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05 1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二) (11)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三) (21)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四) (29)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五) (39)

第1 页,共48 页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涵盖了历年考研常考题型和重点题型。——————————————————————————————————————————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答案】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列宁指出:“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体表现在:

(1)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唯物辩证法揭不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辩证的性质,揭示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形式和机制,从而为科学认识论的确立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但不能就认识本身来研究认识,必须把认识同认识的对象、社会发展以及实践的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对认识基础、认识对象、认识动力的揭示,认识论就没有自己存在的基础。

(2)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辩证法是人类认识本身所固有的。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因此,认识的本性必然同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相一致。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同样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论所阐明的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一系列关系,无不都是辩证法的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所以,辩证法又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离开了辩证法,人们就无法全面把握认识论的内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而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和认识的过程,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志之一。

(3)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和力量只有用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才能证明。辩证法既然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既然是人的认识所固有的,那么,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就必须由全部人类的实践史、科学史、认识史来检验。离开了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历史,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就不能确立和证实,同时,辩证法的发展及其新范畴的产生,也必须由新的认识来不断丰富和补充。以辩证法的现代发展为例,它总是要以新的认识成果,诸如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等认识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答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

第2 页,共48 页

因素;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凡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其中,实践的卞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因素,实践的工具、手段则是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中介。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在如下方面:(1)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出现了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超越现实的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项运动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的对象化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人类一切实际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所谓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

第3 页,共48 页

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5.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含义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②历史选择性,实际上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2)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有着既定的前提并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6.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作为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注意处理好与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关系。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

7.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含义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性:

第4 页,共4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lm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