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11-17 00: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起点、沿线、终点三个角度,结合社会、环境、经济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

(3) 资源跨区域调配引发的问题

(4)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

(5) 产业转移的原因

(6)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方向

(7)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8) 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

(9) 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

第一次蒸汽机

第二次电气化

第三次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规范与模板

典例剖析 [样卷展示] (2014·阜宁模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样卷剖析] 材料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第(1)题第2问是对工程的有利影响。而答案中出现“工程建设难度较大”。第(2)题中设问为工程对甲省产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2)读图不认真。图中高程在200 m以下,地形应为平原。 (3)要点不全,第(2)题要点不全导致失去要点分。 材料2:中线工程纵断示意图。 [标准答案] (1)特征: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影响: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以自流引水。 (2)有利: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巨大的投资, 促进相关产业大发展,促进(1)根据材料,简述中线工程沿线地形特劳动力就业。不利:加剧沿征及对该工程的有利影响。(4分) 线地区的次生盐碱化;占用(2)分析该工程可能对甲省产生的影响。耕地;搬迁移民等。 (6分) [答题模板]

能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答题思路模板

1.对调入区的影响

答题角常用答题用语 度 能源结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构 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了经经济 济发展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境 2.对调出区的影响

答题角常用答题用语 度 能源 促进能源开发 将能源优势变为经济经济 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社会 的完善 生态环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B.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黄淮平原和江汉平原 C.图中区域长江河段落差大、通航能力差

D.该地区有电力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图中甲、乙、丙城市中以电力工业为主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以上皆是

读“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 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 C.缺少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 D.纺织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

4.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下图,回答5~7题。

5.该图最有可能是(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6.图中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A.针叶林 B.人工经济林 C.春小麦 D.大豆

7.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解析:第5题,从图例可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而且Ⅰ、Ⅱ具有南北方向的过渡性,因此可确定为林地分布图。第6题,图例Ⅲ分布于东北平原,且为林地资源,该区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林已不存在,所以主要为人工经济林。第7题,该区发展商品粮、林业的区域优势显著。其发展方向是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答案:5.D 6.B 7.D

读湘江流域图,回答8~9题。

8.湘江流域( )

A.为热带季风气候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水能、矿产丰富 D.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9.湘江流域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有( ) ①酸雨 ②草地退化 ③土地沙漠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8题,湘江流域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上游地区的地形为山地、丘陵,下游地区主要为平原;通过图例可以判断出,

该流域的水能与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湘江流域内人口稠密,但科技水平并不高。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可能会导致酸雨的产生;流域内多山地、丘陵且降水丰富,不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易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8.C 9.B

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的是( )

A.劳动力素质高 B.地价低廉

C.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11.近年来,造成珠三角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

B.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C.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 D.扩大市场范围

解析:第10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第11题,长三角地区原料、能源和珠三角地区一样都缺乏。

答案:10.A 11.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4分)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发“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材料2:在吉林省延边,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

(1)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8分)

(2)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8分)

(3)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8分)

解析:(1)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就是分析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及气象灾害等方面。(2)结合材料2总结,分析即可。(3)运用城郊农业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松江: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

(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

13.(32分)(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和手机等)。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100万人。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富士康科技2013年元月10日在上海浦东举行中国大陆总部动土仪式,届时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材料2:富士康的国内分布图。

(1)具体说明哪些因素的变化使得深圳从产业的迁入区变为迁出区。(8分)

(2)分析富士康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深圳、郑州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

(3)说明富士康科技在上海浦东设立总部而不选择深圳的理由。(8分)

(4)简述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富士康企业和职工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题,由迁入地变成迁出地,说明其原来的优势条件减弱了,故在分析深圳从产业的迁入区变为迁出区的因素时,要从深圳吸引产业迁入的优势条件入手分析,如地价、劳动力、政策优惠等。第(2)题,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要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分析,其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故选择上海建总部,可以获取这些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尽快地掌握信息。第(4)题,“机器人代工”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从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等方面来分析;“机器人代工”将使部分职工面临失业,同时对职工的素质要求提高了。

答案:(1)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政策优势不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对深圳市: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郑州市: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

(4)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转型步伐,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职工: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或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f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