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第五单元教案长城

更新时间:2024-01-06 14: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长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祟、峻”等11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Q5MN9yC0mbb5E2RGbCAP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难点学习: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1、熟练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试着读出长城的气势来。

2、自学生字所在词语,写会生词,并理解难懂词语。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等。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识长城,检查预习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初读课文,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出示各种方式认读,提示书写。)

出示: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用其中一个词说话。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读读发现了 血汗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说成一句话 4、读书最高水平是“把书读成一句话”,快速浏览,你认为是哪句? 三、精读品味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一)我从这里看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Q5MN9yC0mbp1EanqFDPw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 )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1 / 18

蜿蜒盘旋”的是意思< )

2、作者用< )和< )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 )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的好处是 3、多形式朗读,

<二)大家请看课文中上方的插图:这是在< )看长城。我是 从知道的。

2、我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我认为这一段写出了长城< )的特点。

3、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巧妙之处在 4、由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千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雨沧桑,长城巍然屹立。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Q5MN9yC0mbDXDiTa9E3d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 。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本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难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 )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 ?Q5MN9yC0mbRTCrpUDGiT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Q5MN9yC0mb5PCzVD7HxA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

3、千百万劳动人民挑战生命的极限,累累白骨,这是何等悲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Q5MN9yC0mbjLBHrnAILg <四)赞美长城

1、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2、出示名人赞长城的话语。 3、写导游词。 四、作业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Q5MN9yC0mbxHAQX74J0X 18《颐和园》导学案

预习指导:想有一个出色的表现吗?那就从预习开始吧! 学习目标:

2 / 18

知识与能力:我能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

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

Q5MN9yC0mbLDAYtRyKfE 过程与方法: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通过朗读、探究、

交流等学习,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Q5MN9yC0mbZzz6ZB2Ltk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知识储备

搜集资料,了解颐和园

预习导航:用心去做,我们将会遨游在那片知识的海洋,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了长城,感受了长城的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今天老师想去游赏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颐和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Q5MN9yC0mbdvzfvkwMI1 2 但是缺少一名导游。老师想在你们中间挑选一位。谁想试试?想要当导游,首先要熟悉这里景物的特点,设计好线路。而且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张善于诉说的嘴巴。你会是一名成功的导游吗?Q5MN9yC0mbrqyn14ZNXI 二 出示教案目标。

1 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Q5MN9yC0mbEmxvxOtOco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4 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复习生字词语。

1易错字“颐、殿、雕、柱”,注意“眺、舫”的读音,区分形近字“栽—载—裁”,“堤—提”,

2 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 四 正确朗读课文。

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 理清课文思路。

1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人、事、景、物) 2 本文开头、结尾主要讲什么?有什么关系? 3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什么来写?

4 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圈出游览过程的动词。

六 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悟语言美。

1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找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试着感情朗读。<长、美、人民才智、列数字)

3 / 18

Q5MN9yC0mbSixE2yXPq5 2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找句子、抓重点词、谈体会),并感情朗读。 <高大、壮美)Q5MN9yC0mb6ewMyirQFL 3 在万寿山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找句子、抓重点词、谈体会),并感情朗读。

体会“镜子”“碧玉”,体会“滑”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划”?

4 在昆明湖有看到了哪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找句子、抓重点词、谈体会),并感情朗读。 <“姿态不一” 人民智慧才干)Q5MN9yC0mbkavU42VRUs 5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指出来,同学帮忙解决。 七 回忆课文,归纳中心。

通过描绘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八 达标测评。

如果你要去颐和园,你从大门进入后,可以先游< ),再游< ),最后游< )。这些景物都是< )的。这几个段都围绕第< )和第< )段写,这两 段起的作用是< )与< ),这叫< )。Q5MN9yC0mby6v3ALoS89 九 课外拓展,能力提升。

本文最后一段再次说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作者没有介绍呢?请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对它做个介绍吧。Q5MN9yC0mbM2ub6vSTnP 学习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通过这节课使我感受到-----------,这节课我表现的-------,下节课我的奋斗目标是----------。Q5MN9yC0mb0YujCfmUCw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漏字。

2.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把它们多读几遍。 3. 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 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呢?

5.初读课文,你有什么疑惑?在书中写下来。 6.查资料,了解秦兵马俑。

<学习小贴士:借助网络或工具书,了解秦兵马俑,看看图片及介绍,并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摘抄。)

秦兵马俑:

4 / 18

知识链接: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M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Q5MN9yC0mbeUts8ZQVRd 预习反馈: <一)我会读

荣誉 鸟瞰 统一 率领 征战 风靡 魁梧 拼搏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南征北战 身材魁梧 若有所思 惟妙惟肖Q5MN9yC0mbsQsAEJkW5T <二)我知道

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词语。

1.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 ) 2.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

3.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

4.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在文中是形容战马准备出征的样子。< ) 5.在文中是指秦军力量强大,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绩辉煌。 <三)我能行

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小组成员给以成绩评定。< ☆ ☆ ☆)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完成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组组长给以评定。 合作探究

1.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呢?

2.“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体现在课文哪些部分?用“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

3.阅读第八自然段,“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用横线划出能表现“艺术珍品”的句子;用曲线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你还能仿照作者的写法,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吗?Q5MN9yC0mbGMsIasNXkA 4.回顾全文,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秦兵马俑,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学习小贴士:读一读课文,先在文中做批注,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Q5MN9yC0mbTIrRGchYzg 当堂检测

一、 择优录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5 / 18

擎着

1.课文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俑的,课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分别描绘了< )< )< )< )< )< ) 的样子。Q5MN9yC0mb7EqZcWLZNX 2.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 配合默契 武士俑 利箭在弦骑兵俑 龙腾虎跃车兵俑 骁勇善战弓弩手 威风凛凛马俑 训练有素

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你的收获怎样,给自己做个评定吧。

自己评价< ☆ ☆ ☆) 同伴评价< ☆ ☆ ☆)

课后作业

一、补充下列成语,并选择填空。

< )世无双 所向披< ) 南< )北< ) < )无仅有 若有所< ) < )妙< )肖 < )死搏斗 神态自< ) < )< )欲试 < )首挺胸 养精< )锐 < )< )有神

1.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 ),充满活力。

2.飞将军李勇英勇善战,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在战场上< ),令敌

人闻风丧胆。

3.< )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结晶。

4.面对突然而来的灾难,见多识广的警察< ),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了现场。

5.在决赛前,双方球员在< ),准备最后一搏。 二、我会填。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1.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作用。它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其中< )、< )、< )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突出的特点。Q5MN9yC0mblzq7IGf02E

2、我也会用不仅??而且??写一句话。 三、小练笔。

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

20 《古诗两首》导学案

6 / 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学习重点】 Q5MN9yC0mbzvpgeqJ1hk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我的收获

1、我知道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我通过< )的方法理解了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如:

3、我知道故事的大意: 二 课堂交流 1 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2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Q5MN9yC0mbNrpoJac3v1 1.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2.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3.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4.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检测反馈】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7 / 18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的朋友多吗?在你的朋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别的地方工作了,我回到了这里。我们有几年没见面了,真想去看看她呀,我们常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你有这样的 体会吗?学生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Q5MN9yC0mb1nowfTG4KI2、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

西》。

3、师:我们本节学习古诗的三个重要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学 法>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吟诵,悟诗情。 4、解诗题。

<1)学生轻声读诗题。师: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 问题1:谁送谁? 问题2:去什么地方? 问题3:安西是哪?

提示3: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Q5MN9yC0mbfjnFLDa5Zo 板书:

<2)再读,感情读。 “送――元二――使――安西” 5、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8 / 18

提示: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Q5MN9yC0mbtfnNhnE6e5 6、解诗意:

知道了诗题与作者,接着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发音和字形: 3、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识字动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4、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5、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我们读了这首诗。你看: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 听了我的描述,你看到

了什么? Q5MN9yC0mbHbmVN777sL

生回答。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9 / 18

2〕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Q5MN9yC0mbV7l4jRB8Hs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Q5MN9yC0mb83lcPA59W9

师: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 ,舍不得、

舍己救人。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读读这句。 Q5MN9yC0mbmZkklkzaaP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客舍\青青\柳色\新。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3)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君”读音,写时注意什么?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Q5MN9yC0mbAVktR43bpw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

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读出来,好吗? Q5MN9yC0mbORjBnOwcEd

劝君\更尽\一杯\酒,

<4)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Q5MN9yC0mb2MiJTy0dTT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

10 / 18

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

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Q5MN9yC0mbgIiSpiue7A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喝下这杯酒了吗?

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再来一6、我们理解了这首诗,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

景。

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

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Q5MN9yC0mbuEh0U1Yfmh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

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Q5MN9yC0mbIAg9qLsgBX

提示:劝君、更尽、无

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

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11 / 18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的配乐视频,让学生朗诵。

7、指名学生背颂,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

读一读。

举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师: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让学生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作业

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语文园地五》导学案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教师寄语:冰冻三心,非一日之寒。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2、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颐和园、大明湖等美景。 3、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预 习 案

【学法指导】

1、自学“我的发现”,思考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熟读并背诵“日积月累”的四副对联,感受这些对联所描绘的美景。 3、自学“宽带网”,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预习自测】

1、 “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背诵“日积月累”的四副对联。

3、我搜集的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有: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5MN9yC0mbWwghWvVhPE 12 / 18

探 究 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日积月累”:体会这些对联的描绘的美景。

3、“宽带网”:资料搜集的范围是什么?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1)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 )。

<2)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Q5MN9yC0mbasfpsfpi4k 2、“日积月累”:体会每副对联描绘的美景。 <1)欣赏对联,谈理解和体会。 <2)读、记、吟。 <3)补充欣赏: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成都杜甫草堂)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滕王阁对联)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黄山玉屏楼)

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黄山文殊院)

3、“宽带网”:资料搜集的范围是什么?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1)这次资料搜集的范围是有关我国< )的资料,可以是< )、< )、< ),也可以是< )、< )。Q5MN9yC0mbooeyYZTjj1 <2)搜集资料的方法有: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查找相关古诗;登录网站查找;调查访问亲朋好友;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的?Q5MN9yC0mbBkeGuInkxI <3)在搜集中遇到什么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

<4)资料展示:展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简要说说搜集的过程。

【学习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 练 案

13 / 18

1、用比照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如学校篮球场) 2、搜集描写名胜古迹的对联两副。 3、进一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14 / 18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学习目标】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一 预 习

【知识链接】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Q5MN9yC0mbPgdO0sRlMo 【新闻报道】

《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明年1月1日实施

生活新报 记者 闵楠

风景名胜区内如果要进行电影、电视等拍摄必须经过批准,且不得搭建难以拆除并可能影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设施。《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此,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理性保护阶段。cMYcnxN2k53cdXwckm15 记者从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的《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商业、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服务经营工程,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确定经营者,依法取得经营权的经营者应当在合同约定内的期限、区域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依法缴纳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而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cMYcnxN2k5h8c52WOngM 《条例》还规定,要在风景名胜区进行电影、电视等拍摄活动必须经过批准,而且不得搭建难以拆除并可能影响、破坏景观或者污染环境的设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未经批准前或者在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此外,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或者变相设立各类开发区,禁止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培训中心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限期迁出,如果违反将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而进入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应当服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理,遵守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管理规定,如果破坏风景名胜区资源或者改变其形态,将由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并且情节严重的最高将罚款1000元。cMYcnxN2k5v4bdyGious 15 / 18

据了解,全省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4个,总面积约为2.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15%,目前,全省有世界遗产3个,世界遗产预备名录3个。cMYcnxN2k5J0bm4qMpJ9 【预习自测】

认真阅读课本96页“口语交际:保护文物”内容,思考: 1、读了那则报道,我的感受是:

2、保护长城,我的建议是:

3、我还搜集到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4、保护文物,我准备:

二 探 究

1、保护长城,我们小组的建议有哪些?

2、我们小组还搜集到哪些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3、保护文物,我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先各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人人参与,推荐上台展示人选。然后全班展示:每个问题确定三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余小组作点评。别人在展示时,全体同学,认真倾听,准备点评,或作补充。cMYcnxN2k5XVauA9grYP 三 训 练

1、分类整理我们班保护文物的建议和做法。

2、将有关文物被破坏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做法。

16 / 18

第五组学习单元导读

【本组说明】

本组《同步阅读》教材《千纸鹤》中的文章是配合人教版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主题选编的。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自然、文化风貌,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从而养成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和习惯。cMYcnxN2k5bR9C6TJscw 采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理念来教案本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重点阅读其中的3-4篇,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教案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交流和汇报感受的时间。教师还应在教案时调动学生对其他的世界遗产做深入的了解,拓宽知识面。

cMYcnxN2k5pN9LBDdtrd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学生主动悟文、主动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达到教案内容、教案方法、教案时空的全面开放。

cMYcnxN2k5DJ8T7nHuGT 【教案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教案重点】

通过对世界遗产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文字的品析,让学生感受祖国“世界遗产”的奇特,培养民族自豪感。

分享孩子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步骤】 一、导入谈话

孩子们,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这些景观的图片,看看,你能不能知道分别是哪呢?cMYcnxN2k5QF81D7bvUA 2.图片定格为一副展板。现在,这就成了我国的“世界遗产”风光展板,相信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cMYcnxN2k54B7a9QFw9h 二、主题回顾

<出示知识树图)学习第五组课文,你想用哪个词来盛赞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呢?

《长城》:气魄雄伟

17 / 18

《颐和园》:景色秀美 《秦兵马俑》:气势雄伟 三、阅读概览

这几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补充填写知识树。

看来每处世界遗产都打动了孩子们,因为每一处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四、片段分享、精彩赏析

这三篇文章,文笔精妙,将美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展示给我们,相信在我们心中也刻画了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赶快再去浏览这几篇课文,找出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与大家共享。cMYcnxN2k5ix6iFA8xoX 五、知识拓展

今天学习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同学们去多了解我国其它处的世界遗产,截止2018年8月1日,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点击知识树,增加更多的空树叶,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让它的枝更繁、叶更茂哦。cMYcnxN2k5wt6qbkCyDE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18 /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vg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