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07 14: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荆门市五三高中杨红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重点知识;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b5E2RGbCAP 二·教学重点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 2.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3.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三·教学难点

把握此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四·教学设想

1.文言重点知识教师印发预习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教师只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以点带面;

2.课堂上重点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讨论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

3.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口头小作文让学生当堂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4.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用具:PPT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幻灯片,情境导入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到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未就任的职位,想起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p1EanqFDPw (二)诵读预习,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筼( )筜( )谷 近语( )士大夫 蜩( )腹

蛇蚹( ) 兔起鹘( )落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 )与可

1 / 8

袜材当萃( )于子矣 笔砚( ) 斫( )轮 斤斧何曾赦( )箨( )龙 剑拔出鞘( ) 曝( )晒DXDiTa9E3d 烧笋( )晚食 畴( )昔 少( )纵则逝 缣( )素RTCrpUDGiT 蹑( )足 没( )于陈州 亲厚无间( )记载(

2、诵读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检查预习,点拨重点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一样,名做状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句式 (状语后置,含“于”“以”常后置) 3、执笔熟视:仔细 4、自视了然:······的样子 5、而读书者与之:赞同 7、以为口实:话柄 8、发函得诗:打开

9、初不自贵重:看重,形做动; 句式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0、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句式(定语后置,名┼动┼者结构) 11、吾将以为袜:把······做成 12、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四)分析内容,把握中心 1·题解

从题目上看文章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文与可作画的缘由、经过,他人对画的评价,苏轼记此事的缘由、目的) 2·诵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按事、情分类归纳)

(晒画痛哭,借典见情,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

3·诵读第一段,概括段意(可按人分类归纳)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5PCzVD7HxA 4.介绍“胸有成竹”的典故

(1)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jLBHrnAILg (2)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5.诵读第二段,概括段意(可按事分类归纳)

(第1件: 文与可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xHAQX74J0X 6.三段都与标题中的什么有关?是否与预设的写法一样?(画竹,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法独特) 7.分析文与可的形象

(为画: 画技精湛,讲究神似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 。

2 / 8

为官: 清廉、不贪图享乐 ) 8.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表明二人关系亲密无间、感情深厚,抒发对亡友的痛悼之情。) 9.学生从第一段内容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

(一)预设情境导入

我们平时说到或写到友情时都会选择哪些素材呢?(学生发言)我们今天来看看大文豪是如何来写友情的。 (二)探讨选材构思特点

1·诵读第三段,理解有关“桥公”的课下注释,作者借用此典故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曹操与桥玄的典故侧面从两人间的“戏笑之言”反映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

2·文中“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有哪些?(回顾第二段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两人“亲厚无间”的?LDAYtRyKfE 3·为什么“戏笑之言”能体现两人间的亲厚无间?(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a.与可对苏轼说“袜材当荟于子”,在与可心中苏轼会如何对待求画者?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Zzz6ZB2Ltk b.两人最后都认同有“万尺竹”,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c.苏轼诗中假象情景和文与可吃笋情景相合,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dvzfvkwMI1 (戏谑调笑,相互理解;心有灵犀,默契十足)

4·联系《赤壁赋》和此文中所表现的苏轼形象,想想文与可和苏轼两人形象有何关联?

(由“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可看出苏轼谦逊坦诚,而由“吾言妄矣”可见文与可也很坦诚;由两人的戏谑之言可见苏轼也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同时可看出两人都认同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rqyn14ZNXI (性情相投,观点一致,坦诚相待)

5·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这样写有何作用?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比较两人的墨竹图)EmxvxOtOco (说明自己比弟弟受到文与可的影响更大更深)

(耳濡目染 ,志同道合) (可以拓展到两人对竹的喜好上)

小贴士:如何回答“分析句段作用”一类的提问?概括句段大意(景物人的特点),分析对各个角色的作用,分析对中心思想情感的作用。SixE2yXPq5 6·小结两人“亲厚无间”的具体体现(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内涵)

(戏谑理解,耳濡目染,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心有灵犀,坦诚相待······) 7·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形散神聚:此文选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文章看似闲散,其实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贯穿始终。(紧扣题目和中心)6ewMyirQFL 3 / 8

(2)选材新颖、以喜表悲:作者记载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故去,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kavU42VRUs (3)开头独特:文章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画的过程和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等);也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先导,辅以记叙和抒情。y6v3ALoS89 (4)融事理情一体 (5)细节生动 (五)拓展演练,学习写法

许多人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尤其是学生年代的友情弥足珍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和朋友间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来表现朋友间的“亲厚无间”。

M2ub6vSTnP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知道了朋友间亲厚无间的真正内涵,学习了散文围绕主旨选材构思“形散神聚”的写法。当然对于此文的探讨还有一些遗漏,就留作同学们课后的探讨吧。0YujCfmUCw 如: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

附: 预 习 学 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筼( )筜( )谷 近语( )士大夫 蜩( )腹 eUts8ZQVRd 蛇蚹( ) 兔起鹘( )落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 )与可

袜材当萃( )于子矣 笔砚( ) 斫( )轮 斤斧何曾赦( )箨( )龙 剑拔出鞘( ) sQsAEJkW5T 烧笋( )晚食 畴( )昔 二、文言知识整理 (请写出答案) (一) 文言通假

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3、而节叶具焉: GMsIasNXkA (二) 古今异义

1、 初不自贵重:贵重,古: ;今, 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 ;今, 3、 废卷而哭失声:废,古: ;今,

4、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 ;今, TIrRGchYzg 5、 发函得诗:发,古: ;今: 6、 而读书者与之:与,古: ;今:

7、 以书遗余曰:遗,古: ;今: 7EqZcWLZNX 8、以为口实:以为,古: ;今: (三) 词类活用

1、( )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 2、(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4 / 8

3、( )初不自贵重: (四) 一词多义 A. 文言实词

1、 熟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2、 语 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腹痛“之语: lzq7IGf02E 3、 过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B. 文言虚词

1、 然 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2、 以 以追其所见: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3、 之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临事忽丧之:

zvpgeqJ1hk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

4、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与可没于陈州: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5、 焉 而节叶具焉: 而临事忽焉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6、 而 而节叶具焉: 生而有之也: 废卷而哭失声:

NrpoJac3v1 (五)文言特殊句式 1、( )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庖丁,解牛者也 (3)、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

(1)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2) 吾将以为袜 (3)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3、 倒装句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nowfTG4KI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4)足相蹑于其门 (5)初不自贵重 (六)固定结构 (1)、 岂复有竹乎:岂……乎: (2)、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

fjnFLDa5Zo 课 后 探 讨 学 案 一、查找资料,明确典故内容与含义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车过腹痛: 二、从此文中汲取了哪些感悟?结合自身来谈谈。

三、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课稿

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 杨红霞

一·说教材

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内质,即语文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就要体现

5 / 8

其语言性、文学性、人文性,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tfnNhnE6e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自主赏析的最后一篇古代散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古代散文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古代散文学习的深化,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古代散文欣赏的方法。第五单元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重在认识古代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从而感受其魅力所在。这是北宋著名大家苏轼的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该文很典型地体现了苏轼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HbmVN777sL 二·说学情

经过三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V7l4jRB8Hs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语文课程要求、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83lcPA59W9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重点知识;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mZkklkzaaP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的要求,古代散文的教学的重点不能只定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要关注其体现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而此文所在的单元重在认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且苏轼的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因而我把此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AVktR43bpw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 2.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3.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虽较容易把握中心,却因为苏轼此文围绕两人的深厚情谊选材新颖、写法独特,学生在分析文章如何体现这种情感时会觉得有些难。再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而我把此文的教学难点设计为:ORjBnOwcEd 把握此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以预习学案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助学读本,自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只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提问和提示,并以幻灯片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2MiJTy0dTT 最后设计一个口头小作文让学生当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安排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又顾虑到了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gIiSpiue7A 学法:重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六·说过程

6 / 8

课前布置预习

1.结合注释和助学读本诵读疏通文意

2.完成预习学案,积累此文中的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布置为了扫除阅读理解文意的障碍,为课堂教学的完成作好准备。 (一)·情境导入,放幻灯片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到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未就任的职位,想起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uEh0U1Yfmh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触摸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同时通过情境的语言,明确文章的主旨,即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也简单介绍了文与可其人,而两人墨竹图的展示,也为后面表现画法相似做直观铺垫,可谓一举多得。IAg9qLsgBX (二)·检查预习,点拨重点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一样,名做状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句式 (状语后置,含“于”“以”常后置) 3、执笔熟视:仔细 4、自视了然:······的样子 5、初不自贵重:看重,形做动; 句式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6、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句式(定语后置,名┼动┼者结构) 7、吾将以为袜:把······做成 8、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三)分析内容,把握中心 1·题解

从题目上看文章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标题是文章的纲目,引导学生阅读时要从标题入手,千万不能忽视标题。同时也能起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来推知未学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为后面探讨独特的写法做铺垫,形成反差对比。WwghWvVhPE 2·诵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按事、情分类归纳) 3·诵读第一段,概括段意(可按人分类归纳) 4.介绍“胸有成竹”的典故

5.诵读第二段,概括段意(可按事分类归纳)

6.三段都与标题中的什么有关?是否与预设的写法一样? 7.分析文与可的形象 8.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环节2—5是教给学生概括句段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2—8通过诵读和概括段意、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文章,并为后面“如何选材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二人亲厚无间的”这个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供条件。asfpsfpi4k (四)探讨选材构思特点

【设计意图】苏轼表现二人亲厚无间的素材新颖独特、看似偏离,且从多角度来具体阐释二人亲厚无间所体现的内涵。这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因而设计了如下几个提示似的提问,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由简入难地抽丝剥茧。ooeyYZTjj1 1·诵读第三段,理解有关“桥公”的课下注释,作者借用此典故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为引出下一提问,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答“苏轼为什么用记戏笑之言来表现二人亲厚无间”这个疑问。BkeGuInkxI 7 / 8

2·文中“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有哪些?(回顾第二段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两人“亲厚无间”的?PgdO0sRlMo

3·联系《赤壁赋》和此文中所表现的苏轼形象,想想文与可和苏轼两人形象有何关联? 4·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这样写有何作用?3cdXwckm15 【设计意图】环节2—4通过继续熟悉各段内容来理解“亲厚无间”的不同内涵。以幻灯片的形式比较两人的墨竹图,直观感受“亲厚无间”的内涵。h8c52WOngM 5·小结两人“亲厚无间”的具体体现 6·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既是小结此课重点知识,又是为后面学生的小作文做充足具体的提示。 (五)拓展演练,学习写法

许多人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尤其是学生年代的友情弥足珍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和朋友间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来表现朋友间的“亲厚无间”。v4bdyGious 【设计意图】随堂小作文不能出太难要学生有话可说,又要和本次课学习的“亲厚无间”“形散神聚”有关,而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发点和爆发点比较容易找到。展示出两幅学生常见的画面,并体现出友情面对性别时的不同表现,起到提示学生的作用。J0bm4qMpJ9 (六)课堂小结

课 后 探 讨 学 案

一、查找资料,明确典故内容与含义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车过腹痛: 二、从此文中汲取了哪些感悟?结合自身来谈谈。

三、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 【设计意图】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安排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又顾虑到了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XVauA9grYP 教 学 反 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提出如此学习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研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关于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是兼顾的, 且从顺序上看对人文性还有所侧重。bR9C6TJscw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遵循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人文价值目标。中学文言文选文大都是古代典籍中的精华之作, 在解决字词文句等理解障碍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意蕴,感受、理解作品内容的文化价值和深蕴其中的贤哲智慧,实在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pN9LBDdtrd

8 /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b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