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更新时间:2023-06-04 19: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言文

文言文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 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是中学阶段常见 的文言虚词, 二是考查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在上下文中的 用法还有意义, 三是考查的能力层次为理解。

文言文

考查方式: 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 解正确或错误的。 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 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 自中学教材。 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 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题型都是选择题目,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 值大多为3分。

文言文

考查的重点: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与、于、则、者、之。

文言文

2005-2010年高考 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年份 考查词语 题干设问 2010 而、于、之、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9 为、所、之、乃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8 2007 而、以、之、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的 2005 且、也、因、以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6 以

语句 均选 自阅 读文 段文段 与课 内组 合

共考查了11个虚词。:而、于、之、乎、为、所、之、乃、且、也、因(未考:何、焉、其、若、则、者)

文言文

虚词高效学习方法——表解法示例虚词 用法 意义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表转折 然而、可是、 关系 却 连 表递进 而且、并且、 关系 更

词 表修饰 着、地,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表并列 而且、并且、 又、和,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 某所,而母立于兹

……第二人称 代词

你、你的

文言文

解题技巧:多读多记知技巧 1.句意分析法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 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 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 “来”,表目的。

文言文

2.上下文推断法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 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 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 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 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 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 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 如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 有 才 ”的关系,因此,“乃” 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文言文

3.代入筛选法 在识记的基础上,把它的基本用法和意 义代入句中。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 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 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

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 么”等;③通“呵”,“呵斥”;④复 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 “哪里”这个义项了。

文言文

4.交换理解法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 句中的第一个“为”是介词 “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 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 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 “替”“给”讲。

文言文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 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 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 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 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 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文言文

6.成语联想法 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 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 的完全相同。如“小国将君是望”一句 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 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

7.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 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 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 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 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 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 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 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文言文

8.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的位置不同,从而 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乎”“也”“焉” 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 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 的疑问代词用法和兼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 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乎”相当于 “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劝学》)(乎,介词,对)。

文言文

文言虚词简介一、代词 常见的代词:之、其、何、若。 二、介词 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 因、与。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 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

、原 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 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 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 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

文言文

文言虚词简介

三、连词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 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 假设、修饰

文言文

文言虚词简介四、副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 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五、助词 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 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 词等。索引

文言文

一、而

★★★★★

1.作连词 ⑴表转折关系。 然而、可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却。 ③惑而不从师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也。⑵表修饰关系,连 接状语和谓语,译 为“着、地”或不 译。⑶表假设关系,连接 主语和谓语,相当于 “如果、假使”。

文言文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⑷表示并列关系。“而且”、“又”、“和” 或不译。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文言文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2.作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文言文

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然后。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 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索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q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