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06 14: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张曰新 王永静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 重点难点:

常用的论证方法的认知和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做好基础积累,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味常用论证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观。 3.质疑点拨法: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深刻领会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4.多媒体、课件。 预习:

1.初读文本,标注段落序号,勾画字词。

2.再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导学P45“内容提要”)。

3.研读文本,探讨P62第2题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自学 1.识记字形:

重蹈覆辙 绝无仅有 高耸入云 协调 辩护 蔓延 憎恨 至高无上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热忱 盛气凌人 2.识记词义: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3.了解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4.自读作品,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1)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明确: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

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二、检查

1.用下列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归根结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势汹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金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气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3.文学常识填空 乔治?萨顿(1884-1956), 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 。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 ”。 三、授课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文本研习

1、读一读文本第1—3段,说一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

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

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板书设计

总: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实验科学) 分:西方需要东方(科学本质) 总:东西方的融合(基本、互补)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双关、隐喻 四、训练

1.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教师点拨: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2.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

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教师点拨: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五.作业(二选一)

作业一:写作实践

要求:请以“平凡却自豪”为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

作业二: 把两个或两类事物作比较,来确定它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提示出内在的道理。我们能否也能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我们学习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进行研讨?课后,请同学们就“四大文明古国”在早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文字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g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