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

更新时间:2023-12-01 1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记》 是我国战国中期的一本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它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2.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读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3.实科中学:德国18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 4.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规定每周有3天半至4天时间在企业里学习实际知识,1天到1天半时间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3年或3年半时间完成职业教育。 5.《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著,成书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共七卷二十篇。书中主要阐述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传封建道德观念和刻苦读经、养生归心等为人处世哲学;崇尚佛教;兼论文字音训、考证典故、品评文艺,并记述当时的社会风尚。教育方面,论述士大夫教育的腐败,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在幼儿期实施爱、教结合的教育。被封建社会推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还》)。 6.“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词语分开解释:三纲: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五常,古代五种道德修养。(1)指仁、义、礼、智、信。(2)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7.“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六、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 (1)实施早期教育

(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偏爱 (3)父母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2.简述延安时期的具体文教政策。

(1)文教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3)注重生产劳动教育(4)国民教育实行民办公助 3.简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

(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出分班教学的设想(2)反对体罚(3)教学应当适度 (4)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5)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

4.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5.试述孔子关于教师思想及主张。 答:(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民主平等,关爱学生

( 3)热爱教育事业,

6.《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8.简述陶行知关于儿童“六大解放”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 答:陶行知关于儿童“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启示:联系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实际展开讨论

9.什么是传统派教育理论?

19世纪初以前的教育理论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比,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应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而杜威强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10.简要解释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出。是指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育敕语》为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于1890年10月30日颁布。教育敕语的主要目的,是强化道德教育。1938年日本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12. “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出于《论语》,由孔子提出。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是指墙角,这句话的意思是:列举出一个墙角,不知道另外三个也是墙角,就不用再继续教了。后人将其抽绎为“举一反三”。它要求教学要善于运用范例,让学生触类旁通。

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七、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1)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

(2)汉武帝即位后出于转变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的需要,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 (3)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适应了政治法纪大一统的要求。 (4)汉武帝于建元元年接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2.评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1)卢棱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2)通过消极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 (3)主张自然教育应当在乡村中进行。

(4)卢梭看到了教育中人的自然发展的客观性,为更深入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建立新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5)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有力地冲击了以“原罪说”为基础的封建教育。 1、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答: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隋朝产生了科举制度,至清末废止,历时1300年。

(2)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选拔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封建王朝控制选拔和使用权,对巩固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作用;·人才选拔上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促进了社会的向学之风;·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以科举为形式的考试制度成为世界文官考试制度的先例,

为世界各国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3、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及影响。

(1)杜威的教育理论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 (2)其教育主张有: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 1、“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教育“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2、学校教育的价值及其标准在促生长 ·“教育即生活”

1、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

2、教育即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

3、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

经过经验不断改组、改造的过程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并增长能力 4、学校课程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

学校课程主要内容不是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而是现在生活经验 5、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1、教育过程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的过程

2、教育过程即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有时亦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称作“教育的当前目的” (二)关于教学强调“做中学” (三)关于课程与教材 1、学科课程改为活动课程 2、教材心理学化 3、教学通过5个步骤展开:(1)疑难的境地(问题)(2)指出疑难点所在位置(3)假设(4)推理(5)检验

(3)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略)

4.现代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有哪些

(1)重视教育的战略(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3)促进教育公平 (4)改革教育管理体制(5)确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6)改革人才培养模式(7)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8)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

5.简要论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对北京大学的改造。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 ,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 (1)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大学办学的宗旨 (2) 坚持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 (3) 从严治校,深化教育改革

(4)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是指导其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改造北大时,他做了如下的工作: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的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6.试述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1)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制定一定的文教政策并使其为巩固统治服务

(2)封建社会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政治的组成部分

(3)封建社会文教政策强调各级官学的发展,也允许私学并存。 (4)封建社会文教政策强调人才的选拔和运用

(5)封建社会文教政策强调以儒家文化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突出德治、教化 1.简述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分析。 答:(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和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和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都从自己的角度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皆可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