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26 18: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调查报告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选择了新河小学所有教师和1-6年级学生、家长,恒口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和家长调查各发出调查问卷450份,各收回有效问卷450份,收回率为100%。教师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6份,收回有效问卷26份,收回率为100%。笔者此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份,学生问卷在当天自习课上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家长调查问卷在调查日当天下午放学之前发放给学生,回家后学生将调查问卷交给父母填写第二天及时收回。老师现场发放调查表,并且做到及时回收问卷,不愿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可以不答题(交空白卷或离开调查现场均可),教师对调查表上的内容也不做任何解释说明,学生、家长、老师均以不记名方式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通过师生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家庭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我们两校学生父母80%以上不在身边,均由爷爷奶奶照顾、经常与孩子交流的监护人只占5%,偶尔交流的占30%,不交流的占65%。有的监护人因为农活或务工繁忙所以对孩子教育不问不顾,他们成天忙于农活家务,或者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和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孩子成长全部依赖学校、亲友。大多数孩子做完作业后不是帮父母做家务、和父母交流等,而是沉迷于电视,手机游戏等,监护人不但不予正确引导反从安全角度考虑默许或支持,在生活上、学习上也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指导,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从而促使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产生。

二、学校因素

1、教师个人因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教师所教的那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个人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等等细节性的东西。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沟通不够。据调查,我们两校家长主动打电话与老师交流的占10%,少数家长只是偶尔或者从不打电话与老师进行交流,更不用说到学校咨询,仅仅一学期只开一次的家长会,新河小学参会率仅能达到55%,而相对于处于集镇中心的恒口小学则能达到90%以上,可见城乡差别的巨大,许多农村家长从来不主动与老师交

流来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在孩子出现不良学习习惯问题时,绝大多数多时候是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进行交流,交流后效果也不佳、久而久之,小问题老师也不愿与不管学生的家长沟通,从而导致不良习惯越来越多。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这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很大的缺陷。

三、社会因素

网络和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网上不良信息泛滥,严重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网上各种信息泛滥、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内容大量存在,这些不良信息给小学生学习习惯造成误导,促使学生儿童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不少少年儿童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少年儿童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逗引少年儿童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转化策略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并结合成因分析,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将其寓于各种教学、各种活动、各种情境和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少年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本文根据不良行为习惯转化的特点和原则,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浅谈转化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的转化策略

1、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抓实德育。通过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的公德教育、社会公德常识教育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改变传统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课题研究,深入研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方法,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果列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使得所有教师都能重视这项工作。

(2)要选拔负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做班主任,要对所有教师经常开展有关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的培训工作,使校园里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对儿童心理有准确的把握,能正确运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制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促进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工作转化。

(3)定期组织开展家校联谊活动,对家庭教育的方法进行合理指导、听取家庭的意见反馈,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把学生在家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扼杀在萌芽之中。

(4)抓好养成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 “每天帮家人做一件事”, “每天和家人说一句知心的话”,在家做“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学校做努力学习,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

作的“好学生\。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榜样引领,增强是非感。榜样是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典范,是学习习惯规范化的模式,也是是最直观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最大的说服力,较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像一面特殊的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生们的眼里,教师是最完美的榜样,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转化不良学习习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 家庭方面的转化策略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

1、加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鉴于农村学生家长多为留守老人,多数家长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孩子向家长反映在校表现时,常常出于本能会对老师的话或要求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进行扩大,不利的内容进行缩小或隐瞒。老师应主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向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教给家长如何发现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苗头,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通过与家长交流过程,要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打骂,这样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教给家长针对出现不同情况使用“认真对待第一次” “及时惩罚”“ 冷处理”“多赏识少指责” “激发兴趣,转移注意力”等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

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外生活,鼓励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帮助、鼓励,激发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

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创造一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教师要和家长就学生的成长以及和学生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共同致力于其不良学习习惯的转化。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心得体会交流和影视评等活动,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选择地从课外活动中猎取有益的知识,培养健康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充分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0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