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核心问题

更新时间:2023-06-01 21: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巧设课堂核心问题

文学博士叶开在《对抗语文》一书中说:“近年来,语文教育一直被社会诟病。究其根源,在于语文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要从小接触经典之作,以便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喂养他们。”读到这段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为语文教师伸伸冤:其实语文教师都知道读经典的重要性,但时间呢?从夯实基础到发散思维、拓展延伸、课后练习、复习应考,哪一项不花费时间?但夜深人静时,我又开始内疚与自责。因为,站在家长的角度,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我只好承认叶开是对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我们没有在学生应该学习的年纪引导他们去阅读经典,他们会错过什么?又会迷失在哪里?的确不敢细想。为了赢得高效的课堂,我开始研究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开始研究专注力训练和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也开始研究课堂核心问题的设计。

英国学者卡尔曾经提出焦点意识:一个人手握铁锤铁钉,注意力就集中在准确地把钉子钉进木板。教书就像专心钉钉子,核心问题就是这颗“钉子”。拿到一篇课文,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熟读成诵、凝想沉思后,不难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那兼达天下的情怀,那克服万难的坚韧,那对学习执着而深沉的爱。教师在设计课堂目标、课堂核心问题时,可以从文章蕴藏的情感入手。如执教《我喜欢》一文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入教学,而是聊起了作者张晓风曾说过的一句话:写文章如同生孩子,憋在肚里会坏死,山会塌,地会裂。学生们一下子就感兴趣了,呵呵,真有趣,原来写文章就像生孩子!接着我板书课题,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这样一个作家,她喜欢什么呢?通過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又会对她有什么新的了解?

何捷老师说:“好的问题,带来课堂的思索,带来真正的融入和思想上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除了要舍得拼、舍得磨、舍得演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和自己充满书香味。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

可以及时链接学生平时的阅读,从相关故事背景入手去展开教学设计。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智慧单元,有篇课文是《田忌赛马》,学生在讨论了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这一核心问题后已经对孙膑心生佩服。教师再介绍当时的情景: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徒弟,因受庞涓嫉妒、陷害,孙膑被剜去膝盖骨。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继续用自己的智慧为齐国服务。魏惠王二十八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国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国大梁,魏国旋即退兵。孙膑诱使庞涓追击,庞涓中伏大败。孙膑不仅用智谋帮助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成功地帮助齐国救了韩国,报了自己的失膝之恨。这样的智谋的确令人折服!学生听了这段历史故事,再读课文,更加津津有味。无独有偶,后来又学到一篇课文《和氏献璧》,当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也发生在战国就特别感兴趣。于是,教师相机提出了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卞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读、勾画、交流、质疑,课堂生成的内容丰富多彩。

又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天地》中有副对联是苏轼写的,“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柳,柳丝常伴钓丝悬”,此联文义比较难,直接进入教学,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对联,因此我决定先让他们熟悉苏轼其人其事。我以苏轼另外一副对联的创作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苏轼曾作“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联,后又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为什么苏轼要在后一副对联中增加‘发奋’和‘立志’?这样的修改让你对苏轼有了怎样的了解?”当学生读懂了苏轼是一个有志青年后,对他心生佩服。此时,教师再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对联。“通过这副对联,你又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当学生们猜兴正浓时,教师再相机补充苏轼和弟子黄庭坚的趣事:“作为师徒,二人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日,师徒在一棵松树下下棋,正杀得难解难分,一个松子落下将棋子砸飞,二人措手不及。苏轼没有气急,而是捡起棋子继续。二人下完棋后,正待离开,一个松子又落下砸中苏轼。于是苏轼转身给黄庭坚出了一道考题,考题就是课文中这副对联的上联。你们猜黄庭坚怎么回答?”在学生想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对对联

的方法。最后,教师出示下联。这样的教学,虽然是一个玩笑,但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了对对联的方法,产生了去欣赏、收集更多对联的兴趣。

刀越磨越快,课越磨越精。经常用心去练习设计核心问题的教师还会发现,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情。学生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哪个地方可能是学生的学习障碍,抓住什么点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语言积累,所以写话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在执教《说声“对不起”》一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心理活动描写很有特色,所以就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有了这个教学定位后,我又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在无心犯错后难过、矛盾的心情?学生们在勾画、品读、讨论中体会、感悟,习得方法。在学习中,我们渐渐归纳出如下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心里对别人说,表现人物的矛盾心情

“老师啊,你为什么非得让我开口呢?我又不是故意的。在心里,我不知道责怪自己多少遍了。”这是陈刚不小心划伤了陆叶后一时不知所措的矛盾心情。因为他不是故意的,但陆叶的下巴却被自己划破了。教师带着学生品读后及时点拨,有些错的确是无心之过,有些人的确内向胆怯。对此,我进行了情景创设:“当你考试考得很差时,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你想加入到同伴中玩,他们却不想让你加入,你会想些什么?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根据提示,同桌练习说话。”在这样的同桌交流后,再次出示文中句段,并思考“既然是说话,为什么没有冒号、引号”。学生们观察后会发现这是在心里说,而不是真正的说。我及时概括方法:像这样在心里说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作时,不加冒号、引号。在心里对别人说往往表现的是人物想说而又不敢说的情形,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在心里问别人或在心里告诉别人。然后,再引导学生们朗读这类句子,提示他们可以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气,把人物的心情朗读得更加绘声绘色。

2.在心里对自己说,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接着我再出示:“是啊,不管是不是故意的,伤害和影响了别人,就应该说声‘对不起’,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同学们平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请学生读读、想想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学生发现这句话不是老师批评陈刚的话,也不是同学们劝慰陈刚的话,是在老师亲切地抚摸陈刚后,陈刚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是陈刚的内心活动。读完这段话后,我相机问:“这段话是陈刚在心里对别人说的话,还是对自己说的话?”学生回答:“对自己。”“有哪些情景会出现在心里对自己说话呢?”“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分析道理……”“谁来创设一个情景,练习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有人问,有人说。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二: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

3.学完课文,留个“话茬儿”

课文学完后,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习得了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但学无定法,仔细联系生活实际,你还会在哪些时候有一串串的心理活动,你会怎样去描写,能不能试着去总结用过的方法?”学生小组交流,又归纳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再在课文里去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学生很快发现:“我的嗓子眼儿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来。”找到这个句子后,大家很兴奋,因为不用老师教了,自己学会的感觉真好!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核心问题串起课堂后,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方法,就会把习得的阅读方法延伸运用到课外的经典阅读中,去畅游浩瀚的文学世界,去解读各式各样的文学人物。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国语附属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f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