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2)

更新时间:2024-03-13 0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2) 一、 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分析化学专业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 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政治合格,能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

2.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并能胜任高等学校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的阅读英语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3. 身心健康。

二、 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A. 电分析化学 B. 分子光谱 C. 分离富集技术 D.生物传感器

三、 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大约用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必须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大约用一年半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完,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提前通过论文答辩,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一段学习时间,但最多不超过一年。

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公修课和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笔试。选修课可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成绩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级。由主讲教师出试卷并批改给出

成绩,考后及时把成绩上报研究生处,登记在《研究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并由主讲教师签名。

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及研究提纲。由研究生本人在第三学期以书面形式写出开题报告,在教研室进行交流和修改。研究题目应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整个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期间,导师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定期向教研室报告。第四学期教研室要组织一次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汇报会。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应在5月份前完成论文的撰写、修改、印刷等工作)向教研室提出进行论文答辩的申请,经批准后由教研室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答辩时间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和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既要发挥导师作用,又要善于利用教研室集体培养的优势。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应严格要求,根据他们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措施,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院里和教研室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等有关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院里和教研室要为研究生定期安排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报告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助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教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20个教日(每教日以8小时计),可按周次分散使用,也可相对集中。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教学实践。具有两年以上高校教龄者方可申请免修免修须经院主管领导批准。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000002 公 000003 共 课 000004 学 科 基 础 课 专 业 主 干 课 030005 030405 030006 030205 030201 030206 030207 030208 030209 030210 030211 030308 030212 选 修 课 030007 英语 课程名称 总学时 18 216 36 54 54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54 36 9 36 36 45 学分 1 5 2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1 至 少 选 修 12 学 分 至少修6学分 至少修6学分 6 6 2 3 3 2 2 2 2 2 2 2 3 2 2 2 2 2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模拟化学方法 分子光谱 高等电分析化学 分离分析化学 新型检测试剂应用及进展 生物分析传感技术 色谱分析 免疫分析 药物质量控制中现代分析方法 生物化学 现代分析仪器 必修课(学位课程) 030108 教学 实践 030303 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030001 量子化学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无机超分子化学 030008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 0.5 0.5 2 2 2.5 2 2 2 030315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2.5 * 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30206 课程名称:《分离技术概论》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 Ⅰ

教学要求:分离技术是研究物质相互分离的一门学科,也是分析化学各研究方

向的重要的基础课或方向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分离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掌握一些基本的分离方法及原理,为进行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教学内容:(一)绪论:介绍分离技术历史沿革及新进展;(二)有机试剂:掌

握分离中常用的有机试剂类型、结构、性能;(三)沉淀分离:沉淀分离原理及应用;(四)萃取分离:萃取分离原理、萃取体系分类及应用;(五)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及应用;(六)离子交换分离原理及应用;(七)萃取色谱、离子色谱、吸附色谱、键合相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分离原理、条件及应用;(八)蒸馏、挥发、浮选、电泳分离原理及应用;(九)其它新技术;膜分离、固相萃取、微萃取、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C.F. 辛普森主编,徐征帆译:实用高效液相色谱 2、高潮,陈新民,高江译:现代液相色谱法导论 3、罗焕光编著:现代分离技术导论

4、秦启宗,毛家骏等编著:化学分离法 5、李全民,成庆堂等编著:分离技术概论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有机试剂概论>>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1、掌握有机试剂的分类,各类试剂的性质、组成、通用结构; 2、掌握有机试剂的分析特性及应用; 3、选择性合成功能有机试剂的基本原理; 4、新型有机试剂的概况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教学内容:(一)绪论:有机试剂的发展、命名、分类。(二)有机试剂基础知

识:结构与选择性,与颜色及荧光的关系,有机试剂的动力学反应及对氧化还原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三)偶氮类试剂:分类、结构、性质及分析应用,新试剂的合成。(四)三苯甲烷类和醌亚胺类试剂:分类、结构、分析性能、应用。(五)其它N,N和O,N螯合剂:邻菲洛啉类、8-羟基喹啉类、亚甲胺类等五种重要类型的结构、性能及分析应用。(六)其他O,O螯合剂:β-二酮类、羟基蒽醌类、羟基黄酮类等五类O,O螯合剂的结构、性能及分析应用。(七)含硫功能团试剂:硫脲类、氨荒酸类、双硫腙类等含硫有机试剂的分析性能及应

(八)其他非螯合试剂:安替吡啉类、氧化还原类、有机磷和胺类萃取剂等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九)大环试剂:大环多元醚和卟啉类试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十)表面活性剂:分类、分析特性及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有机试剂概论>>,石影主编,2000年,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参考书:<<新分析增效试剂>>、<<冠醚化学>>、 <<表面活性剂与分析化学>>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理统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课时:36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数理统计是研究怎样以有效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带随机性的数

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统计性的推断,直至对可能做出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门数学学科。本课程以误差为主线,结合众多的分析化学具体例子,以便使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获取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使之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论文设计实验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内容:一、误差及其表示方法:各类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表示和计算方

法。二、测量值和随机误差分布:简单的概率知识,测量值和误差的分布规律,积分概率等。三、参数估计:总体的参数估计、区间估计。四、误差传递: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传递,极值误差和误差分配。五: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和重要性,数据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六、统计检验:小概率事件原则,离群值检验,方差比较,平均值检测。七、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八、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九、实验设计:正交实验设计,单纯形心法实验设计,单因素分析中的优选法,十、质量控制: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的建立和应用。十一、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空白实验、对照实验、仪器校正、比例误差和恒差、合适的实验次数等。

教学参考书:1. 《分析化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郑用熙 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李俊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电分析化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1

教学要求:电分析化学是利用物质的电学和电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和测量的科学,是电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电分析化学不仅可进行组成和形态分析,而且对电极过程理论、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实验方法;了解电分析方法中的种种数学方程的推导,公式中各项物理意义、单位及其应用。2.学习和了解现代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3.了解当前电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前沿。

教学内容:1、绪论:电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2、经典极谱学部分:可逆和不可逆极谱方程式的推导、双电层结构理论、络合物极谱波;3、动力波、催化波和络合吸附波:前行动力波和随后动力波,平行催化波,络合物吸附波及其研究方法;4、近代极谱法和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脉冲伏安法、计时分析法、溶出伏安法、吸附伏安法;5、电分析化学的新近展: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多阶半微分伏安法、生物电分析化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电分析化学》、《电化学原理和方法》张祖顺、汪尔康著、科学出版社;《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查全性著; 《Fundamentals of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Galus著; 《Electrochemical methods》A.J.Bard,Larry R.Faulkner著 预修课程:物理化学、理论电化学、理论有机化学等。

课程编号:030209 课程名称:《色谱分析》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2

教学要求: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高效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和色谱分离

条件的优化方法及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一般步骤,系统理解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中常用的液固色谱、液液色谱、键合相色谱、亲和色谱与体积排阻色谱方法,并掌握流动相在改善色谱分离选择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重点对液固色谱、液液色谱、键合相色谱法、体积排阻色谱、微柱

液相色谱法、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色谱分离条件、分析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其中有关梯度洗脱、分离条件的优化、试验技术等很多是国内外专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结合化学学院的waters1525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阐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流程以及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故障诊断及解决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2、 3、 4、 5、

于世林.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吴方迪. 色谱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刘国诠,余兆楼. 色谱柱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立,汪正范,牟世芬. 色谱分析样品处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汪正范,杨树民,吴侔天,岳卫华. 色谱联用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预修课程:

1. 曾泳淮,林树昌.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明华. 仪器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李克安. 分析化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分析传感技术》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2

教学要求: 本课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交叉学科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功能材料、纳米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它对促进新科技领域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本专业涉及领域发展的作用,初步掌握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分析特别是电、光、磁功能材料的纳米制备和分析,为学习与研究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了解当前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尤其在生物传感技术方面;进一步了解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器技术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该方向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在交叉学科和创新能力等 方面的综合发展。

主要参考课程教材:

1.《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第一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刘吉平等,《纳米科学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3. 张志琨等,《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 《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bert W. Kelsall,John Wiley & Sons Ltd, 2005年。

5.董绍俊等著,《化学修饰电极》,科学出版社,1997

6.鞠晃先,《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科学出版社, 2006 预修课程:

1. 曾泳淮,林树昌.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明华. 仪器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李克安. 分析化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药物质量控制中现代分析方法》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2

教学要求:1. 掌握国内外药典的基本内容。 2. 熟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3. 熟悉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及其应用;

4. 熟悉手性分离色谱、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

5. 了解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光谱定量分析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 6. 了解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1. 国内外药典的基本内容。 2.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3. 药物现代色谱法及其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手性药物的液相分析色谱、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4. 药物现代光谱法及其应用:近红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5. 药物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联用技术。

主要参考课程教材

1.王立,汪正范,牟世芬. 色谱分析样品处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汪正范,杨树民,吴侔天,岳卫华. 色谱联用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免疫分析》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2

教学要求:免疫分析作为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谱、色谱、质谱、电分析化学、电泳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构成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对生命体系自身的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分析测试和表征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生物分子的基本概念,生物分子结构与分析方法;2.学习和了解液相柱色谱技术、电泳技术、生物质谱分析法、微流控分析、蛋白质分析、酶法分析、免疫分析与印迹技术、生物传感与DNA阵列、核酸扩增和序列分析、蛋白质、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学、细胞分析化学及生物样品的制备;3.全面、系统了解生物分析化学新技术。

教学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分析;2.生物分子的分析化学;3.生物分子分析技术;4.蛋白质分析;5.生物传感与DNA阵列;6.酸扩增和序列分析;7.生物信息学;8.细胞分析化学;9.生物样品的制备。 主要参考课程教材

1.《生化分析》 2.《生物分析化学》鞠熀先,邱宗荫, 丁世家 等 著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仪器

总 课 时: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2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分析仪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类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特别是应用现代分析仪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习与研究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了解当前应用广泛的各类分析仪器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

分析仪器操作技术及应用现代分析仪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原子吸收光谱仪 第二章:ICP光谱分析应用技术 第三章 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技术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液-质联用技术 第五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第六章 荧光分析仪器 第七章 其它现代分析仪器简介 第八章 文献资料查阅 主要参考课程教材:

1.《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邓勃主编,2003年 2.《ICP光谱分析应用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3. 《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刘虎威编著,2000年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抗生素质控分析中的应用》,胡昌勤编著,2001年。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K.E.贾维斯等著, 1997年。 6.《荧光分析法》, 科学出版社,1990年 7. 《现代分析技术》,陆家和, 1995年 8. 《现代仪器分析》,刘约权主编,2006年 9. 《现代仪器分析》,司文会主编, 2005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原子光谱》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 1 教学要求:原子光谱是现代仪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仪器分析课程后的重要提高课之一,是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其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原子光谱分析方法也是其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分析测试手段,它的理论和方法对解决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每位化学、化工及环保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备分析测试手段。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进一步掌握原子光谱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并用以解决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2.学习、掌握现代原子光谱分析的新方法、 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3.学习、了解现代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扩大视野,为进一步深造和进入实际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1﹒原子光谱分析的历史概况、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2.原子发射光分析和ICP光源;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和电热原子化技术;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的背景吸收及其校正。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原子发射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电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的背景吸收及其校正》;《ICP光谱分析应用技术》。 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l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