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因子对甘草产量的影响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30 12:5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栽培密度和栽培深度等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寻找人工甘草在当地取得高产的途径。结果表明:甘草的移栽方式,移栽深度与移栽密度均为甘草产量形成的相关因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甘草不同移栽方式可提高甘草产量,斜栽和平栽适合于大面积的规模种植,但以斜栽为主要推广栽培模式;适宜的栽培深度为10-15cm;适宜栽培密度为15万株/hm^2。几项技术综合采用,

安徽农学通报, n u . c. u .0 2,8 0 ) A hi A S iB l 2 1 1 ( 5 1

6 7

不同栽培因子对甘草产量的影响研究张清云赵久顺李绍先蒋齐李明( 1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宁夏银川 7 0 22盐池县气象局, 50;宁夏盐池 7 10; 5 5 0 3中宁县农技推广中心,宁夏中宁 7 50 ) 5 16

要:通过不同栽培方式、培密度和栽培深度等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栽寻找人工甘草在当地取得高产的途径。结

果表明:草的移栽方式,甘移栽深度与移栽密度均为甘草产量形成的相关因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甘草不同移栽方式可提高甘草产量,斜栽和平栽适合于大面积的规模种植,以斜栽为主要推广栽培模式;宜的栽培深度为 l但适 0~

1e适宜栽培密度为 1 5 m; 5万株/ m。几项技术综合采用,获得 23 k/ m h能 4 0 gh以上的地上产量和 4 0 k/ m 60 gh 2以上

的地下产量。

关键词:培因子;栽甘草;产量;响影中图分类号¥6.“ 5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2 O 0 7— 7 1 2 1 )5—6 0 7— 3

St e o t Efe t Fa t r o Gl yr h z Ur l n i Yil t o g udis n he f cs co s f yc r ia a e ss e d hr u h Di e e M a f r nt nua— l— Pl tn c an i g Te hno o is lge

Z a gQiy n e 1 hn nu t . a ( eet o t ln ntu, igi A ae yo g cl rl n o s yS i cs Ynh a 5 0 2 C i ) 1 sr C nr l gIstt Nn x cdm f r ut a adF r t ce e, i u n70 0,hn D oi ie a A i u er n c aAb t a t We dd s me r s a c e b u s r c: i o e e r h s a o tG. U a e ss t r u h d f rn n a r ln i h o g i e e tma u l—P a t g meh d,p a t g d n i n ln i to s ln i e st a d n n y

t npm t gdp re n et a r i idfroa pol.T ersl hwta: au—pa

t gm t- r sla n et i o rof dabs w yf g y l o c epe h ut so t m na ln n e a i h n d ti o hh e l l e s h l i ho s pat gdni n a sln n et et et aea erlvn fc r fr i id ntecn a ai rg n d, l i esyadt npat gd pht am ns r lt eatat s g ye .I et d ei nn t r i r lh e o hh o l h r r o lo n xa i e e tme h d f r n p a t g me h d a a s t o tu .I c n b s d i h a g fNi g i,df r n t o s o a s ln i t o s c n r ie i u p t t a e u e n t e lr e— s ae s c s i - t n s c l u h a n

c i e l n i g o e e ln i g meh d u h ci e ln i g meh d i b t r u tb ep a t gd ph i rm 0 a t l d p a t rlv lpa t t o,b t e i l d p a t t o et .S i l ln i e t sf n n n t n n n s e a n o 1 m o 1 m,s i l ln i g d n i s1 0 0 ln s p r h .S v r e h o o i s mu t l s d c n g t2 3 k e m u 5c u t e pa t e st i 5 0 0 pa t e m e e a tc n l ge l p e u e a e 4 0 g p rh b a n y l i pg o n d 4 0 k e m u d r r u d p o u t n r u d a 6 0 g p rh n n e go n r d ci . o Ke r s P a t g f co s y wo d: l n i a tr;G r ln i;Yil;E e t n .u a e ss ed f cs

甘草 ( lyri .u l s i .为豆科多年生植物, G cr z r e iFs ) y h a a ns h 是传统的中药材,根和根状茎人药,有味甘、平,以具性具有补脾益气,解毒,痰止咳,急止痛,各诸药之清热祛缓调功效…。适于生长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由于长期以来人

们不合理的采挖,成野生甘草资源的极大破坏,于供不应求造处

3。 35”东经 17 2 5~1。53” 7 5 O, 0。03” 0 2 8。年降雨量为 2 0 7 3~

30 3 mm,集中在 7~9月,发量为 2 8 mm,拔多蒸 10海

14m,霜期 18,均气温 77C平均日 1.q 20无 2 d年平 .q,差 41 C,≥1℃的年有效积温平均为 2 6 .年太阳总辐射 0 9 3 1C, o6 2 9 J a 年日照时数达 3 3 . h属中温带干旱气候 0 . k/ m, 064,

区,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土壤质地为沙壤土,H值 大 p为 83适合甘草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

的紧缺局面。所以近年来宁夏、内蒙等地区相继开展了人工甘草的栽培。在甘草栽培过程中,于不同栽培方式、由

2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为宁夏盐池县当地产乌拉尔甘草苗,甘草苗的标准为混合苗,设计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重 3次复。不同栽培方式:用斜栽、采平栽、直栽 (插 )扦和坑栽; 不同移栽深度:Om、5m、0m 2c不同移栽密度: lc 1c 2 c、5m;9 0 0株/ m 10 0 00 h、2 0 0株/ m、5 0 0 ̄/ m、8 0 0株/ h 2 10 0 h 2100

栽培密度和栽培深度等对甘草产量影响较大,并且增加栽培成本,而影响到药农的经济收入。为此,从笔者自 20 05—

20 0 7年开展甘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试验,将试验结现

果总结如下。

1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基地位于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地处盐池县北部,县城 1k地理位置北纬 3。 02~距 5 m, 7 5 7

h m。在生育期观测各处理不同生长变化, 8月份收获调

查地上部分生物产量,O月份收获地下部分进行田间考 1

基金项目:草规范化种植及关键技术研究 (目编号 2 0 B I6 1甘项 0 6 AO A 5—1 )国家科技支撑“ 1;甘草规范化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

发研究”项目,编号: 01A0BO; 5 1B 1 O1 2 5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甘草茶饮品开发及加工”宁“;夏基金“钙誊对甘草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金编号: Z 9 6基 N 06。作者简介:张清

云( 94一),, 16男副研究员,从事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0 2— 2— 6 21 0 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6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