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4-01-31 21: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教师活动 内容 1、导入新课 2、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指导学生读课本P96第二部分,1、读课本P96第二部分,填展示附件一,让学生填写;学生填写附件一,说明“古代人地关列表比较,阅读提炼,明确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设置问题,引入新课,交待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写、回答后,展示附件二点拨;2、系思想的产生”;2、读P94“阅指导学生读P94“阅读”,总结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学生回答后展示附件三,点拨说明;3、指导学生读P95“阅读”,总结中国古代读”,说明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通过附件三明确答案;3、P94“阅读”,说明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人地关系思想的观点;学生回答后,并通过附件四明确答案;4、展示附件四点拨说明;4、展示附件五,指导学生练习;学生练习、解做附件五跟踪练习;并通过附件六明确答案;5、读P96“活答后,展示附件六点拨、纠正;5、动”思考、讨论、回答,并通指导学生做P96“活动”题;学生回答后,展示附件七,点拨纠正。 过附件七明确答案。 3、现代人地关1、指导学生读课本P96及P97内容,1、读课本P96及P97内容,填写附件八表格(展示附件八);学填写附件八表格,说明现代人讲练结合,边讲边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通过纲要信号,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生填写、回答后,展示附件九点拨; 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并通过附2、展示附件十,说明18世纪以来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3、展示附件件九明确答案;2、通过附件十,明确18世纪以来人地关十一“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后,系理论的发展;3、做附件十系思想的发展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展示附件十二点拨;4、指导学生做P97,学生回答后,展示附件十三点拨。 一“练习题”,并通过附件十二明确答案;4、读P97“活动”题,思考、讨论、回答,并通过附件十三明确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进而产生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类型,这些思想又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要通过“活动”、练习,熟练掌握知识。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3.“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C.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B.要保护生态平衡 D.要考虑区域差异 4.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何种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论 D.天人相关论 5.读“人类社会演进(甲)和人地关系(乙)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 B 2. C 3. C 4.B 5.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板书设计】

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崇拜 自然 狩猎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后工业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改造 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 自然

【教学反思】从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确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PPT展示的材料: 附件一:

对人地关系时期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附件二: 时期 生产力水平 采猎文明时期 极为低下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农业文明生产力有了较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采集和渔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不严重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改造自然,出现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崇拜自然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生产力水平 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想 人地关系思时期 大发展 的不协调,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 附件三: P94“阅读”点拨:这段材料是说明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相关思想,这时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附件四:P95“阅读”点拨:这三部分内容,分别体现人定胜天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附件五:读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消失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a 森林植被 80-100年 再生树林 约20年 砍伐 b 焚烧 放弃耕种 c 砍伐和焚烧其他地域的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消失不可避免 农业生产e

力下降 d (1)在a、b、c、d、e中填写适当的内容: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

(2)玛雅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形成于 洲。

(3)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 年地力才能重新使用。

(4)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 就不可避免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 (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附件六:中美洲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当造成的。原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玛雅文明的消失。答案为:

(1)a-①、b-②、c-③、d-④、e-⑤

(2)中美(3)100(4)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附件七:P96“活动”

题1:该县的引水工程是“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题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引水工程对本县及邻县生态环境的副作用,要根据引水量的大小来判断。只要引水量的大小适中,利用得当,就不会有副作用。但如果引水量太大,就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本县也会出现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附件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s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