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11-21 23: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6猫

一、教材分析

1、第六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猫》一文出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课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哲理。 2、本单元的教学主题

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

3、本单元的教法学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生活较接近,这都为学习本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三、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积累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重点) 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重点) 本文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四、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 一)教法、学法

“四环节”教法:

1.博学之——教给学生筛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审问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发问。 3.慎思之——指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笃行之——启发学生“知行合一”。

“四环节”学法:

1.自学: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揣摩文中细节描写的学习方法。 2.互学:通过同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即:对比手法的作用。 3.导学:指导学生发问,深入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4.拓学:学了本文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或比较阅读,找出两文的异同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把握文意,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重点) 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4、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重点)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儿童歌曲导入,同学们,歌中唱道不让小猫受委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但因自己的过失让其中一只猫受了委屈,致使他家永不养猫。这到底是一

个什么过失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在学本文之前老师给大家介绍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自古以来,学贵有法,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读一下。

(屏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简单地说:就是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的询问知识,谨慎地思考知识,明确的分辨知识,全心全意的运用知识。古人总结的这些方法,对做任何学问都实用,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运用其中的四法来学习郑振铎的《猫》。 二)预习检测,诊测字词 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相称 郁闷 娱乐 污涩 怂恿 婢女 蜷伏 惩戒 怅然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2分)

A相称chang 郁yù闷 娱yú乐 污涩sa B 怂恿sǒngyǒng 婢pì女 蜷juán伏 C惩ch?ng戒 怅chàng然 妄wàng 下断语 D 一缕(lǚ) 红绫 líng 虐待 nua dài 凝望níng 3、听写以下词语:

怂恿 蜷伏 惩戒 怅然

4、请你指出解释不正确词语 A怅然:愤怒的样子。

B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C凝望:目不转睛的看。 D妄下断语 :独自下结论。

(预习检测的目的:落实学生预习的情况,如课堂上不检测,布置的预习作业就形同虚设。)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

首先让我们用第一种方法“博学之”来感知这篇课文,“博学之”就是广泛地猎取,对本文进行最大限度的筛取信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完成以下任务。

默读课文,标出文中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词句,填写表格,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环节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用画线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提取重要信息,用词语或简洁的语句概括则是训练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用“博学之”的方法广泛地猎取,通过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大概内容,对课文进行最大限度的筛取信息。)

五、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

在学本文之前老师给大家介绍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自古以来,学贵有法,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读一下。

(屏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简单地说:就是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的询问知识,谨慎地思考知识,明确的分辨知识,全心全意的运用知识。古人总结的这些方法,对做任何学问都实用,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运用其中的四法来继续学习郑振铎的《猫》。 二)品读课文,揣摩写法(自学)

1、请你找到作者描绘三只猫的传神之处,并说出妙在何处。

并按此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用“博学之”的教法让学生广泛猎取,通过抓关键句揣摩课文的细节描写,自学用批注法学习。自学环节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揣摩。用画线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批注。) 三)研读课文,把握情感(互学)

下面,我们运用第二种方法:审问之,仔细的询问知识。 现在老师先询问:

1、“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第二只猫走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0—34自然段,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你认为30—34小节应用什么语气来读?

3、既然作者最痛悔的是第三只猫,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

同学们,通过审问之,我们明白了作者运用对比写法的良苦用心了。但是,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痛悔的仅仅是一只猫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什么问题?请大胆的问出来。 (互学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读的基础上,以读促悟,突破难点的研读过程。教师先提出两三个有价值、有深度、有技巧的问题,分发到各小组探究。之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容易突破难点了。此环节是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学习的提升创新阶段,是激发学生深度感知文本、质疑文本阶段。先教师“审问之”,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良苦用心,而后再让学生“审问之”,使师生共同更加深度的感知文本。) 五)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导学)

(预测学生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时候?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同学们, 我们提了问题,就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知识,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种方法:“慎思之”既:谨慎地思考知识。

师点拨:《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借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告诉大家: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导学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仔细分析问题,做到“慎思之”。最后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 六)拓展迁移,交流分享(拓学)

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即:“笃行之”。这是我们要学的第四种方法。下面请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或比较

阅读郑振铎的另一篇短文《唯一的听众》,并说出《唯一的听众》与课文《猫》异同点在哪里。

(拓学环节设计意图: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即:“笃行之”。根据本文的主题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现实生活中彼此之间的误会。此设计重在落实情感标。进行比较阅读。内容既扣住课文的重难点,又有所延伸。此设计重在落实能力标。二者任选其一既可。)

板书设计

博学之 筛选整理信息 细节描写 审问之 对比 痛悔 慎思之 意图 主题 笃行之 知行合一 沟通

酝酿教法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猫》教学反思

三十三团 李自树

2014年5月8日,我有幸到三十一团参加塔垦区中学语文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联片教研活动,听了各位同仁的课,真的受益颇丰。特别对张利主任及各位同仁给我提的宝贵意见,深表感激。同时自己对这节课也心存不少遗憾和难言的困惑,希能与同仁们商榷。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固执的支撑着自己,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如在教法上丘壑在胸,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才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使命。

读书要讲究方法,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学生会受益终身。我上课伊始,给学生介绍读书方法的名言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把此方法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方法的运用及益处。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品读课文 揣摩写法——研读课文 把握情感——走进作者 知人论世——拓展迁移 交流分享。

教学环节与读书方法该如何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整理信息,细节描写的方法传授 学——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的批注学法

我把想教给学生整理信息,细节描写的方法,用这样的问题来呈现:让学生找到作者描绘三只猫的传神之处,并说出妙在何处。并以要求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在此环节上,意在训练学生在进行整理信息的时候运用批注的方法,同时领悟细节描写的妙处。学生完成旁批后,我再引导,如课文只用同学们概括出的词语,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悟道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课上到此处,我马上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去

了。在评课时张主任说:如能马上在细节描写上训练学生当堂写作,哪怕一两句话也好。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想用此法当堂习作,但计算至少要给学生五六分钟时间进行思考和汇报,下面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于是一狠心,就砍去此环节。现在想来,应该趁热打铁,既然方法已交给学生,就应马上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才真正落实了“教”与“学”的根本。

二、教——对比写法,学会发问的思维提升 学——感情朗读,大胆质疑的合作探究

为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比写法的真正意图,我设计的问题是:1、“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第二只猫走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0—34自然段,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你认为30—34小节应用什么语气来读?3、既然作者最痛悔的是第三只猫,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呢?

为激发学生学会发问,我对学生的思维暗示是:你觉得作者痛悔的仅仅是一只猫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什么问题?请大胆的问出来。此环节是在读的基础上,以读促悟,是突破难点的研读过程。我先提出三个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容易突破难点了。此环节也是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学习的提升创新阶段,是激发学生深度感知文本、质疑文本阶段。此环节在朗读指导上较为顺利,但让学生质疑就出问题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又绕出到前面已学过的内容上。其实在设计让学生质疑这个环节上我就有些犹豫,我完全可以用我提问的形式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但我希望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来,课堂上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想让学生学会“审问之”,因为学生似乎已习惯回答问题,却没有养成质疑文本,准确的说是深度质疑文本的习惯。虽然我已给了学生思维暗示:你觉得作者痛悔的仅仅是一只猫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什么问题?请大胆的问出来。结果学生为了完成质疑任务,还是问了很多浅显的问题。上到这里,课进入僵局阶段,学生提不出预计的这些问题,我就无法自然的把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呈现给学生,但眼看时间在学生提的浅显问题中流逝,我终于亮出了底牌:看任何一篇文章,我们要去思索作者借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不能浮于文字表面,而要看透文字背后的语言,作者借对猫的痛悔,到底要想表达什么呢?到此是我生硬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反思我这种做法,有些跳上舞台自己当演员的味道。学生为何提不到我预设的问题呢,我想其一是学生还是没读懂课文,

对课文的一些语句或内容还是没明白;其二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引导不够;其三是已习惯于教师提问,自己主动思考文本的思维还没训练出来。在课堂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如果学生继续提问课文的一些语句或内容,那么,我们老师不要急,继续引导学生来研读或品读课文,直到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打不开,教师就要给学生铺设台阶,让学生踏上这个台阶,打开学生的眼界后,他们自然就会把看到的疑惑提出来。

可是,令人矛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的教学任务很可能完不成,该如何解决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教给学生方法,即使课堂上浪费一些时间,也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方法,学会思维,教师长此以往去训练,相信学生会用学会的方法去旁批、去写作、去朗读、去质疑,我们语文老师才真正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4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