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13 07: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

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

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

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

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

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

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

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

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

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

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

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

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

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

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

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

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

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

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

‘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

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

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

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

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

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

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

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

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

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

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

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

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

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

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

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

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

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

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

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

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

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

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

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

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

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

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

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

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

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

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

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

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

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