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划、城市体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06:28:2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区划、城市体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对全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且在经验估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市的城市体系情况。然后结合上述各种分析的结果,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总体是合理的。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思路的,因此本文也提出了一些促进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区划;城市体系;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4-05

一、引言:对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回顾

关于重庆市内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重庆直辖以后开始的。初期的研究大多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对重庆全市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设想,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志亮(2001)提出的“X二”模式[1]等。

而后,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重庆市十五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三大经济区规划》)

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这是按照板块来对重庆全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一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尹虹潘(2003)较早提出了重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他认为未来“在重庆市内,有西部的‘大都市经济圈'、东北部的‘渝东北经济区'和东南部的‘渝东南经济区'新的三大经济区,一大两小,相互协调”,其中“大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为《三大经济区规划》中“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渝西经济走廊”12区县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涪陵和长寿两区,共计23区县市[2];尹虹潘(2004a)[3]重申了尹虹潘(2003)的观点;尹虹潘(2004b)也指出重庆市以渝中区为中心存在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区域,“半小时圈”、“一小时圈”和“八小时区”,其中“一小时圈”的东部边界就在万盛区-南川市-涪陵区-长寿区一线[4]。

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4)提出了重庆市域内“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其中虽然侧重于对要素流向及通道的关注,但也明确提出了“‘主城一点'、‘环城一圈',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圈'”的思路[5];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5)又进行了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研究,提出“重庆大都市区”的概念,其范围也是包括长寿和涪陵以西的23个区县市[6]。

廖元和(2006)也做了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研究,但他所指的“大都市圈”是指的重庆主城9区的范围[7]。 《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争取用10-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而后,在2006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全市整体为“一圈两翼”的格局。

那么重庆市“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简单聚类分析

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我们将每个区县(自治县)作为一个基本单元,选取40个基本单元200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现价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进行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化采用了标准差标准化法,即

本文使用了SPSS11.0软件来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对多种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我们最终采

用了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最远距离聚类法(Furthest Neighbor),相似性测度则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和重庆市内各区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倾向于把40个区县分成5个类别(其中第5类又可以分为Ⅰ和Ⅱ两个子类)。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以及重庆全市40个区县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应该说,这个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内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类别区县样本数1渝中区12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53大渡口区、双桥区、黔江区34北碚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万州区、涪陵区、万寿区95Ⅰ万盛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9Ⅱ城口县、右都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322

图1:重庆市40个区县的聚类分析结果(2004年) 类别1~4以及类别5的子类Ⅰ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部地区;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

三、对重庆市内城市体系的分析

分析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县级以上的各城市的规模。本文采用城市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规模,这里所说的城市人口不是辖区意义上或户籍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县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指县或者县级市城关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这样的口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现状;但是按照这样的口径,是没有现成统计数据可用的,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重庆市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估算。

首先,用各区县的辖区常住人口数乘以辖区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可以从《重庆统计年鉴-2005》获得[8]),得到40个区县的辖区城镇人口数。

然后,综合考虑上文聚类分析中对各区县的类别划分以及各区县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估算40个区县的城市人口:

方法一:在重庆直辖前作为地级市以上城市(不包括未设为地级市的“地区”)的城区而存在的区(建成区内的区,郊区不在此列),按以下公式估算

式中,U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仅为城区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u表示辖区总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区和

[3]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14.

[4]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2):47-49.

[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重庆市域“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J].重庆经济,2004,(4):11-13, 15

[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研究[J].重庆经济,2005(11):20-24. [7]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2):1-3, 103.

[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New York: Addisionweley Press,1949.

[10]Kain, J F.Housing Segregation, Negro 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175-197. 责任编辑:王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8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