好掌握。对于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的掌握,例如通过卫星传送的远距离现场直播报道手段,在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报道直播,就要求现场采访摄像记者要有直播报道意识,拍摄的每一个画面都要细心操作,并听从现场导播的调动。不随心所欲,不出废品镜头。另外,要学会掌握超小型摄像机的技术。

3.良好的体能素质

电视摄影工作既是一项脑力劳动,也是一项体力劳动。现在使用最普遍的摄像机,全配齐的话,大约有十多斤重,没有一个良好强壮的体魄是难以胜任的。加上还要跟踪拍摄,抢镜头,上窜下跳,走南闯北,无孔不入,就要需要一个好身体。

提问:初学者如何锻炼?

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电视新闻摄像?有哪些类型分类?具体要求是什么?

2、电视摄像记者的特殊能力要求有什么? 第六节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能力

除了具备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所要达到的各种能力之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具备有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水平、端庄大方的形象和极具个人魅力的主持风格等的特殊能力。

1.使用规范、标准、悦耳的普通话的能力 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要具备熟练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采访、播报电视新闻节目的能力。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应该具备熟练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主持节目的能力,还应学会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掌握好吐字发声的技巧,运用有节奏的呼吸,使说话时的声音圆润、悦耳、动听。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口才的优劣显示出一个主持人价值的高低,代表了主持人的实力,而这种价值和实力可以使新闻节目增姿添彩。 节目主持人必须首先了解节目的宗旨,熟悉节目的内容才有可能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把握住节目的基调。

举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在主持《和平:使沙漠变绿洲》节目时,主持人的语言设计

正确地运用情感及情感变化,确定节目基调。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因受内容情感感染而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一种经过提炼升华过的情感。优秀的主持人能迅速地将这种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情感和表达技巧的完美结合,会深深地打动观众,这是一种高级的主持能力的体现。

举例:敬一丹最喜欢“用易懂的语言去表达最复杂的事情”。 3.主持人外部形象的特殊能力体现

电视是一门视听兼备的传播艺术,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光用语言和观众交流,还要和观众面对面地用眼神、表情、动作等人体语言和观众沟通。还特别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外部形象有要求,它包括:相貌、气质、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较为英俊的相貌。端庄大方、落落大方、富有权威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摄像机镜头当成观众的眼睛,与观众进行眼神的交流。 手势的运用要起到加强一种思想或帮助描绘某些事情的作用,手势要有感而发、随感而动。不宜过度频繁地使用手势,动作也不宜过大、过多。

例如:在中央电视台“迎澳门回归现场直播”特别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站在特制的澳门岛模型沙盘前,利用各种手势来表达节目中需要强调的内容。

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备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语言和观众进行交流。不同的主持人,运用的表情语言也各不相同,不相同的表情形成了每个主持人的不同的风格。

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的持人还要具备在突发情况下处惊不乱的本领和在节目演播过程中精力集中的能力。

精力集中,一气呵成是主持人在演播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我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能力是什么?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选题、策划与采访

导言:对电视新闻报道来说,“选题”即选择题材,也就是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采访与选题密不可分,做好采访题目的选择和策划是采访成功的基础。

新闻选题在当今大众传播媒介林立、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时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拥有高质量的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第一节 电视新闻选题 一、电视新闻选题的来源

1、新闻线索:选择新闻选题的渠道

新闻竞争首先是新闻选题的竞争,而新闻选题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否通畅,是否高效。因此,研究新闻线索重点应该把握获取新闻线索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为寻找新闻线索提供方位感。

2、新闻线索的来源

新闻线索的来源比较广泛,概括起来有下述几种途径。

(1).来自上级的精神和指示 (2).主动发现:在媒介竞争时代,记者通过自己接触找到的新闻线索具有鲜活、生动等特点,也容易出独家新闻,但是这种寻找方式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缺乏规律可循。 (3).新闻媒介之间的相互借鉴 媒介竞争的结果是使获得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难。不同媒介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在新闻报道选题、角度、深度、表现上实现创新。

(4).受众提供

新闻竞争的态势使越来越多的媒介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媒介纷纷开设新闻热线电话、热线寻呼、热线手机、网络电子信箱以及网络论坛,并及时处理受众来信、来访,并想方设法鼓励受众参与,通过疏通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渠道,以期源源不断地获取新闻线索。

(5).新闻多发地区的最新变化 社会虽大,可新闻信息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敏感部门和地区投入更多的关注,对那里的新变化给予及时的报道,这是获得新闻线索的一条捷径。

(6).专门的策划活动

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选题策划对提高选题和报道质量,增强媒介竞争实力很有成效。目前,媒介的选题策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请专家、学者或其他媒介人士做顾问,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讨论选题设想和建设,供媒介参考;二是在媒介内部成立专门的策划班子,集中探讨如何围绕重大题材展开具体报道。

(7).提高节目和记者的知名度获得 我们国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与群众的特殊关系,形成受众对一些新闻节目的特殊信赖,因此知名节目和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机会相对较多。

总之,寻找新闻选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都有可取之处,却都不是万能的,记者只要深刻领会、扩大认知范围、提高新闻敏感这一寻找选题的基本原则,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电视新闻选题的原则 1、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评价所有新闻和进行一切选题的标准,它是最客观、最公正的标准,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最高原则。国外新闻界对新闻价值要素这样认定:

兴趣——新闻能否引起读者普遍兴趣,记者要考虑面对什么样的读者。 影响——新闻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记者要考虑其影响程度。

接近——新闻能否产生影响、引起兴趣,同受众接近程度有直接关系,记者要考虑接近性因素。

及时——新闻必须要及时,否则成为旧闻。记者判断事实时要考虑时间因素。

显要——新闻人物的显要程度往往能引起普遍关注,记者要考虑人物知名度。

异常——不寻常的事、重要创举都具有异常性,记者可以参考空前、绝后、惟一这三者的因素。

冲突——战争、罪犯、政治论战、竞赛等都包含程度不同、意义不同的冲突,记者判断事实时要考虑社会冲突这一因素。

随着新闻报道的发展变化,许多新闻已经不能用传统标准衡量其价值。比如,许多新闻往往不包含冲突,也很少猎奇,人物并不显要,许多新闻并没有明确的时间。传媒花许多时间、篇幅报道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只具有接近性一个要素,这类新闻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

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意见如下: (1).时间性

(2).新鲜性 (3).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新闻价值大小的最重要因素。它是由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决定的。 第一,政治上重要。

第二,事实和群众的关系密切。

第三,事实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密切。 第四,人物影响力大小。

第五,变动程度强弱、影响范围大小。 (4).接近性:包括利益上的接近、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无论做任何新闻选题,舆论导向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其次,地方的新闻媒体还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在地方新闻媒体工作的记者,还必须把握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向和领导意图。在处理一些批评报道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帮忙不添乱,以大局为重。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有些内容是被禁止的,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3、深刻的社会价值

新闻媒体是是社会思想和社会潮流的推动者,有义务把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新闻事件告知社会大众,推动社会的进步。“新闻是未来的历史”, 重大题材的报道最具有社会价值。新闻所传播和记录的,必须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事件,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求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选择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

4、典型性

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新闻事件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报道。 5、特殊性

比较少见的人或事更具有新闻采访的价值,因为它稀有,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三、 电视新闻选题的方法 1、选题方法

(1).提高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映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能力;

第二,判断同一事件的各种事实构成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 第三,判断某些看来不太显著的新闻线索是否可能引发出重要新闻的能力; 第四,判断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值得深入报道之处的能力; 第五,在地方新闻或其他消息中发现适合于全国性新闻报道的能力; 第六,在全国性新闻中发现适合于地方新闻报道的能力; 第七,在一般新闻中迅速看到特写、专稿新闻角度的能力; 第八,察觉、预感到一些线索将会成为新闻的预见能力。

新闻敏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新闻敏感不是先天的,但却同人自身的特质有一定内在联系。智能低、理性不强、顿悟性差的人不可能后天培养出新闻敏感。只有那些具有潜力、表现出新闻才干的人才能够在后天形成、提高新闻敏感。

必须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培养,才能形成和提高新闻敏感,途经如下: 第一,积累、研究——其对象是形势、情况、知识。大凡成功记者的报道都来自于坚实的基础,来自平时对形势、情况、知识的研究、积累。

第二,学习、比较——对象是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这样建议年轻记者:发展新闻判断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把那些老资格的新闻工作者的直觉同你的直觉相对比。另一个基本通例——也是为了站稳脚跟——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人们常说,疏忽是敏感的天敌,敏感来自精细的比较。

第三,思考、预见——对象是面对具体的客观事物。

正确的新闻判断力是常常懂得什么时候对突发事件采取快速行动,而不是观望。这时能够看到那些似乎会成为新闻的事件的背景。 (2).对新闻规律的把握

新闻业有自己的规律,这就是它紧跟社会,紧跟时代,紧跟人心,对现实的变化迅速做出反映。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变化的规律,不同的阶段都可以做出符合现实要求的选题。

(3).对新闻实践的了解

在目前的新闻体制下,记者大都长期从事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新闻的采访,对一些相互关联的新闻事件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一次相对独立的动态新闻中,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能够发现同一类型的不同事件,或者找到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根据事件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和判断,可以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特殊新闻价值,做出深入浅出的报道。

(4).关注个人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永远都是新闻事件的主角,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也就找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5).熟知观众的心理

受众拥有对新闻事件的探究心理,这种心理会支持受众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媒体的选题能够回答受众这些提问,满足他们的探求欲,这样的选题才是合格的。

提问:什么心理需求都满足吗?

四、选题与策划

1、任何电视新闻报道要出现精品,都需要策划,而且这个策划在选题阶段就应该进行。 首先,新闻事实的发生是客观现象,不依报道者的意志而出现,但如何报道新闻事实,报道的方式、报道的深度等要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策划,积极主动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和编辑共同协商完成。

其次,我国的新闻机构又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要经常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宣传报道的新闻越来越多,宣传的主题、宣传的倾向、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时机等都需要事先策划。

第三,电视新闻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简单原始的报道方式发展成为综合的、杂志型的新闻栏目,强调新闻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新闻风格的统一,报道方式的灵活多样,对节目的内容、形式和定位需要精心的策划。

2、选题和策划基本上能够确定采访的方向、范围和基本内容,以及新闻采访的步骤如何进行。选题与策划在电视新闻的深度综合报道中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选题或策划是一个共同进行的过程。

把宣传主题变成新闻作品,首先把大的主题分成几个小的论题或者几个具体的方面,然后以此为根据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实,通过报道让受众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这其中每一个小的论题或观点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几个论点组成的系列报道就充分地说明了主题。几篇内容连贯、主题思想一致的系列报道陆续播出,就可以形成较大的宣传声势,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五、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不宜过大、面面俱到

电视新闻的选题一般应该具体而有针对性,无论什么题材,采访的内容和范围越小,采访、编辑和写作也较容易,能够做到事实清楚,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要做好大的题材,可以从局部取得突破,以一个小的切口、一个小的事件进入报道,反映大主题。

2.不能盲目

并不是所有的线索都能采访报道,记者应该有一种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遇到线索应该首先进行分析判断,一定要看清对象、看准事实,采访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盲目的采访会给工作带来被动。

3.注重结果或后果

进行选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影响程度,考虑何时介入报道,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以最有利于事件朝向最具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举例:台湾媒体对白小燕的女儿遭到绑架时的选题与报道方式的选择,就是不计后果、

具有破坏性的。

4.考虑题材

不同定位的电视媒体有很多定位有差别的新闻节目,所以进行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节目的定位考虑题材的选用;相同的题材被不同定位的节目选择后也要根据本节目的定位方向和受众需求,选择并不相同的侧面进行报道;电视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对电视报道的内容具有选择性。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选题的来源都有哪些? 2、电视新闻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3、电视新闻选题的方法都有哪些? 4、电视新闻选题与策划有什么关系? 5、电视新闻选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控制新闻事实的一种调查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深入社会生活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所以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采访,只是由于媒介特性的不同,电视新闻采访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电视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采集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也是电视报道、传播新闻信息的表现手法之一。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是电视新闻特性在采访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现代化的采访手段 ①拍摄:摄像和摄取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

②记者出镜:记者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 ③画外采访:记者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影像素材的采集等。

作为利用摄像机记录和收集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采访,利用摄像机等现代化的采集手段,是电视新闻采访的首要特点。

电视采访可以记录新闻事件的现场信息,如图像、声音和整个新闻发生、发展的过程,许多精彩的画面,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

现代化的采集手段,不但构成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而且也是整个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走向。

2、协同作战的合作方式

从整体上看,电视采访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工作方式,采访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采访的结果绝非是哪一个人的杰作。

提问:通常,电视采访小组的人员组成?

3、现场性强

记者必须是在新闻发生之前、新闻发生的同时或新闻发生之后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遵照这一特点可以进行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

电视新闻采访现场性强的特点还要求记者通过采访活动呈现出特定的现场时空,给观众以真实感。首先,记者要有场性思维,通过视点的选择和运用,确定自己与亲历的空间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传达一种“我在场”的信息内容。其次,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要以电视的声画语言对亲历的现场进行记录和传播,营造丰富、立体的“现场空间”。

举例:2003年4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北京:非典阻击战》。 4、人本化的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同时要以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方式在几分钟内得到通常要在几个小时才能得到的东西,所以电视新闻采访是人本化的采访,它比其他大众媒介都更加要求交流的人际化和采访的个性化。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直接构成采访内容,这与其他媒介的采访特性有很大的不同,人际交流的良好状态成为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所以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善于捕捉感觉,并能在特定的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使观众通过屏幕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某人在回答问题时的神态、表情。其次,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使采访对象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谈话及所有敏感的问题之中,尽量利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形态,让观众感到他们是在现场的环境中获取信息。

人本化方式可以使人成为电视新闻采访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它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认识记者,判断记者的采访能力和报道水准。

5、综合化的表现元素

电视声像结合、视听兼备,是最具有表现特色的传播媒介之一。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学会调动各种综合表现元素,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综合的表现元素是指画面、声音、文字等,它们各自包含多种成分。 画面包括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以及图表、静止图像等;

声音则包含同期声、解说、音乐等;

文字除口播新闻外,包含节目片头标志字幕,新闻标题和记者、主持人、采访对象身份交待字幕,时间、数字的说明以及重点强调的引语、评述、翻译等。

二、电视新闻采访与广播新闻、报纸新闻的采访有很大的区别 电视新闻在记录和重现手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受众看到的新闻内容丰富,画面精彩,声音动听,过程完整,因此电视新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欢迎。

电视采访在工具上的优势有时也形成他自己的局限,受时空、技术和人为条件的限制较大,使电视新闻采访成为一种具有技术要求、采访的难度大和不可重复性的采访。 拍摄工作有三难:即现场发现难、及时捕捉难、深度刻画难。 用摄像机记录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和对人物的采访是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也是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新闻采访之间的区别。

三、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掌握。

1.快捷

快捷是新闻的效率和价值所要求的,只有最新的内容才能成为新闻、赢得观众。举例:(1)、美国CNN的成功在于它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直播采访

(2)凤凰卫视在一些国际上有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以最快速度发回现场报道成为经典。

课堂训练:让同学模拟卢宇光发挥的报道。 2.真实

真实被喻为新闻的生命。

出现不真实的新闻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采访对象制造的假新闻,二是记者有意造成的失实,三是记者无意造成的失实。 3.客观

客观就是站在一个超脱的、中立的立场上,公正地评判新闻事实,而不是站在某一方面

的立场上,顾此失彼,一叶障目。客观是新闻的最高原则,也是新闻工作中最难以掌握的原则。

四、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选题确定之后,记者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访前准备,为正式采访做必要的战备部署。

1.学习相关的政策和知识

采访活动是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客观对象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即使是一些老题目和熟知的领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记者不掌握与采访选题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就无法客观、准确、深刻地反映和再现客观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记者理论知识的积累、准备与其采访报道水平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2.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记者在采访前,要研究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尽快了解所报道的人物、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努力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在头脑中初步形成采访思路。

3.搜集、分析资料

电视新闻记者在访前还要注意搜集、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研究以前的报道重点和角度,确定可以突破的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深度。

4、确定采访范围

为了把新闻事实交代清楚,把所要阐述的观点讲述明白,需要确定这一选题所涉及的新闻事件、相关事件,根据选题的要求或事件的大小确定拍摄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 采访的内容分为几个类别:一是必须采访的新闻事实和主要人物,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事实和有关人物,三是作为背景的事实和见证人,四是可以对事件做进一步评论的权威人士。 5、写作拍摄计划或采访提纲

拍摄计划和采访提纲的写作在电视采访中是经常应用的。在电视工作程序中,一些较大的选题需要部门领导的研究和批准,写好一个完整的拍摄计划有利于采访或报道目的的顺利达成。

拍摄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选择本选题的重要性

2.本选题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3.报道形态的使用或节目类型的选择 4.采访的范围及相关内容 5.采访对象的选择及理由 6.采访程序及时间安排

7.节目结构的安排或基本的播出计划 新闻事件的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事件的主要经过和拍摄内容 2.事件的关键细节或主要情节

3.对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的采访和所提问题 4.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及有关的分析

5.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权威人士的选择及所提问题

6.背景材料的取舍

对人物的采访提纲基本上就是所提问题的设定。有关人物的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的内容就是一系列的问题。

6.做好必要的事务性准备

电视新闻采访往往要动用摄像机、灯光等设备,记者临行前应对采访所需的全套装备进

行检查试用,确定设备完好。摄像机、录像磁带或硬盘、话筒、灯光、,电池。

事务性的准备还包括要事先安排好采访摄制组的衣食住行,如安排车辆、预订车船机票、联系食宿等。事务性的准备繁杂又具体,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采访报道的顺利进行。

记者的最佳状态是:永远处于战备状态,时刻准备出发到新闻发生现场。 课堂讨论分析:以中央电视台记者李玉强的采访为例,分析电视记者采访前的准备事项之间的关系。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采访的区别有哪些? 2、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是什么?

3、电视新闻采访的拍摄计划或采访提纲应有哪些内容构成? 第三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

一、采访的方式

新闻采访是令人十分兴奋的过程。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又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但仍然难以预知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所能采访到的内容。所以新闻采访是全新的、创造性的过程,由于事件的发展难以预知,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又各不相同,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采访格式,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虽然每次采访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但是新闻采访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循。常用的采访方式:

1、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为报道新闻事实而进行的采访调查活动,记者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出现场的报道,向观众介绍新闻事实的进展情况,通过采访帮助观众对新闻事实的真相做进一步的了解。

(1)现场报道的发展

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和立体感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西方电视新闻界,目前现场报道呈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报道趋于短小精悍,记者用最少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叙述新闻事件;二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做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不仅仅叙述事件的过程,而且还对事件的原委给予充分的报道。

在我国,现场报道是在ENG的使用以后起步的,为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现场报道应具备以下几点:

①现场报道反映正在发生或发展的新闻事件;

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做报道和采访提问; ③记者在现场随着事件发生、进展,边观察边叙述,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进展保持同步;

④有事件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除采访讲话的同期声,还应有现场效果声。

2.现场报道有几种常用的形式:其一,在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性事件没有结束前,记者赶赴现场手持麦克风边观察边做即席口头报道,叙述、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过程。整个报道用进行时完成,而不用播音员事后再为图像配上解说。一般认为,这是难度最大的现场报道。其二,记者赶到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结束,记者借助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在现场做有充分准备的报道,并配上画面。一般情形之下,记者并不像第一种现场报道那样以目击者的身份直接叙述新闻事件,而以第三者的身份引用当事人的话或根据已经获取的信息做报

道,记者也可通过采访让事件的目击者出面直接叙述事件的原委。

从现场报道特点出发,那些内容较单一,时空相对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特别适宜做现场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也常以现场报道形式来增强现场感、可视性。

3.现场报道的优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现场感强。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采制多工序合一完成的形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新闻事实发生的有关情况和背景,在现场做口头报道,代替回台后的写稿、播音;摄影配合记者的报道来摄取相应画面,与事件发生、发展的同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同步报道。现场报道有效地体现了电视新闻时效性强、传播快的优势。

现场报道的形式,较比画面加文字的报道,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观众受画面上新闻特定的现场和气氛的影响,在情绪上所受到的感染,要比其他报道形式更为强烈。

现场感是新闻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记者的报道把观众带到现场,观众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现场报道的“现在进行时”,报道与事件发生、发展的同步进行,记者在现场始终以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边观察边报道,真真切切地把观众带人现场,满足观众凭现场感知去判断事实的认知愿望,从而产生信任感。

现场感派生出可信性和可视性的优势来。现场报道贵在现场。 提问:为什么现场报道贵在现场?

现场报道与直播相结合,是电视新闻传播的最好方式和追求目标。

现场报道近几年来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报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驾驭现场报道已逐渐成为电视记者必备的业务素质,不具备现场报道能力,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电视新闻记者。

2.直接采访

记者直接面对新闻事实或被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就是直接采访。直接采访容易进行,一般也不要求时间上的同步。

直接采访可以按照事先进行的选题策划和采访计划进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直接采访受到的限制很少,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拍摄方便,交流的时间充足,采访的内容容易获得。

直接采访一般是从新闻事件的核心部分或主要的当事人、新闻人物开始,先把重要的内容了解清楚,然后采访工作逐渐外延,进行补充采访,了解比较次要的内容,最后完成新闻的全部采访。直接采访有利于记者采访出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是最常用的采访方式。

直接采访最能够体现出记者的水平。例如:2000年3月浙江爆出了一个少年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杀害母亲的案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播出了记者王志对这位少年的采访,近50分钟的节目几乎全是两个人的直接对话,中间只穿插了少量的资料镜头,但看起来并不觉得长,记者在直接采访中展示了大量的信息,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3.间接采访

由于新闻事件已经过去,或者记者无法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或者无法直接面对新闻事件及其当事人,或者新闻人物已经去世,采访无法直接进行,这个时候只有采用间接采访的方式完成对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的采访。

间接采访在采访新闻事件时,可以采访事件的主要内容、事件留下的现场线索、相关联的事件、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旁观者、知情人、权威人士等等。在采访新闻人物时,可以采访与他本人关系最密切的人、人物事迹的主要发生地、或者重要事迹的相关知情人士,逐渐扩大范围,了解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人物形象。

4.迂回采访

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新闻事件存在,新闻人物也存在,但采访起来十分困难,直接采访无法实现,间接采访又达不到最终目的,或者由于某种限制或播出的担忧,必须采取与寻常不同的采访方式,首先不采访新闻事件的主要部分或直接当事人,而是通过其他人或其他地方进行采访,经过一番深入调查采访之后,主要的事实水落石出,被采访对象不得不出面。在批评报道中,这样的采访方式十分常用。

进行迂回采访时,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可以先从事件的外围开始,通过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事件,寻找和发现新闻事件的真相或线索,在一系列的新闻事实中寻找其内在的逻辑,让观众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对人物的采访也可以从关系比较远的人士开始,把与新闻人物发生联系的有关人员采访完毕以后,再将事实和线索引回到主要的新闻人物身上。这样的采访绕了一个大弯,但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

举例:广西电视台2001年8月3日播出的长消息《南丹“7·17”事故初露端倪》的报道。 5.立体采访

在采访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时,一个角度或者一个方位不能采访到新闻事件的全部内容或真相,可以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采访方式,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采访。 立体采访的关键在于计划的周密和组织调度的成功,在采访进行之前要有详细的策划和准备,选好机位,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进程。采访之中加强联系,互相配合。采访完成之后共同编辑好新闻节目。

6.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也是近年来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各种媒体采用这种方式都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在采访对象无法与记者见面、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出现自己的肖像或电视图像的传播不能进行时,电话采访可以发挥出它的优势,很容易实现直播采访,既达到采访目的,又做到迅速、高效、低成本。

7.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者在不通知被采访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行隐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访方式。电视隐性采访多采用偷拍等方法,通过隐藏摄像机及其辅助摄录设备,以避免被采访者察觉其采访活动。它需要特定的技术装备,经常使用微型摄像机、无线话筒、超长焦镜头以及记者的乔装工具等。隐性采访可以消除采访现场因记者和摄像机的存在而中断或影响到生活自然流程的情况,获得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的现场信息。

隐性采访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的采访方式,使用需要有严格规范和界限。 首先,不可滥用隐性采访。换言之,隐性采访只能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如得不到采访对象的协助、配合,了解的情况有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一般题材禁用隐性采访,否则可能导致隐性采访过频、过滥,引起观众反感。

其次,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可一味追求偷拍效果哗众取宠,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五官、身体明显缺陷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和广播电视法,所以隐性采访并没有相关法律作保障,对隐性采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惟一解释是为了公众利益。在隐性采访缺少法律证据的情况下,隐性采访要尽量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与政府相关执法部门的行动结合起来,比如配合公安部门暗访违法活动,配合工商部门暗访制假售假行为等,这样记者的采访活动就会还原为一种新闻活动,而不会陷入代替政府去执法的困境中,人身安全还能得到一定的保护。

二、现场提问的基本功

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观察和描述,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在现场采访中,电

视记者提问的能力和水平决定采访能否深入。在对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中,尽管记者的口头介绍和述评占据了主要的部分,但仍然离不开对直接当事人、旁观者、知情者、权威人士的采访,因此现场提问对采访新闻事件至关重要。在对新闻人物的采访中,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以谈话交流和提问回答为主,能否在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是采访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

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找出你所能找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为采访中的提问做好准备。在采访新闻事件时,寻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新闻事件五要素中的未知部分入手,不清楚的要素,必须在现场提问中获得。 2.从新闻现场发现新的线索,抓住任何一点可疑的问题,由浅入深,发现隐藏于新闻事件表面背后的更多的新闻事实,把新闻报道引向深入。

提问的根据是新闻内容的未知部分和观众知晓新闻内容的需求,把事情问清楚了,提问题就是提到了点子上,采访就算成功,现场问清楚一切所能想到的问题,是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提问的基本功。 要提出好的问题,对人物和事件的了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提问要提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否则只有一般性留于形式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不能要求每次采访都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但至少在本篇新闻里要有一定的价值,因为人物采访一般比较费时间,新闻节目时间宝贵,所采用的同期声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采访新闻人物时,提问的艺术就很大了。通常采访对象有三类:一类滔滔不绝,漫无边际,一类言语踯躅,难启尊口,还有一类遇到镜头就兴奋,出口成章,恰到好处。遇到满意的采访对象时,采访很容易,遇到不满意的采访对象但又不得不采访时,就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技巧:

1.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每个人都有感兴趣的领域,都有独特的经历,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心灵世界,记者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恰当的谈话氛围,使被采访人谈出发自内心的真实言语。只要对方把真话谈出来,就一定有精彩可用的内容。

2.控制节奏,引导谈话 被采访对象的类型不同,对记者提问的领悟有所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记者要想尽办法,控制好谈话的节奏和内容,引导对方谈出实质性的内容。

提问时需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笼统空洞和限定答案,使对方无法回答出更多更真实的内容,削弱了采访的价值。

3、注意研究采访心理 注意研究采访心理,注意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采访对象形成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要重视与采访对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态度和蔼、谦逊,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出手不凡又直入采访对象心底。从外表到眼神和神态上都传达真诚,以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双方也就有了融洽的情感氛围,大大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

采访中需要愉快的、安静的、放松的情绪,狂躁、紧张、沮丧的情绪不利于采访的开展和进行。注意安排采访对象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中接受采访,同时,用适时的点头、微笑来鼓励支持采访对象。

三、采访到位

电视新闻记者要在充分认识电视新闻采访的优势和局限的前提下,做到采访到位,发掘出新闻的最大价值,使采访得到的素材既满足后期编辑制作需要,又能在节目播出时获得观众的认同。采访到位的基本要求包括:

1.采访记录完整

采访到位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把新闻事实的关键过程完整地采访记录下来,现场要素记录

完整(图像、声音);二是人物访谈条理清晰;三是新闻事件五要素齐全;四是新闻背景详实可靠。

2.问题交待清楚

采访到位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对新闻事实所涉及的问题要交待清楚,既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又使观众看后不留下疑问。记者要真正做到问题交待清楚,就要在采访中做到深入、细致,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新闻事实材料。

3.抓关键环节或细节

一件新闻事实中,整个过程和关键环节所起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别的,过程是新闻的发展,关键环节是新闻的突破。抓住了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新闻的主要事实,抓住了关键的细节,就能有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细节或瞬间的信息含量大,感染力强,一个好的细节就像一幅好的新闻照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新闻的效果和感染力。

举例: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制衣商泽普路德用自己的摄像机拍摄到了肯尼迪遇刺时手捂胸口、随后脑袋裂开的关键细节,1999年11月,美国政府以160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这段仅有26秒的录像带。可以说明细节的价值有多大。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要能抓住细节,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新闻敏感。例如:《焦点访谈》节目组在做《丰收时节访棉区》采访时的处理。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细节还包括声音。 4.善于从提问中挖取有价值的信息

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访问。记者能否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价值的材料,能否把新闻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挖掘出来,关键在于记者的提问是否问到了点子上。善问才能引导采访对象谈出新闻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引出耐人寻味的真言或直言不讳的心声,从而满足观众的新闻欲求。

本节思考题:

1、电视新闻采访都有哪些方式?

2、电视新闻采访现场提问的基本功和技巧有什么? 3、电视新闻采访如何做到采访到位? 第五章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第一节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

在广大受众的意识里,狭义的电视新闻常常是指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消息类的电视新闻报道。而广义上的电视新闻概念,则是指电视节目中所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一般意义上说,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就是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包括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节目以及整点的各档新闻节目中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处在十分显要的地位,它是新闻性节目中的主体和骨干,舆论导向作用—向巨大。

二、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

消息类电视新闻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客观存在的事实说话,它往往通过用第一时间、较为精练的文字、多样化的题材、新鲜而又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报道新近、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实。

1.第一时间

电视新闻就是以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支点,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制胜法宝就是一个“快”字,也就是说任何刚刚发生、发现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一个告知观众。

采用各种报道方式的结合突出“快”,比如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可以先在当时正在播出的任何节目中播出底行游走字幕,报道当时获知的情况,然后在最近的新闻节目时段播出口播新闻或图像新闻,之后还可以在重要的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中重播或者跟踪报道、在晚间新闻里做深度报道。

2.文字精练 消息类电视新闻最能满足受众要求的,往往是迅速而又简明扼要地播报国内外、省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由于常常要抢第一时间,电视新闻制作的时间往往有限,要求电视记者一定要用最为精练的文字,最有说服力、感染力的画面语言向观众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

(1)短小精悍。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应该是高度提炼,高度浓缩了的语言,记者在斟酌语言的过程中,就要把多余的水分拧干,力求做到字字珠玑。

(2)短小而真实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往往会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但由于篇幅的要求,时间的限制,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又常常难以取舍,或是因为顾此失彼,或是因取材不当,或是因为文字表述不准确都会造成消息只表其一而不能把握全貌,这就会使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所要表明的观点寓于材料的选择、安排之中,依靠新闻事实中最具说服力的画面和文字去征服观众。

(3)短小而深刻

消息类电视新闻因为短小,往往会流于一般而缺少深刻的分析,这样的新闻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把短小的新闻做成具有深刻说服力的内容来,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宏观的驾驭能力,审视社会的思辨能力,并善于用最简练的画面与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3.题材多样化 面对如此繁杂的观众群,消息类电视新闻要实现国内外、省内外要闻总汇的目标,就要体现题材的多样化,在题材上要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观众想看、想知的内容,尽量报道出来,用广泛的新闻题材吸引观众。

举例:任一天《新闻联播》的节目单,进行题材的比对。

4.鲜活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叶子教授在其专著《电视新闻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

“活,即活泼、生动,有较强的可视性,要使电视新闻?活?起来,必须强调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事件性新闻报道中,同样也要体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实际工作中,在一些经验、成就等报道时,仍普遍存在具体事实少,抽象概念多;典型事实少,名词议论多;现场形象展现事实少,万能画面多等的问题。好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既要有概括性的交代全面情况的材料,又要有典型的材料。”

此外,电视新闻报道时还应该求深,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电视新闻的创新途径 电视新闻必须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收看电视新闻时最迫切的心理要求是追求新鲜。只有新鲜,才能反映出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才具有吸引观众的无穷魅力,才能起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突出作用。

电视新闻要经常出“新”,有以下途径:

1.时间新

时效是提高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在新闻发生地同步播报新闻的需要,重大的新闻事件都实现了同步播报,时效性强的新闻完全可以实现当天或最近时间段新闻节目中报道。

2.题材新

所谓题材新,就是记者要有创新精神,在众多新闻媒体都去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开动脑筋,在同一类新闻题材中,找到更新的、独具特点的新闻素材报道,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个媒体的记者要独享一条信息、报道独家新闻难度太大,那么在题材新上做文章,可以寻觅到报道独家新闻的乐趣,也使电视新闻节目常办常新,经常出“彩”。

请看下面的报道:《韩国:“韩流”出处有“汉潮”》,并课堂讨论分析。 3.角度新

角度新就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要多侧面,多变化,标新立异。角度的变化将会带来拍摄手法上改变,新的角度、新的拍摄手法会发现和表现新的内容乃至新的主题。

分析讨论黑龙江电视台1998年3月18日播出的:《农机下乡了》 4.手段新

好新闻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电视新闻要运用好电视语言,重视用事实说话,重视用纪实手法再现现场。电视新闻应尽量用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等具有电视特色的形式做报道;也要综合运用电视多种表现元素,充分发挥直观形象的优势。

5、立意新

时间新、题材新、角度新和手段新都是在为实现立意新服务的。要有好的立意,记者就必须吃透情况,深入采访,不但能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全局,也能够从微观上看清事件的走向,要在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思想来。

课堂分析《爱鸟,不仅仅在于放飞》立意新在何处。

本节思考题:

1、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有哪些?

2、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为什么贵在创新?都有哪些创新途径? 第二节 电视新闻分类

按报道形式分类电视新闻可以分为: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和访谈新闻。按新闻题材分类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批评新闻等。按照节目形态来划分,又可分为短消息、长消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首先来看按照报道形式进行的分类: 一.口播新闻

口播新闻是以播报员出图像为主,结合画外音,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新闻报道形式。播出灵活、简便,有其他报道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1、口播新闻增强新闻时效

重要新闻的最新动态,当影像新闻来不及传送时,可及时地采用口播做报道。记者可以从采访现场用电话、电传等现代通讯手段发回消息,经由编辑快速处理,在直播的新闻节目中以“最新消息”形式播出。

2、口播新闻扩大新闻报道题材

电视新闻应尽可能传播一切新近发生的事实。对那些有价值又没有记者在现场拍摄的新闻事件、事态,都可以写成文字稿,由口播新闻形式先作播报。 电视口播新闻虽然以语言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但它仍有别于广播新闻,是声画双通道地传播信息。观众不仅听到播报文字稿的声音,还可以从播报员播报时的神态、表情、画面色彩、背景图像等获得立体的形象信息。与播报内容相贴切的形象都可以加强语言传播效果。

二、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是运用单张或成组的新闻摄影图片,结合文字解说来报道新闻事实,是把报纸、

杂志等新闻图片报道引用到电视新闻中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电视新闻播出史中,图片新闻是先于影像新闻在荧屏上播出的。目前在新闻屏幕上已很少使用。

三、影像新闻

影像新闻也叫图像新闻,它是采用电影摄影或电子摄录设备(ENG)在新闻事件现场摄录下图像和声音,结合新闻文字稿对事实进行报道。影像新闻以生动的形象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它是电视新闻中运用较早,也是迄今最常用的报道方式。

较比以语言为主的口播新闻,影像新闻更能体现电视新闻形象化传播的优势,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感。 四、字幕新闻

字幕新闻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用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信息,它是电视新闻最简便的报道方式。

字幕新闻按照字幕运用的不同处理技术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字幕是指文字上下滚动的字幕。通常是叠现在正播出的电视节目画面上,不影响节目播出,而把重要新闻的简讯以简洁文字及时传达给观众。字幕新闻的文字要求极其简练,短而又短。

静态字幕新闻是指一个节目播出结束后或中断节目的播出,屏幕上以文字传达最新消息。

字幕新闻的特点是时效快,运用灵活方便,文字简要明确,它在电视新闻屏幕上的出现,进一步体现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与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五、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较之影像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六、访谈新闻

新闻界越来越重视新闻的双向沟通及交流的功能,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实现上下左右交流,让群众来参政议政。报界曾出现过一批用对话式文体所作的报道,用文字直接记录群众的意见、心声。在新闻媒介中,电视的声画同步有形象的语言或者说有声音的形象,是最适合双向交流的,也是实现让观众参政议政的最有效的传播形态。

第三节 电视新闻按节目形态分类 一、短消息 1、界说

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按照约定俗成的划分方法,一般一分三十秒以内的节目被称为短消息。短消息看似简单,但要在非常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把它完整、准确而又鲜活地表现出来并非易事。

电视新闻必须短,这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声音和画面稍纵即逝,过耳不留,新闻必须高度浓缩信息,拧去水分,去掉一切可有可无,枝枝节节的东西,把新闻中的主要内容报道出来,因此电视新闻的消息一般集中告诉“是什么”(what)不讲原因(why)和经过(how)。

消息贵“新”也贵“短”。短,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和尽可能短的时间去传播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短,应该建立在“快、活、实、新、深”的基础上,长而空不是好新闻,同样,短而无物也不是好新闻。电视新闻要想独领风骚,就必须抢在广播,报纸之前播出你的消息,真正成为受众首先获得一切重大新闻的媒体,才能提高竞争力,牢牢吸引住受众。因此,电视新闻的时效不能以天数来计算,必须以小时、分钟甚至秒钟来计算,尽可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

2、短消息的基本特性

短消息除了在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深上做好文章外,还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出。

(1).短而活

短消息因其短,往往会“先天不足”,因此,记者在采写这类消息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尽可能地在报道形式上灵活多样,记者尤其要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做采访报道,使消息有一种现场感,此外,还要注意表现手法上的灵活和文字语言上的活泼。

(2).短而快 短而快的电视新闻才能保证观众在第一时间里收看到你的节目,短而快的新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受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

电视台也不断对电视新闻进行改版播出,都在一个“快”字上狠下功夫。 (3).短而新

要求记者除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能赶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报道,从而体现“新”,此外,还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表现手法,新颖而活泼的文字语言,这样才能保证一条新闻的时新性。

3、如何才能写好短消息

不少人认为,写短消息,不就是少写些字数吗!没什么难度,其实不然。 (1).一事一报

采用这种办法,可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把这一新闻事实说好、说明白、说精炼,如果一条消息中塞进去几件事情,势必短不下来。

(2).精炼事实法

面对繁多的新闻素材,最终要由新闻来体现,就必须精炼已知的新闻事实,把最重要的东西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出来。

(3).提取价值法

对新闻事实只看表象,缺乏对本质的认识,往往使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漏掉,而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有时又常常淹没在一些复杂的事件中,这就要求记者在诸多新闻事实中经过剥离,去提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

(4).选取一点法 一个新闻事件要想窥一管而知全貌,就必须取其一点,以新闻事件的部分去表现新闻事件的整体,也就是选择一个报道的由头和切入口,或者进行事件的选择。

在写作短消息时,除了把握好以上四点外,还应该学会运用将新闻事件化整为零法、言简意明法等,这些方法也是指导写好短消息的有效方法。

观看《胸前红花别样红》,讨论它的成功之处是用了什么方法。

二、长消息 1、长消息

一般1分半以上的消息统称为长消息。长消息所反映的主题一般比较重大,它可以看作是新闻节目中的“重磅炸弹”。长消息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起着“打头条”的作用,也可以说在一天的新闻节目编排中,一条重要的长消息往往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2、怎样才能写好长消息

长消息因其表现的题材不同,又可以分为事件性长消息和人物性长消息两种。人物性长消息按表现的形式一般分为整体式和集纳式两种。所谓整体式即从头到尾只说一个人或一群人,集纳式就是由一个新闻主题统帅,从人物事件不同的侧面分段写多个人的事迹,然后再写成一个长消息。

要写好人物性长消息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长消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电视画面语言来表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免只是笼统地介绍人物的出身背景及个人简历。

(2)力戒空洞说教,要用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去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3)要使所展现的人物在电视屏幕上“活”起来,就必须在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典型行为细节上加以刻画,通过特写镜头等表现手法加以渲染。

(4)最能表现人物个性化的还是同期声,要注意运用现场同期声,来克服脸谱化的弊端。 (5)如同其他类型消息的写作一样,写人物性的长消息时,也要善于剪裁,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和筛选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的情节。

事件性长消息就是以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但事件往往离不开人物的活动,俗话说,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因此,人和事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生猪私屠滥宰贻害无穷》的写作手法。 三、连续报道 1、界说

是指借助电视媒体对在一个阶段内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一事态进行及时而持续的报道。连续报道是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的新形式。

连续报道的采用,丰富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它较好地解决了新闻迅速及时与相对完整和电视新闻相对肤浅与深入报道的矛盾。采用连续报道,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的最新发展情况,不断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效果,它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还具有连续性、多次性和多层次的特点。 观看作品《关注农民工 讨回打工钱》并分析。 通过对上面这篇连续报道的分析,加深我们对连续报道的认识与理解,总结出连续报道的特点:

2、连续报道的特点 (1).报道的及时性

连续报道是新闻事态进展最新过程中的报道,它每个单元都反映新闻事态的最新变化,要求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进展中的事态的最新报道,而每一次的报道都是记者以事态变动的趋向为依据,紧跟事态变化进行追踪报道。

(2).报道的连续性 报道的连续性是播出上的连续和新闻事态内容上的连续,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可以不必等到新闻事态有了结局再去报道,而事态每当进行到一个阶段记者可随采随报,但在各次的报道上要有机地联系,内容上也要有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

(3).报道的递进性

报道的递进性是随着新闻事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报道的层次上是不断递进的,在每天一次的报道中都是由浅到深,一环扣一环逐步向前推进的,而每一次的报道也可留下悬念,并在下一次的报道中进行释疑,使报道向展现事物发展的全貌方向不断深化,最终实现整个报道思想。

(4).报道的完整性

连续报道从事态的发生、发展,一直到最终结局,有头有尾,一气呵成,从总体的结构上有其完整性,但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又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迅速而及时传播才完成的。因此,它的完整性是分次显示出来的。

(5).报道的密集性

采取连续报道方式的新闻事态往往是比较重大的新闻,它是围绕同一新闻事态或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多次的报道,因此,一个单条新闻往往容纳不了新闻事态的全部,连续报道在信息的传播上要比单条新闻具有不可比拟的密集性和广博性,整个新闻也因为连续报道对新闻事态的不断展示,从而提高了新闻的内在价值。

(6).报道的显著性

由于对同一新闻事态进行连续的报道,在传播上势必产生一种强大的声势,在观众中也

会引起强烈反响,报道次数的密集也使新闻事态处于显著的地位。

四、系列报道 一、界说

系列报道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进行多阶段、多角度、多侧面的追踪、补充报道。系列报道不仅是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延伸报道,它可以是对一个新闻主题选取多种侧面,加以引伸阐明,其各条新闻之间没有必然的承上启下的联系,但有内在的必然组合要求。

系列报道因为报道的次数较多,它又从各个方面开掘新闻事件上的共性,突出表现一个新闻主题,它又是电视深度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的报道方式。

观看作品《关注黑土地系列报道》和《抢救“石缝”中的家园》然后分析。 二、系列报道的特性 1、新闻主题的同一性

系列报道侧重于通过电视新闻的多次报道,进而凸现出你所确立的某一种主题思想,系列报道有时虽将同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分成若干个侧面,而每一个侧面又相对独立地构成一条新闻,但在连续播出过程中,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

2、主题的重大性

系列报道的题材一般侧重于重大、重要题材的报道,主要是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报道符合当前政治动向,具有指导意义的题材。

3、传播的系统性 系列报道本身就有其系统性,因为是在同一个报道主题和报道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报道活动,无论是新闻的整体构思,结构安排还是以后的有序播出中,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 4、报道的整体策划性

一组好的系列报道,不但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反复考虑,决定取舍,而且也要求在推出报道之前,要有整体上的策划,即确定新闻的总主题、总基调、甚至要策划推出的时机等等。

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短消息?短消息有什么基本特性?怎样写好短消息? 2、怎样才能写好长消息?

3、什么是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系列报道?系列报道的特性是什么? 第四节 电视新闻按新闻题材分类 一、时政新闻 1.时政新闻界说

时政新闻,电视新闻界也通常称之为会议新闻。这是两个既有重合又有所区别的题材类别。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是对时事、政治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着重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国访问,国内视察,外交礼节上的送往迎来等活动及重大的政治活动。时政新闻中很大部分是会议新闻,顾名思义是对会议的新闻报道。把会议作为题材分类并不科学。会议只是形式,本身有无新闻价值,是否值得报道,取决于会议内容。属于有时事政治意义的会议新闻,应归属于时政新闻。

2.时政新闻的作用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题材类别。时政新闻最直接反映电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在我国,电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报道重大的党务、政务活动 起到上情下达,沟通情况的作用。这类报道对使人民群众就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形成“共

识”,对维护政治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时政新闻在直接颁布政策方面,有其他报道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3)报道政治领导人的活动

这是时政新闻播出最频繁的题材内容。这些新闻报道足以加深群众对政治领导人的了解,从而沟通思想感情。

综观时政新闻,普遍存在报道公式化、程式化的问题:会议报道是台上讲话、台下人头;领导人接见是握手、谈话;领导人出访是一大队人马从一个场合蜂拥向另一场合。解说词也多是模式化的语言,声画脱节,使观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千篇一律的程序式新闻,给人以似曾相识的雷同之感。

观看《“有困难找政府”》并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3.时政新闻的改革

改革也要以下方面着手:内容上要增强新闻性,扩大信息量;形式上要以电视化手法使报道生动、活泼。

(1)变虚为实

虚是指时政活动,会议的形式,实是指活动、会议的具体内涵;变虚为实,即是把时政新闻的报道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而转向其内容、内涵;把记者采访,画面的重点由走来走去、台上台下的程序而转向活动、会议的目的。

(2)融入背景 时政新闻更要有思想,有丰富的信息量,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背景材料是深化新闻不可缺少的, 交待背景是记者报道时的重要任务。

(3)捕捉瞬间

时政新闻中摄像记者的最重要任务是捕捉典型的、能充分阐明主题思想的瞬间画面。 (4)追踪高潮 时政新闻拍摄中,记者一边拍,一边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捕捉。当现场出现高潮时更不能轻易关机,而要追随抓拍精彩瞬间,以高潮情节为新闻主体,使新闻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5)主动设问

时政新闻的记者为摆脱模式化报道,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现场精心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采访,有特色的采访提问能带来有特色的新闻。

(6)巧用同期声

时政新闻的改革,必须摆脱声、画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做到视听语言的有机统一。巧用、精用同期声是重要措施。

4.会议新闻

时政新闻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有关会议的报道。尽管以会议作为新闻分类并不确切,但因会议新闻之多,大家也习惯地以“会议新闻”统称。它也是近几年电视记者在改革新闻报道时的重要方面。改革会议新闻,除上述方法外,记者还应该深入到会议中抓新闻。如何深入会议抓新闻呢?

(1)对一些先进人物、新闻人物汇集的会议,记者可以以会议作为新闻根据,对与会先进人物、新闻人物本身或其他有关的人做报道。

(2)从会议精神提炼鲜明的主题思想。电视记者要深入会议,了解会议精神,进而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做报道。

(3)注意挖掘会议上反映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跳出会议抓新闻。

有的会议本身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但会议提出的措施、观点,总结的经验等具有社会意义,记者可以循着这一新闻思路,寻找新的角度、新的线索。

(4)报道会议花絮。

所谓会议花絮,是指发生在会上或与会人中的一些小新闻。这虽然与会议内容无关,但是有趣味性,又因为与会人员的新闻性,使花絮也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报道这些花絮,可以增强会议新闻的趣味性。

(5)会内会外相结合。

突破会议框框,发挥电视画面时、空兼备的特点,加上有关资料画面,无疑为会议新闻增加了厚度。对重要会议新闻的报道,还可以适当使用历史性资料镜头,既可以充实和活跃报道时单一的新闻画面,又可以增强观众的视觉因素和求知心理。

观看《中国第一北极科考站建站》分析其改革的轨迹。 二、经济新闻

我国电视屏幕上的经济新闻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活动的纲领、政策、方针、法令以及重大决策,反映经济领域中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和成就,向广大群众传播经济信息,反映人民群众对各种经济活动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同时也反映经济活动同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新闻不仅要反映经济活动本身,而且要对经济活动起指导作用,把经济活动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经济新闻的报道范围、题材十分广泛,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财政经济、商业供销、市场物价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经济新闻有广阔的天地。

1.经济新闻选题

使经济新闻能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经济新闻采访报道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方针、政策角度选题 经济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的宣传是经济新闻的重要内容。经济新闻应寓政策性、指导性于具体事件中,通过新鲜的确凿的事实来宣传方针、政策,通过对实施政策中的好经验的宣传来推广经验,指导工作。

(2)从群众生活角度取材

经济生活丰富多彩,它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能从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对它作出反映。报道的题材不能局限于经济生产领域,不能只抓生产角度,要从与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消费、交换、分配角度,选择和群众生活相关的题材,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

(3)从具体事例选题

经济新闻政策性、指导性强,在抓好重大题材报道的同时,也应注意抓小题材。即使是重大题材报道时,选材也要从具体事例抓起,以小见大,以具体见一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有特色的经济新闻。

以小见大抓特点,用小题材讲大道理,是经济新闻既有思想力度,又贴近群众生活的捷径。个体化的人和事,还具有特殊的环境赋予新闻个性特色的作用,能使新闻跳出经济活动的就经济谈经济、数字罗列等框框,使报道更加生动鲜明。

(4)从经济现象选题

经济领域的事例一旦成为被关注的现象,它就具有社会新闻的特色。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社会两栖新闻的题材越来越多,这些新闻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对全社会各个领域都富有启示意义。

2.经济新闻报道要求 (1)注重“人”的活动

经济新闻报道的是经济领域的事,经济领域一切活动也是人的活动,报道主体应该是人。

把人作为主体,不只是以事物为选题,而是在各类经济题材报道中都要注意人,以人为中心。 注重人的心态反映,能使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置于报道的中心位置,从而反映经济活动现象中更深层的含义,这是经济报道走向深入的重要手段。注重人的心态展示,也可实现与观众的心理交流,它是使经济报道走向生动活泼的重要手段。

(2)注重进行时动态报道 经济的发展和变动是一个过程,旧秩序的改变与新秩序的建立,都是逐渐摸索形成的。经济新闻不能只宣传改革的结果,还应该在它摸索实现过程中做报道,这样的新闻更有活力。它要求记者善于发现经济生活的新现象,预测其发展方向,分析其现象中蕴涵的本质意义。它有助于调动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锻炼记者的超前意识。

(3)注重重大题材的追踪

对重大题材做进行时的动态报道,必需要注意追踪结果,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是强化经济新闻力度的重要举措。能否敏锐地抓住这类题材,能否有预见地追踪报道,也是对从事经济新闻记者的素质的考验。

(4)注重画面的信息量

常规的经济新闻离不开机器转、麦浪滚等毫无信息的司空见惯的画面形象。注重画面的信息量是改进电视经济新闻的重要环节,记者要在现场捕捉真正有信息量的形象。 (5)处理好数字和专业技术问题 经济新闻中一般要引用数字,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技术问题。在处理上要尽量让观众看懂、听懂,尽可能吸引人。为此,记者对专业技术要作些“翻译”工作,自己先搞清楚,然后用通俗易懂的画面和文字告诉观众。

观看《经济半小时》分析其特色。

三、科教新闻

1、科教新闻是科技、文教新闻的总称。科技新闻是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的新信息传播。文教新闻是指文化、教育领域内新信息的传播。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科教新闻已同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并列为四大新闻支柱,显示着重要的作用。

2.科教新闻的任务 (1)宣传科技文教政策

(2)传播科学思想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认识、思想和观念。

(3)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教新闻的重要任务,这类题材的科教新闻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4)传播科技文教信息

科技信息传播要考虑电视观众受众面广的特点,要借助电视多样化表现手段的优势,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有关信息。在这类题材的报道中,很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类关系,如科教文化报道的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传播科技信息与普及科技知识的关系等。

(5)报道科技文教新成果

报道着眼点应放在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上。 (6)报道科技文教界英才 3.科教新闻报道要求

(1)新闻性

科教新闻要体现新闻传播的基本属性——新闻的时效性,要满足观众对科技文教领域内新的信息传播先睹为快的欲望,如重大科技最新成果的报道,通常又和会议新闻发布的时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