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更新时间:2023-03-13 05: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1班 姓名:林小磊 学号:291000109

林厝小村之风俗

地理环境

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和“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门”、“闽南大温室”之称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闽粤交界处,毗邻广东省饶平县 ,地理坐标为北纬23°35′—24°11′,东经116°55′—117°22′。主要河流有东溪和西溪。漳诏高速公路、324国道过境。而我们林厝村就在直属于诏安县的梅岭镇,在诏安的北部地区。具体的经纬度没有详细记载,跟诏安县的差不了多少。

本村大概有1000多户人,在本镇上算是个较大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有什么信仰,大部分人都是在本村的一些庙宇进行祈祷,俗称“拜神”。我们村的村民都很淳朴,因为我们村靠海不靠山,所以大部分村民都是世代靠海吃饭,因此就形成了一些与海有关的习俗。因为近年来本村形成了一些小的产业链,所以村民大多留在本村打工,只有那些年轻人会出去外面打工。在本村的淡季,一些村民也会外出去打工来维持生计的。本村的公共设施还可以,有篮球场、老年会、村委会,还有一些小娱乐设施。有时候一些祭祀通知会在村委会那里广播告知村民。

民俗

最具特色的习俗 1、元宵节之“点灯”

每年的元宵节我们的村都会很热闹,出了本村村民外,其他村的村民也会来我们村参观“点灯”节目。正月十五之前,村委会会先把前年生了男孩子的情况都摸清,然后按照他们的出生顺序一一记录下来,最先出生的称作“灯头”,最

后的称作“灯尾”。而那些添了男丁的家庭要事先做好要在十五这天晚上展示到村祠堂的物品,大部分家庭都会各显所能,五花八门的食品:用面粉和油做的各种小动物;特地定做的蛋糕;用泡沫堆的船和别墅;用萝卜、南瓜等蔬果雕刻的各种动物与花饰;各种禽类的搞怪姿势等。现在大家都比较倾向于方便做法,到县里去买各种装饰品:有假山喷泉、花灯、鲜花、灯塔等。记得我妈妈说过这个“点灯”风俗是从我哥哥那一届开始的,也就是说只有24年的历史,而且到现在统计,他们那一届的男丁是最多的。真正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些家庭在早上时候就要按照村委会给的序号去村祠堂里摆桌子与椅子,一般情况下,“灯头”在祠堂大门的左边(你面向祠堂大门里面的位置来看),然后按照顺序顺时针绕一圈,最后的“灯尾”正好与“灯头”并排,在大门的右侧。傍晚时分,他们就要把准备好的物品都拿到祠堂里摆放了,因为晚饭后,大家就会陆续去祠堂参观了,所以他们必须在傍晚就要全部结束,再安排亲人去看着,有人过去参观就讲解他们的创意。对于他们来讲,参观他们那些桌的人越多,他们的福气就越大,小孩子就会长得更好。一到天黑,祠堂里就会熙熙攘攘的,人挤人,大家都会挨桌地参观,再进行一番评价,或是拍照留念。这时外村的村民也会来我们的祠堂参观,其实周边的几个村子也有“点灯”这个习俗的,我也曾去参观过,不是我偏爱本村的,他们的规模没有本村的好,参观的人数也不是很乐观。此外,在天黑的时候,祠堂外面会放露天的电影,就是那种大屏幕加投影仪,照村里的说法是做给神看的。大概到了九点多的时候,村老年会里的比较资深的老人代表们会身穿长袍(深蓝色或黑色的),在胸口处别一朵红花,带着帽子,在祠堂正中央的空地上进行祭拜,三拜九叩后,由特定的人员敲三下锣,再焚烧一些纸钱,于此同时,还会放一串大红的鞭炮,纪念着热闹的一天。待纸钱烧尽后,特定人员再敲三下锣,那些老人代表们再叩拜后就彻底结束了“点灯”活动。大家也就开始撤了,那些添丁的家庭就各自回家去和亲戚好友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展示食品,而祠堂会有固定的清洁人员去做卫生。虽说“点灯”活动只是在正月十五这天举办,但是伴随着的电影是从十五开始播放,连播三天。 2、中元节

其实本镇的每个村子都有中元节,只是时间不同罢了。本村的中元节是在农历的七月二十八。小孩子们都喜欢这个节日,因为这个节日会有好多零食。一般在这

个节日之前的几天,各家各户就会开始准备买办货物了,各种果蔬、禽类、零食、干货等等。他们还要在这几天里找个时间把那些桌子、三角架、篮子之类的清洗干净。二十八这天,有从事出海捕鱼事业的家庭要在下午两点左右的时候先去海边进行祭祀。或是开车去,或是骑摩托车去,主要是方便载祭祀品。小孩子们最开心了,他们可以随同大人们去海边玩耍嬉戏了。有些人把祭祀物品摆放在船上,有人摆放到自带的桌子上,祭祀方式也比较简单。待一切结束后也差不多五点左右了,他们收拾东西就回到家里,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另一番的祭祀。五点多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摆好桌子,并把祭祀物品摆放好,一般情况下,每户的东西都会有好多,所以都会摆上三角架,椅子上可以放几箱的饮料或啤酒之类的。还有就是“生礼”不能少,主要是一只三斤左右的黑鱼煮熟,一只干的鱿鱼,一块煮熟的五花肉,还有三条蒸熟的肉卷,它们都放在一个红色的大盘子里,不分顺序。此外,在桌子靠墙的那一侧要摆上五个小酒杯,每个就被要倒上白酒,把剩余的白酒放在一旁。大概到天黑的时候,每家的妇女要拿着一大把的香去祠堂里点,那时会有人在祠堂里负责这个事项。点亮后她们会直接回家,在每样物品处都插上一枝香,剩余的都插在自家房子的周围,这是一种祈福的形式。过一会儿,就可以开始烧纸钱了,在烧纸钱之前,要先把纸钱用手顺时针地拧一拧,再拿去拜一拜,最后才烧,在烧得差不多的时候要放鞭炮收尾。把每样物品上的香都收起来插到墙边,就可以完全结束了。总的也就持续了三个小时左右,隔天就可以把物品分配好,送到娘家的每家每户(一般是不同村的才送),或是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一起分享。 普通习俗

一般情况下,每到初一十五的时候,每家的妇女都要到庙里去祭拜祈福,比较简约。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也不怎么划龙舟,好像也没什么活动,不过五月份是吃“麦熟”的好时节(“麦熟”主要是用面粉皮包裹着肉、菜、各种粉料、蛋皮、咸饼等,卷成春卷的形状,可当下酒菜)。七夕佳节,各家各户都是买糯米做甜饭,有的会放些红枣,然后装成一小碗一小碗的,要去拜神的时候可以方便点。八月十五也不像北方那样团聚味儿十足,大家就是在这一天晚上聚在一起赏月,吃吃月饼,喝喝饮料,聊聊天儿。九月的重阳节每家每户都会炖些补品滋补滋补。还有我们的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与城市里的不

一样,扫墓方式也不一样。我们的是土葬,所以初三时,家族里的每个人都要去墓地那里祭拜。先由长辈们用红色的漆把墓碑上的字绘明显,再摆上物品,烟酒摆在最靠近墓碑的地方,再是饭,最后才是一些菜和其它食品。进而使第一轮叩拜,然后大家排成一队,人手拿些白纸条,绕着墓把它压在墓地周围。之后大家进行第二次的叩拜,这次拜完后开始烧纸钱,在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放鞭炮,清明节的鞭炮一般会比较长,待鞭炮结束后,就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了。

分析与思考

本村的习俗在周边村子中算是比较有地位的,在县里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农村的习俗相对于县城里的会更加丰富多彩。主要是因为本村的经济不是很发达,大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品也不高,在外读书的人也对本村的习俗也是一知半解。此外,在沿海一带产业链的带动下,许多家庭主妇不再局限于在家中织织毛衣、种种田。她们随着打工大军在不断地自我增值,为家庭挣些外快。久而久之地,她们都投入于打工事业,对于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也就能简单就往简单里进行了,这对于一个村子的习俗的继承是影响很大的。毕竟村里的男性主要是负责家里的经济来源,而妇女们则是平时拜神活动的主力军,有些甚至外出打工后就不再进行一些习俗活动了,习俗的继承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要将它们发扬出去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在村子逗留的原因也直奔主题——经济,试想,如果他们可以对本村习俗进行报道与追踪,再通过电视播出的话,将是一个大转折也说不定。

作为本村在外的大学生,其实我对本村那些习俗也不是特别清楚,都是通过向我妈妈咨询才知道的。我自己也进行了深深的反思:首先,一个村庄习俗的继承是要靠村民们的力量的,所以要让村民们意识到习俗对于本村文化的特定意义,以及它发挥的作用(这也是体现一个村庄凝聚力的体现),我们这些在外的学子们也要重新去了解本村习俗,我们将走向社会,但我们仍是土生土长的林厝村民,我们有必要了解本村习俗。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当本村习俗与外界社会的桥梁,最起码在校园里,可以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知道我们的习俗。当然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这就需要本村村委会的力量了,将本村的习俗发扬开来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今各种潮流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不仅仅是本村习俗,其它地方的习俗也需要在不断的继承中发扬光大。最后,雄厚的

经济实力是习俗的传承与发扬的强有力的后盾,我们要将本村经济发展得更好,创造属于本村的产业,而不是附属于其他村或是工资。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太有道理了,村里的经济发达了,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举办习俗活动,将名声打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本村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e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