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1 23: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币值稳定: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中介指标:即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再贴现政策: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 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降低到不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经济单位所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q理论:詹姆斯·托宾根提出的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q理论。按照托宾的定义,q = 企业真实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真实资本的市场价值,当q值很高(大于1)时,表明股票市价大于重置成本,这时,企业因能通过发行较少股票而得到较多新的投资品,故投资支出会增加。

货币政策时滞:又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即货币政策时滞的内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外部时滞:即货币政策时滞的外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间距离。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既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地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货币政策的过程。它通常分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和随机协调两种。

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很难归于扩张、紧缩和中性中的任何一类,从实际运作来看,“稳健”体现的是对货币政策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和对总体趋势的把握,是一种指导思想、方针和理念,而不是具体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统一。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 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

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

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

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

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

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

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3.试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征与选择。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2)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①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获得它所选定的中介指标的各种资料,并且能被社会各方面理解、判断与预测;②可控性,即中央银行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③相关性,即中介指标应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④抗干扰性,即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3)目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实质上只有两个候选对象,即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4.试述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的内容。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②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双重效力,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③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额等。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

④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如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①直接信用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②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5.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效果和局限性如何?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

(3)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反应快,所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提高法定准备金,可能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迫使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6.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有哪些优缺点?

(1)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3)再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

①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借款与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②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③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7.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有哪些优缺点?

(1)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8.如何完善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1)构建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将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经营和资产合理配置融合在一起,这要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是真正的自负盈亏的企业。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而言,虽具有较多明显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明显的是操作效果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削弱,所以,必须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如与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相配合、与再贴现业务相配合。

(3)注重与国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以国库券为主。作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载体,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相互的配合尤为重要。

国债的发行要与公开市场业务的适度规模相适应,要以短期国债为主、采取直接业务、回购协议和售购搭配交易技巧,来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4)注重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中央银行要正常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①改革财政融资机制;②改革商业银行机制;③发展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④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⑤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

(5)注重与外汇市场的操作相配合。

9.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新变化?

(1)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2)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素的新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从而降低借贷成本,借贷成本的下降则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最终导致总产量的增加。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效应则正好相反。

(3)实践证明,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非只注重利率,还必须考虑其他若干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

①汇率的变化。各国普遍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影响汇率的变动,从而达到调节本国进出口和总产量的目的。 ②权益价格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来增加货币供给量,有利于公众增加支出,进而增加对权益的需求,从而导致权益价格的提高。

③银行信贷的调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银行准备金和银行存款增加,从而使银行可用贷款量增加,刺激企业的投资。

④企业和家庭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收支平衡状况,如扩大货币供给量,会使企业的权益价格上升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支出和居民对流动性较差的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支出,这些,最终都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产量的增加。 10.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1)所谓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2)货币政策的时滞按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 ①内部时滞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②外部时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③内部时滞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中央银行对外部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因为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反应大小,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 11. 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进过程。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看法是西方经济学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发展大体上有以下三条线索可循:

(1)自由与干预是西方经济学的主线索。它经历了自由主义(古典学派)——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即新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主义)的演进进程。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不强。而在干预主义的框架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得到普遍的肯定。

(2)对货币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演变,即外生货币论(凯恩斯主义)——形式外生货币论(新剑桥学派)——内生货币论(新古典综合派)这样一个过程。

(3)对货币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中性到非中性的转变。在古典主义的“古典二分法”中,货币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呈中性;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货币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呈非中性;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货币在短期内呈非中性,但在长期内则是中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则又“复活”了凯恩斯主义对货币的非中性评价。 12. 简述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涵。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施的。20XX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仍然决定,20XX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有扩张、紧缩和中性之分,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很难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从实际运作来看,“稳健”体现的是对货币政策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和对总体趋势的把握,是一种指导思想、方针和理念,注重和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而不是具体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且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内涵: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更新,为有效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从具体运作来看,主要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工具改革,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13.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是什么?提高中国货币政策协调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具体表述如下: (1)外在动因

国际经济学界广泛认为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是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一个外在动因。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解,这种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结构上的相互依存,经济目标上的相互依存,国家之间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上的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中,一国货币政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其他国家的政策、行动和做出的反应。所以说,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是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必然要求。

(2)内在动因

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Monetary Policy Spillover Effect)的普遍存在,溢出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故有必要通过国际协调来降低这种溢出效应。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较重要的有: (1)汇率协调问题。汇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一直是各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核心。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需要对我国汇率制度进行如下几点改革:第一,扩大浮动区间,促使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量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第二,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扩大外汇管制区间,使经济主体的自愿选择尽可能落在外汇、管制区间内,反映边际供求信息,为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做铺垫。第三,为保持我国贸易条件的稳定,央行的市场基准汇率可在供求基础上参考一篮子货币来确定。同时要加强和改进汇率管理,加大对逃骗汇和其他非法买卖外汇活动的打击力度。

(2)利率协调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实际利率差异会引起国际间的套利行为,从而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动,并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汇率的波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既是一个自我决策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协调的问题。

(3)中国在国际协调中的地位问题。为获得协调利益最大化,我国需要在不断壮大自身政治、经济实力同时,尽快谋求“八国集团”组织成员国的地位。

(4)国际监管合作问题。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也体现在对国际金融犯罪的共同治理上。为此,中国要加强国内监管,规范银行业务,实现与国际接轨;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立强大的信息网。同时,面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要建立危机防范与预警机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xd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