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全一册教案 语文版

更新时间:2023-11-17 18: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抒情线索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理解白杨树的“外形美”。(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绿色,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这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国民党蒋介石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是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作家在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到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散文。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会写括号中的汉字。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dǐ(砥)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iú)

婆suō(娑)秀颀(qí)倔强(jiàng) 4.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礼赞”中的“礼”,是个敬词,用在这里表示“恭敬、敬重、尊敬、崇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2)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抒情线索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抒情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1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作者极力地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她的不平凡?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1)外形美: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2)精神美: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3)环境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4)象征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二)细节品读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3.动手在第三部分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 外形:干:“笔直”;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小结: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四、板书设计

赞美不平凡生存环境的“景美”——西北高原 自身的“形美”——力争上游 内在的“神美”——坚强不屈 五、课外拓展 读了全文,你心中定会心潮澎湃,一定会被白杨树的那种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的精神所感染,请以“白杨树,你是??”为开头,写一段话,道出你心中的话语。

示例:白杨树,你是那样的独特,在困难面前你不退缩,在压迫面前你傲然反抗,你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你让我们想到了抗洪抢险一线的官兵,想到了建设祖国的各行各业的好儿女,看到你,我们中学生就有一种使不完的力量,白杨树,你是我们心目中的真英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把握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极其作用。(重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难点) 3.学习革命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重点) 【教学过程】

2

一、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那么作者究竟是在赞美树呢,还是在歌颂人呢,还是在讴歌一种精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晓这个谜底吧。 二、自主预习

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抗日精神和意志。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第四部分

1.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排比、反问。第7段运用的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由其“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的农民;第三个反问句由其“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由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赞美之情在这里发展到了极点。 2.作者是怎样由白杨树的自身特点联想到要象征的事物的?

明确: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傲然挺立的性格,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格,象征了抗日精神和意志。

小结: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二)品读第五部分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2.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明确: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之情,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小结:本文围绕着“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部气质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空旷、辽阔,外部形态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无旁逸斜出,内在气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点点滴滴都显示着这种植物的不平凡。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白 杨

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的农民 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哨兵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抗战精神和意志 五、课外拓展

象征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一事一物总关情。请以自然界的你最熟悉的事物,如“菊花”“梅花”“松树”“小草”“柳树”“蜡烛”“粉笔”等,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

示例:在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的刮着,严寒侵袭着大地。环顾四周,花儿谢了,树木枯了,

3

万物死一般的沉寂。这时惟有一种新绿印入眼帘??松树。看到路旁一排排的松树傲然挺立,我想到的是边疆手持钢枪的士兵;看到山崖一棵棵松树绝壁丛生,我想到的是人穷志不穷的农民;看到树林一片片的松叶郁郁青青,我想到的是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 2.囚绿记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生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围绕着“常青藤”展开的情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 3.体会作者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浙江天台人。他更是一名坚贞的爱国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写于抗战前夕“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卢沟桥事变之时,当时东三省和上海已沦陷,全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氛围中,作者满怀一腔热忱和对祖国的挚爱,投身到火热的抗战之中。这是作者回忆起一年前在北平暂住时偶遇的一株常春藤,从而引发的联想,写下了这篇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 涸辙(h? zh?)淅沥(xī lì)猗(yī)郁 4.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明确:明了简单。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

明确:有着急之意,点明作者心中急迫、真挚的感情。 (3)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明确: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急迫之情。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将绿囚禁、关押起来。

(2)文章主要叙写了怎样一件事? 明确:作者囚禁一缕常青藤的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哪些段落叙写了“囚绿”这件事,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囚绿”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8-11段叙写了“囚绿”;原因是对“绿”特别喜爱;“囚绿”后是放了“绿”,继而思念“绿”。

4

2.结合上题提示,给全文划分段落,并简要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7段):赏绿、爱绿; 第二部分(8-11段):囚绿; 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 第四部分(14段):思绿。 (二)深层探究

1.研读“爱绿”部分(第1-7小节)

找出作者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明确:“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2)在囚绿的过程中,“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绿友”辜负了“我”的爱抚和善意,“我”对“绿友”的感情先是爱,后是恼,恼怒后,“我”决定仍然“囚系住它”。

(3)作者描写了“绿”被囚之后的生态,以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现常春藤形象,突出其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而叙述自己的心态,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常春藤的不屈与执着。 四、板书设计

囚绿记爱绿——喜悦、留恋 囚绿——爱怜、不快、恼怒 放绿——祝福

思绿——怀念不甘被囚、 追求光明 五、课外拓展

1.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示例:我怀念着春天,如同饥饿的人盼等着面包。

2.“绿”字是诗人喜爱的色彩,请默写两句含有“绿”字的古诗。 示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体悟作者面对困境永不屈服,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2.理解咏物抒情的写法在本文的应用。(重点) 3.品味、揣摩文中含蓄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那一缕常春藤给我们留下了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美好印象,那么作者赋予它这样美好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进行深刻的剖析。 二、自主预习

5

读第12-13段,说说你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明确:(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出写作的背景;“烽火四逼”“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表现了当时战事的吃紧。(2)称“绿”为“囚人”,与前文比有了明显不同,它寄托了作者当时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3)“愿它繁茂苍绿”表现了作者对“绿”的深深祝福。 三、合作探究 (一)主旨探究

仔细阅读“放绿”部分,作者出于什么考虑才决定“放绿”的?“放绿”部分点明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寓意?

明确:被常春藤的这种精神深深触动,带着无比敬畏之心才决定释放“绿”的。在“放绿”部分,点明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背景。在这种战乱的年代,作者赋予了常青藤“不屈服于黑暗,顽强与黑暗抗争,以及对光明自由向往”的精神。 (二)写法探究

作者表面在写常春藤,却赋予其特殊的含义,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阐述。

明确:借物抒情。作者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语言探究

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生动、含蓄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1.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明确: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明确:恰当的比喻,强调了绿色与“我”的生命不可分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明确:整饬的句式,表述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4.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明确: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那青藤不绝的情思,又表达了对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的情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 四、板书设计 向往光 明和自 由,忠 于祖国我珍 重常 春

藤追求光 明,坚 贞不屈

五、课外拓展

本文巧妙的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请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物”,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一段抒情的文段,300字左右。

示例:冬天,小草历经风霜,无奈地枯荣了。虽然小草没有青松、红梅那样的傲霜斗雪的气

6

魄,但是小草是顽强的坚韧的,将生机暂存起来,积存能量,等待时机重生。小草伟大的性格不由地让人想起了无数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联想到为国家安宁、人民安居,头顶烈日,正在戍边的战士;回想起当年“泥巴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的抗洪抢险救灾的威武之师。他们不正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小草吗?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围绕着“海棠花”叙事的思路。(重点) 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难点) 3.欣赏本文朴素情真的语言。

4.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花厅,去嗅一嗅海棠花的芳香,听一听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情讲述。 二、自主预习 1.理解词义。

鸿雁:课文中指的是书信。

在所不惜: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惜。

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浮想联翩:形容众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 2.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概括本文叙写的几件事。

明确: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2)作者用什么把叙写的这几件事贯穿起来的? 明确: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依据“自主预习”的提示,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二)情感探究

1.“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中一个“又”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个“又”字饱含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回忆。

2.文章第2段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这样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人称的变换,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感人,直抒胸臆,获得其他人称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3.文章直接抒发作者思念之情的语段是第几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明确:第5段,作者情不自禁的问道:“你到哪里去了啊?”切切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思念和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三)抒情方式探究 1.融情于事。

在叙事过程中,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的感情。请找出本文中融情于事的段落。

明确:第4段,日内瓦寄花思人,两人的挚爱深情,浸透在字里行间;第7段鸿雁传书,字字句句流露出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精神。

小结:在叙事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焕发着感情的色彩,使得所叙之事、所写之人变得有血有肉。 2.直接抒情。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明确:两人相识觉悟社,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可谓志同道合;他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他们相爱最可靠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忠贞不渝地成为彼此的终身伴侣。作者把这句话放在最后,再一次直抒胸臆,感情抒发达到了极点。

小结:往事如昨,萦绕心间,挥之不去,作者说到动情之处,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思念和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不断奔涌而出。 (四)语言探究

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大的波澜,然而读来却情真意切。请阅读下面语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1.“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明确: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

2.“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漂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怎样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情? 明确:这句话抒情性极强,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载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饱含着对“看花主人”的思念。 四、板书设计 赏花思人

寄花传情“我”海棠花爱、思念“你”相识觉悟社 传书明志 结婚广州 五、课外拓展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称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草木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假如让你从上面的几种花推荐一种作为我国的国花,你会选择哪种?写出推荐的理由。

示例: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怒放,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兰花:幽雅空灵、清婉素淡,象征了中华民族志高存远、洁身自好的品质;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留香,象征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竹:虚心有节、超群脱俗,象征了中华民族谦逊、坚强不屈的气节。

4.草莓

8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中描写景物的思路。(重点) 2.了解本文“由草莓引发联想”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自主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会写括号中的汉字。 枝柯(kē)酣(hān)然韶(sháo)华 荒诞(dàn)zhuì zhuì(惴惴)不安 生意àng(盎)然qìn(沁)人心脾 2.理解词义。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 惴惴不安:因担心害怕而心中不安。

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快的感觉。 生意盎然:富有生命力,洋溢的样子。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1-3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九月的农村景物。

(2)1、3段虽都是写了同一时节的景物,但所体现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1段借助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浓”;3段更多强调了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湛蓝也将成为灰色。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叙写草莓的是第几段?“草莓”在本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2段,草莓的出现,引发作者对六月的回忆,引发对当前已是九月的正视,引发对生命的联想,所以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 2.4-6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二)美点探究

1.探究运用联想的构思美。

(1)4、5段内容与前面有着明显的关联,说说是怎样关联的。 明确:第4、5段分别与1、3段相对应。 (2)请找出相对应段落的对应语句。

明确:第1段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与第4段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相照应。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与第5段的“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彼此照应。 (3)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时光一去不复返。 2.感悟意义深远的思想美。

9

(1)本文的主旨仅仅是叹息时光的飞逝吗?

明确:不是。作者不是在一味的感叹青春的飞逝,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明确:“每日朝霞变换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3.品味意味丰厚的语言美。

文中的许多语句富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品味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 (1)“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体味这句话的抒情作用。

明确: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品析“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万物众生都在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迷人的美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九月

六月(1段)夏意正浓 (联想4段)青春期

(3段)秋的气息

(联想5段)成年期流年不再积极进取珍惜年华 五、课外拓展

伊瓦什凯维奇在本课中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向我们奏响了“珍爱生命,把握青春”的旋律,为进一步巩固这一学习成果,班级要创办一期以“生命青春”为主题的板报,请你作为主编为你的板报设计三个栏目,并写出栏目的名称。 明确:1.珍爱生命2.名人故事3.青春无悔 口语交际

——青春畅谈【活动目标】

1.围绕“青春”说真话,表真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重点)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青春”,畅谈青春。(难点)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优美的音乐带和朗诵带,以活跃畅谈的气氛。

2.组织学生把教室的桌椅布置成圆形或其他形式,以方便学生相互交流。 3.把与活动相关的资料准备齐全,为畅谈作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生命赋予我们一种巨大与高贵的品质。她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求知与斗争的志向,也不乏烦恼、痛苦和迷茫,今天,就让我们畅所欲言,交流对青春的看法,抒发内心的感受。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p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