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地名故事(纪录片文稿)

更新时间:2023-11-10 23: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乌海故事》之“地名那些事儿”

(场景:演播室 主持人出口播)

口播:心中有个地方,不论漂泊何方,人们也不会将它忘记,那就是故乡。故乡的名字,即使时隔很久后不禁提起,人们也会感到倍加亲切。乌海,黄河岸畔这个面积仅有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的热土,养育了回、蒙、满等二十六个民族,五十多万人。从塞外煤城到葡萄之乡,从书法之城到赏石之城,乌海城市名片的不断变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然而,是谁以乌金之海的名义命名了乌海,公乌素、老石旦、五虎山,这些看似再熟悉不过的地名,有什么含义?今天的《乌海故事》,就将带您一起去了解关于乌海地名的那些事儿。

(场景:街道 车流 记者来到乌海市档案史志馆,寻找一份特别的资料)

主持人:我手上拿的是一份1975年国务院下达的红头文件,和乌海市档案馆内现存的其他资料相比,它的价值极其宝贵。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文件,乌海才第一次以官方名字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那我们这座城市为何起名乌海呢,这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场景:北京中南海西花厅)

解说:1975年8月的一天,国务院收到一份报告,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的盟管辖下的两个矿区城市,海勃湾市与乌达市,准备合并新建海乌市,特请国务院审批。病中的周总理看到了报告,得知海勃湾市与乌达市都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矿城市,便提议新建城市应改为乌海市,取乌金之海的意思。

1

(场景:档案馆中 主持人手拿文件)

主持人: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的批复》的文件,一座新城就此产生,乌海这个从诞生就和世纪伟人相关的地名故事,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与乌海这个地名相比,乌海境内那些千奇百怪的地名,更像是一个谜,令人捉摸不透。

(场景:海日布敖包上的祭祀仪式 蒙语祈福同期声15秒) 解说: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千百年来,蒙古族一直延续着聚在敖包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的古老习俗。这种就地取材,用石块、砖砌、水泥垒建形成的敖包,最初仅被用作路标,逐步转化成为了草原人祈求美梦成真的精神寄托。

主持人现场:在蒙古族人民看来,敖包和蒙古包一样,都是广阔的草原上的特征。然而星罗棋布的敖包,形状大同小异,名字却各有不同,每一个敖包后面都与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位于我身边的这个海勃湾敖包,在蒙古语,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海日布敖包。人们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让祭祀一位叫做海日布的蒙古族英雄,人们相信他会给祈福者带来好运。

解说:海日布,通常也称海若布,词为藏语,意思是雄狮。最早乌海的狮城一说,即出自这里。鲜为人知的是,海勃湾这个地名更是直接来源于海若布。据《乌海市地名志》记载,海勃湾原名海若布刀亥,刀亥为蒙古语,是湾的意思,所以海勃湾其实就是雄狮之湾。那海若布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和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片土地又有着怎么的

2

关系呢?

(场景画面:南宋时期主要势力范围分布图)

解说:相传海若布生活在南宋、西夏和金三国鼎立时期,海若布的父亲约勒道日玛是一个著名铁匠,喜欢打造铁器,在桌子山下,平日里他以山中的铁矿石为料,锻造出不少宝刀利刃,精湛的技术令他远近闻名。年轻的海若布,生的犹如雄狮般英武、彪悍,他对打铁显然没有一丝兴趣,唯独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武艺高超、力大无穷,方圆百里竟无人能及。

同期 历史学家:现在大家称呼桌子山是因其主峰形似方桌,故而得名,但最初桌子山还有种说法是叫乌仁都喜乌拉,这是蒙古语,是牧民起的,乌仁,意为巧,都喜,意为打铁的砧子,乌拉即山的意思,是因为此山中有丰富的铁矿石,所以桌子山也叫巧铁匠的砧子山,在牧民心中它是一座神山,每年都会有牧民在山上祭祀。

解说:南宋时,海勃湾地区为西夏灵州之地,乌达地区为西夏贺兰山防区,两者历来属于边远之地,多是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后来,海若布父子之所以能成为海勃湾地名由来的依据,便要提到另一位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了。

(场景:蒙古族家具博物馆 成吉思汗挂毯前)

主持人现场: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首先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成吉思汗第一个攻打的目标。然而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先后进攻了五次,也没有消灭西夏王国。直到1226年,已经六十五岁的成吉思汗,又发动了第六次

3

灭夏战争。这一次不仅把西夏灭亡了,更是把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留在了我们生活的土地上。

解说:成吉思汗第六次亲自统领东路军,由漠北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南下,度过阴山后,一路向南,在途径桌子山下的山湾时,看到湾后有雄伟的高山,湾前黄河奔腾,赞叹不已,于是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点将布兵。

(画面转场切入 金沙湾旅游区 导游带队在成吉思汗雕像前解说)

同期 导游: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雕像,是成吉思汗指挥打仗的造型。他手举苏勒德纵身马背上,十分威风。可以看出蒙古族尚武,喜欢冷兵器。成吉思汗在整顿队伍期间,偶然听说当地有一名约勒道日玛铁匠,技艺十分高超,就派人将他请来,为军队锻造兵器和马具。这位巧铁匠听从命令,终日以山为砧,以黄河水淬火,锻造出一件件锋利的兵器。成吉思汗非常喜爱,就下旨把桌子山下的广阔土地封赏给铁匠父子,并以海若布的名字命名,叫海若布刀亥。

解说:时间一晃近800年,海若布刀亥,这个诗意般的名字,现在已被称作海勃湾,桌子山下这片人烟稀少的游牧之地,也已经树木丛生,高楼林立,更多民族同胞在此安居乐业,繁华盛景,俨然成为了黄河岸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场景:老石旦街景)

主持人现场:从海勃湾出发向南行车30公里,就来到了老石旦矿区。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矿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开采,资源

4

面临着枯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棚户区进行改造,居民们整体搬迁到了市区的楼房中。现在这里留给人们的是些无法抹去的记忆,和那一份关于老石旦的身份之谜。

(乌海地形图 用特技指出老石旦位置)

解说:老石旦位于甘德尔山南面,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东侧为老石旦山,与黄河仅一山之隔。曾经有一万五千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在此生活工作,如今随着人群远去,热闹的景象消失了,老石旦这个地名的确切来由,更成了一些居民心中的疑问。

同期 老石旦居民:老石旦一名的由来缘于那里有老石旦煤矿;也有人说,老石旦顾名思义就是有石头的意思,后被人以土话方言代指,约定俗成有了此名。

解说:煤炭和石灰石是老石旦主要的矿产资源,以煤或石起名,居民的这种说法似乎有根有据,但人们可能不会相信,老石旦的内在含义是“一个水草丰茂,鲜花盛开的地方”,虽然现在这里有的只是煤,以及和煤有关的一切事物。

主持人现场:放眼如今的老石旦,很难与秀丽风光联想到一块,老石旦,这个蕴含美丽意义的地名,它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谁是第一个为这块土地起名的人?一切的一切,留在今天,都留给了传说,留给了那位即将离开桌子山继续前行的人。

解说:在桌子山下短暂休息后,成吉思汗率军继续南下。为了攻其不备,成吉思汗决定从现在渡口村的位置渡过黄河,攻打西夏国都中兴府。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