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彩绘瓷

更新时间:2023-05-16 1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彩绘瓷

彩绘瓷——中国彩绘瓷在唐初即初具规模,从明代开始繁荣。

1. 斗彩瓷——釉上彩和釉下青花巧妙结合的一种工艺。先用青花在素胎上勾出轮廓,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1300℃左右),后再与釉下青花的轮廓线内填画各种颜色形成完整图画,再入窑低温(900℃左右)烧制。

2. 粉彩瓷——继五彩后发展的彩绘新品种。始创于康熙末年,雍正时期达到高峰,乾隆后期被广泛使用。其工艺是在烧好的白瓷上,用墨线勾线稿,后用玻璃白打底做兼容剂,再在其上施矿物颜色,并利用技法形成浓淡明暗的层次。

3. 五彩瓷——用多种矿物颜料混合使用的釉上彩绘。通常由釉上矾红、绿彩、紫彩、褐彩、黄彩等多种颜色绘制的图案。明代嘉靖与万历年间,五彩极盛一时,不仅各种颜色发色纯正浓艳,而且各种颜色配色绚丽夺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历年间的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在清代康熙年间,五彩瓷进入了另一个高峰期。

4.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装饰瓷器的。

5. 珐琅瓷器——起源于康熙后期,鼎盛时为雍正至乾隆年间。但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珐琅彩的比较突出的三大特点

a. 熔融温度比较低,通常在600℃到800℃之间。

b.珐琅彩料的成熟火温比较低,因此可以烧制出比较丰富的珐琅色彩。 c. 珐琅彩的抗张强度特别好加以色彩浓艳,不用涂得很厚就可以显现出需

要的颜色。

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还处于革创阶段,特点鲜明,其六大特点

a. 仿铜胎。

b.康熙珐琅彩瓷的器形都不大。

c. 在烧白坯时只有内壁上釉,画珐琅彩的外壁则为涩胎不上釉(釉上彩)。 d.色彩很有限,康熙朝的珐琅彩料都是进口的,色彩有限。

e. 图案一般追求左右对称,装饰题材都是有花无鸟的图案花。

f. 款识都要写“康熙御制”。

雍正早期的作品风格和康熙朝的很相似,乾隆早期的作品则和雍正后期的很相似。

雍正后期的珐琅彩瓷器摆脱了模仿铜胎画珐琅的风格,大部分珐琅彩瓷器直接以纯的釉为底,白坯里外都上釉。将诗书画与制瓷工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既瑰丽又高雅的艺术格调。

乾隆珐琅彩瓷器基本上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有些作品开始出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珐琅彩瓷器的特点

a.存世量少。 b. 没有重复。 c. 经典图案。 d. 并无古月轩署名。 在古代,珐琅彩由皇帝亲自监制,故没有仿品,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珐琅彩的仿品,在那些仿品中,也不乏价值连城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u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