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及综合防治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30 07: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学号:

题目:

奶牛乳房炎及综合防治措施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产科疾病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2012年6月10日

1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申请表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学 号 所在系部 畜牧兽医 动物科学系 毕业论文(设计)选择题目 编号: 题目:奶牛乳房炎及综合防治措施 系部审批: 年 月 日 2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题目 奶牛乳房炎及综合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1、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应体现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生产活动中,或个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毕业设计应有设计图纸的要求,需要进行试验的,要有试验内容的设计方案,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 3、不可将毕业论文(设计)写成“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或主要反映实际现状与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文章形式。 4、文字表述。 5、除要求签字的地方和论文评语用手写体外,论文其他部分都必须用电子稿件。 主要参考资料: 1.万克军、张宝玲、乌云期格等,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吉林畜牧兽医,2010(7):31,33. 2.农艳芳、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畜牧兽医.2010(6):56-57. 3.形玫、王振雄等.规模化奶牛场牛乳房炎感染情况调查报告.新疆畜牧业,2007(3); 4.刘萌武.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3) 5.张升华、徐作仁、赵英杰.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治与探讨.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 6.杨龙骥、彭义.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当代畜牧,2007(2);22-25. 7.王应安、张才俊.奶牛隐性乳房炎快速诊断方法的研制及临床试验.中国兽医科技,1988,383-426. 学 生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 (签名) 年 月 日

3

摘 要

乳房炎是奶牛经常发生的疾病,是造成奶牛生产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组织的炎症,它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是奶牛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同时,治疗乳房炎时使用抗生素,可能诱导产生抗药菌株并带来抗生素残留问题。有效控制乳房炎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效益、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经济 疾病 防治 4

目录

1前言?????????????????????????????????6 2关于奶牛乳房炎????????????????????????????6 2.1定义??????????????????????????????6 3发病机理???????????????????????????????6 4流行病学特点?????????????????????????????7 5发病原因???????????????????????????????7

5.1饲养管理????????????????????????????7 5.2病原微生物???????????????????????????7 5.3其他因素?????????????????????????????8 6诊断????????????????????????????????8 6.1临床诊断???????????????????????????8

6.11记性乳房炎??????????????????????????8 6.12亚急性乳房炎?????????????????????????8 6.13慢性乳房炎??????????????????????????8 6.14亚临床性乳房炎????????????????????????9 6.2实验室诊断??????????????????????????9 7临床症状???????????????????????????????9

7.1临床性乳房炎??????????????????????????9 7.2隐性乳房炎???????????????????????????9 8治疗措施???????????????????????????????10 8.1抗生素治疗法??????????????????????????10

8.2中药治疗法???????????????????????????11 8.3蜂胶制剂????????????????????????????11 8.4基因工程药物??????????????????????????12 9乳房炎预防措施????????????????????????????12

9.1勤观察?????????????????????????????12 9.2搞好环境卫生??????????????????????????12 9.3注意挤奶卫生??????????????????????????13 9.4提倡机械挤奶尽量少用人工挤奶??????????????????13 9.5定期检测????????????????????????????13 9.6干奶期加强对隐形乳房炎的防治??????????????????13 9.7产前准备和产后护理???????????????????????14 9.8接种乳房炎疫苗?????????????????????????14 9.9微量元素预防奶牛乳房炎及其他方法临床症状学???????????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5

1前言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当中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平均发生率在10%以上,高的地区达到30%,甚至更高。根据地区喝养殖条件的不同,其发生的概率高低也不一样,大部分情况是由于卫生问题和不适当得挤奶方式造成的。乳房炎是非常顽固性的疾病,很难治愈。治愈后也容易复发,一旦得病,将终身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必须引起重视,以预防为主。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预防工作难度较大,涉及面广,经济损失大。调查发现,在黑龙江地区648头奶牛中隐性乳房炎感染率为53.7%;临床乳房炎发病率为23%;因乳房炎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3.2万元,我国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16亿元。做好奶牛乳房炎预防工作,发展绿色奶牛养殖业迫在眉睫

2关于牛乳房炎

2.1定义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病原菌的入侵。以及造成感染的各种诱因,如外伤、挤奶技术不佳。环境卫生不良、饲料管理失宜,激素失调、乳房缺陷和其他疾病诱发等。

3发病机理

发病受季节、环境、管理、挤奶方式、饲料、泌乳量、泌乳阶段、胎次、乳头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与机体的防卫能力有关。乳房炎症的发展,要经过侵袭、感染或炎症三个阶段。病原微生物从乳头外侵入乳头管内,在其中定居,大量繁殖,并向乳腺组织扩散,引起感染。然后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如乳汁中白细胞数量大大增加、氯化物增多、电导率升高,以及有关临床症状。一种病原微生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的乳房炎,同

6

一类型的乳房炎也可由多种微生物所引起。这些均决定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抵抗力的高低。

4流行病学特点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饲养管理中饲养环境状况、挤奶卫生条件、程序及护理措施的规范程度都与乳房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只自身因素如胎次、泌乳阶段有相关性,2~3胎后,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加,患病机会增加;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患病机会增加;分娩期的感染率较其它时期高数倍。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和季节变化也有一定关系,多发于雨季、酷暑及寒冬。

5发病原因

诱发乳房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饲养管理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饲养管理水平低下、挤奶设备使用不正确、挤奶程序不规范、不注意挤奶卫生等是诱发乳房炎的重要原因。

5.2病原微生物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根据病原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可分为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和环境性病原体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后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临床病例中,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7

5.3其它因素

季节、气候、遗传因素以及其它疾病等都对乳房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总之,引起乳房炎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重性的,在诊断时应全面考虑。

6诊断

6.1临床诊断

乳房炎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通常称为隐性乳房炎),临床型又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6.1.1急性乳房炎

突然发病,乳房发红、肿胀、变硬、疼痛,乳汁显著异常和减少,出现全身症状。病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反刍减少,脉搏增速,脱水,全身衰弱、沉郁。当病情发展很快且症状严重时为最急性乳房炎,此时可危及患牛生命。

6.1.2亚急性乳房炎

病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最明显的异常是乳汁中有絮片、凝块,并呈水样。乳房有轻微发热、肿胀和疼痛。

6.1.3慢性乳房炎

慢性乳房炎多由长时间持续感染引起,或由于急性乳房炎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而转来。长期保持亚临床型乳房炎,或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交替出现,临床症状长期存在。最终可导致乳腺组织纤维化,乳房萎缩、出现硬结。这类乳房炎治疗价值不大,而且是牛群中的感染源,应及早淘汰。

8

6.1.4亚临床型乳房炎

患牛的乳房和乳汁肉眼观察无异常,但乳汁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乳汁体细胞数增加。隐性乳房炎患牛是病原携带者,可以感染其它健康牛。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而造成奶量损失和健康牛感染的危险。

6.2实验室诊断

7临床症状

特征性变化是一个乳叶(乳区),有时是2-3个乳叶肿胀、增温、坚硬、疼痛,乳房上淋巴结增大。产乳量下降,乳汁稀薄,含有絮状物、乳凝块、脓汁或血液,有的乳汁消失。患牛有时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体温升高等症状。

7.1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性乳房炎严重者,乳区表现红、肿、热、痛;泌乳量减少或消失;乳汁稀薄,乳汁内含有不同的絮状物;乳上淋巴结肿大,乳腺出现硬结,整个乳房坚实;严重时,挤出血红色液体或比较透明的黄色液体。同时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抑郁、衰弱、食欲丧失等全身症状。

临床症状轻病者,触诊乳房不觉异常,或有轻度发热、疼痛或肿胀,乳汁中有絮状物或凝块,有的乳变稀。重度的,皮肤发红,触诊乳房发热、有硬块、疼痛、常拒绝检查。产奶量减少,乳汁呈黄白色或血清样,内有凝乳块。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略高,精神、食欲正常。

7.2隐性乳房炎

无临床症状,乳房和乳汁通常无肉眼可见变化。乳汁的pH值、电导率、乳汁中的体细胞数等都较正常值偏高。

9

乳房炎对奶牛的影响非常大,轻则降低产奶量,重则造成乳房及奶头坏死,甚至使牛失去生产能力或死亡。更严重的是乳房炎的传染性,患牛可能通过各种环节感染健康牛。对牛场威胁更大的是隐性乳乳房炎(亚临床乳房炎)。隐性乳乳房炎不易发现,数量往往大于临床表现的乳房炎,就像隐藏于水下的冰山。

隐性乳房炎的危害:①流行面广,为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②奶产量降低4%~10%。③牛奶品质下降,乳糖、脂肪、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钠和氯增多。④为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基础。

8治疗措施

乳房炎病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的困难性,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和病原,增强机体抵抗力。目前,国内外多用抗生素和磺胺类制剂,但有很多病例治疗并不理想或久治不愈。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对致病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是重要一环。

8.1抗生素治疗法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治疗乳房炎时要针对病原微生物特性使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葡萄球菌性乳房炎,首选红霉素、卡那霉素,其次是新霉素。链球菌引起的乳房炎,可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引起的乳房炎,可用庆大霉素。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乳房炎,可用四环素。诺卡菌性乳房炎,可用长效磺胺、青霉素等。

在病原菌未确定之前,对每个患病乳区,挤奶后经乳头管注入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液(混合液用150~200毫升蒸馏水溶解青霉素50万单位和链霉素200毫克),每天1~2次。注入后用手捏住乳头基部,向上轻轻按摩,使药液向上扩散。严重病例,可肌内注射青霉素200万~240万单位,每天2~3次。必要时加链霉素,或应用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等。

治疗时,以抗生素、磺胺类和硝基呋喃类药物为主,进行乳房注射法,同时采用乳房热敷和按摩的局部疗法,这样可促进慢性乳房炎患牛的血液循环,而对急性病例,发

10

热或出血块或有疼痛感的,需采用冷敷疗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毒素,不仅对乳腺细胞膜造成损伤,而且细菌可进到乳腺细胞内部生长繁殖,所以即使机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也不能消灭细胞内的病原菌,在治疗时所用的药物也不能到达细胞内部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由此可见,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乳腺炎致病机制是不同的,在治疗和预防时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慢性乳房炎可用盐酸左旋咪唑治疗,其用量是每100千克体重0.8毫克口服,每100千克体重0.5毫克肌内注射,隔21天再用药1次,以后每3个月重复用药1次。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增强淋巴细胞的反应能力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8.2中药疗法

许多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据现有的报道来看,枇杷叶煎剂、野菊花注射液、南瓜子油、毛白杨提取物、蒲公英注射液、天葵子、丹参注射液、臭牡丹、仙人掌、野葡萄根、芦荟等单味中药对奶牛乳腺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六茜素、消炎醌、鱼腥草素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对奶牛乳腺炎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

8.3蜂胶制剂

蜂胶制剂对葡萄球菌性乳房炎有很好的疗效,其制法是将蜂胶浸于96%酒精中,干物质不少于50%,浸24小时后搅拌,双层纱布或滤胶过滤,制成提取物后再制备2%和5%的蜂胶油剂。2%蜂胶油剂配比为:羊毛脂10克、蜂胶提出物4毫升、鱼肝油86毫升。5%的配比为:羊毛脂20克、蜂胶提出物10毫升、鱼肝油70毫升。一般乳房炎用2%蜂胶油剂,每次乳池内注入7~10毫升,每天3次。化脓性、出血性和纤维素性乳房炎用5%蜂胶油剂,注入剂量和时间同上。

11

8.4基因工程药物

其机制是将基因工程药物经乳池或乳腺基部注入奶牛乳腺组织后,部分重组载体将被乳腺细胞吸收,在泌乳激素的调节和乳蛋白基因启动因子的驱动下,乳腺细胞表达和分泌重组人溶菌酶。溶菌酶是人和动物天然的非特异防御因子,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具有直接溶解作用,在补体和抗体的协助下对革兰阴性菌也有溶解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力、消炎、化脓和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因此非常适合病原菌复杂的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注意增加挤乳次数,降低乳房内压和减轻乳腺负担,限制饲喂精料、多汁饲料和饮水,减少乳汁分泌。

9乳房炎预防措施

9.1勤观察

正常挤奶以前,首先要观察乳房的外观,看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其次要将头3把牛奶挤入小杯中观察是否出现“絮状沉淀”。对于有乳房炎先兆的母牛,要进一步诊断,所挤的奶要单独处理,用具要彻底消毒。定期进行检测,发现临床或亚临床乳房炎要及时处理。

9.2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运动场平整、干燥、排水通畅,勤换牛床垫草,经常刷拭牛体,保持乳房清洁,做好环境消毒。病原微生物大量存在于环境中,空气、土壤、粪便、褥草等是病菌滋生的场所,因而要给奶牛提供清洁干燥的牛床、运动场所,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细菌数。药物消毒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一般情况下,每周应进行2次消毒工作,道路用2%的火碱溶液,畜舍、运动场使用消毒威(1∶800浓度最有效)。

12

9.3注意挤奶卫生

在挤奶前工作人员要做好环境和牛舍地面的卫生消毒,用45℃温水大面积地擦洗乳房(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用毛巾将乳头擦干,一牛一巾,不连用、混用,再用1%~3%的次氯酸钠洗乳头后方可挤奶。

挤奶结束后,用消毒药水药浴乳头,将奶牛每个乳头的2/3浸泡于药液中,停留20秒钟。药浴乳头的消毒液要常换,切忌长期使用单一种类。每天挤奶结束后,药浴杯中的消毒液要废弃。每挤完一头牛后必须进行消毒,才能挤下一头牛。

9.4提倡机械挤奶,尽量少用人工挤奶法

机械挤奶,机器发出挤完信息后应先关闭真空管,消除奶杯上的负压,再轻轻脱下奶杯;手工挤奶,在大量奶挤完后再进行收奶。

9.5定期检测

每年的1月、3月、6月、7月、8月、9月和11月都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对有乳房炎临床表现的奶牛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久治不愈的乳牛应及时淘汰,减少传染来源。

干奶前1个月内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反应阳性牛要及时治疗。在停乳前第10天和第3天再分别进行2次乳房炎的检测,2次均为阴性反应的牛可施行停乳;反应阳性牛要继续治疗,治愈后方可干奶。干奶方法可采用药物快速干奶法或药物逐渐干奶法。停乳后继续药浴乳头1周,并定时观察乳房的变化。预产期前一周恢复药浴,每天2次。

9.6干奶期加强对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在干奶前最后一次挤奶后,向乳房内注入适量抗菌药物,可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将青霉素80万~100万单位、链霉素0.5克,溶于20~30毫升蒸馏水中,注入乳池内,并用金霉素或土霉素眼药膏1支,分别注入4个乳头管内,进行封闭。也可直接向每个

13

乳头管内注入金霉素眼药膏1支,进行封闭。

9.7产前准备和产后护理

产前、产后牛床要多垫些褥草,蹄尖过长应及时修整,必要时用绷带包紧后肢悬蹄,防止乳房外伤引发炎症。分娩时,注意避免乳房及生殖道损伤。

9.8接种乳房炎疫苗

利用疫苗防治奶牛乳房炎有以下优点:一是没有药物残留问题;二是疫苗有助于降低乳腺感染的程度,控制亚临床型乳房炎。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大肠杆菌J5疫苗等。据报道,注射乳房炎疫苗可使乳房炎发生率降低47%左右。

9.9微量元素预防奶牛乳房炎及其他方法

据报道,奶牛产前21天肌内注射1 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和50毫克硒,产后乳房炎的发病数明显减少;日粮中添加生化黄腐酸(BFE粉),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可下降5%,临床乳房炎发病率也会下降1.5%;日粮中添加铜、锌能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日粮中单独添加或共同使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铜等可增强机体对乳房炎的抗病力。

应用盐酸左旋咪唑预防使用剂量为每100千克体重0.8毫克口服,每100千克体重0.5毫克肌内注射,在干奶前7天用药1次,临产前10天再用药1次,以后每3个月重复用药1次,增强免疫功能,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对于已经感染上乳房炎的病牛要进行隔离,单独饲养,最后挤奶,或者用备用设备挤奶,挤完后严格清洗、消毒相关设备,牛奶集中处理。

对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产后患败血病的病牛应及时治疗,防止继发乳房炎。对久治不愈或慢性顽固性乳房炎的病牛应及时淘汰。

14

参考文献

1.万克军、张宝玲、乌云期格等,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吉林畜牧兽医,2010(7):31,33.

2.农艳芳、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畜牧兽医.2010(6):56-57.

3.形玫、王振雄等.规模化奶牛场牛乳房炎感染情况调查报告.新疆畜牧业,2007(3); 4.刘萌武.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3)

5.张升华、徐作仁、赵英杰.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治与探讨.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 6.杨龙骥、彭义.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当代畜牧,2007(2);22-25.

7.王应安、张才俊.奶牛隐性乳房炎快速诊断方法的研制及临床试验.中国兽医科技,1988,383-426.

8.郝庆明.隐性乳房炎显著降低奶牛营养价值的研究.全国兽医产科学研讨会交流论文.北京,1984,4.

9.李伟东.奶牛乳房炎发生原因调查及防治体会[J].养殖与饲养,2007(8):48-49. 10.廖延雄,何昭阳.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1.储明星,石万海,邝霞,等.浅谈奶牛乳房炎[J].中国奶牛,2001(3):39~40.

15

致谢

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老师,感谢 老师在写论文期间对我的指导帮助,衷心的感谢我的班主任 老师。感谢老师对我在校期间的教诲与鼓励。祝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感谢三年期间教过我的所有任课教师。在老师们的教导与帮助下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教导让我铭记在心。受益终身。最后,再一次向大家表示真诚的谢意!

16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语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评审委员会评语: 评审委员会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最后成绩: 奶牛乳房炎及综合防治措施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51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