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26 15: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

前 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正处在一个由规模到质量提高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面临规模扩张后带来的保证质量的巨大压力。为了优化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我校于2007年开始启动了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工作,并从2008级开始执行新的培养方案。

本次修订(制定)以增强硕士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以拓宽培养口径,扩大自主选择,加强实践教育,突出研究训练为主要策略,以加强硕士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新方案要求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制定科学、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求对各专业的人才培育类型(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和适用部门作基本的说明;强调一方面要处理好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实践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实践教育齐头并进,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体现“尊重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将课程学习与研究训练、实践教育有机整合,提高课程学习环节的效益;引导教师改变对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取向,要求重点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让研究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

本次硕士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工作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硕士生培养方案是我校硕士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开展硕士生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培养方案。与此同时,硕士生培养方案有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际的操作检验不断地予以完善。因此,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我校的硕士生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9年1月15日

1

东北师范大学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对我校硕士生(不含专业学位研究生,下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做好此项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次修订硕士生培养方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彻学校“尊重的教育”理念和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的发展思路,以增强硕士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拓宽培养口径,扩大自主选择,加强实践教育,突出研究训练,进一步加强硕士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原则

1.既要把握学科专业内涵,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2.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我校各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既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贯彻宽口径培养的思想。

4.既要有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又要为硕士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 5.既要认真总结本单位的培养经验,又要吸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广泛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培养经验。

三、培养方案的编制要求

培养方案一般按二级学科编制,并在一级学科内统筹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学科可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

(一)关于培养目标

各学科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体现培养质量的整体要求,从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做出规定。在思想道德方面应突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突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2.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制定科学、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应对人才培养类型(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和适用部门作基本的说明。若同一专业内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应分类写明各自的培养目标。

3.要处理好硕士生与本科生和博士生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二)关于研究方向

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应根据国家需要、学科特点以及培养单位的基础和优势,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要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每个二级学科所设研究方向最多不超过6个。

(三)关于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或3年(非全日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则可按类型确定不同的基本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的,允许学生提前毕业(非全日制硕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5年),提前毕业的要求由所在培养单位规定。

(四)关于培养方式

1.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规定出各专业硕士生必读的经典文献,并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拟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2)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4)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3

(5)实践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应进一步丰富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2.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的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提倡和鼓励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创新培养方式。

(五)关于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7学分,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个类别设置课程。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是否补修本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提出相应的课程学习要求或建议。

各培养单位应合理安排每学期的开课门数,避免开课过于集中。 (1)公共基础课(7学分)

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置,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文、理科统一授课,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于春季学期开设。 ? 外国语课(4学分)

重点培养硕士生的外语口语交流和写作能力。于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重复开设,课程设置不少于4门,硕士生从中至少选择2门课程(4学分),同时可根据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选择修课学期。硕士生可以申请免修。

(2)学科基础课(6学分)

学科基础课是硕士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每个学科应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开设4-5门学科基础课,建议包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硕士生从中至少选修3门课程(6学分)。

(3)专业主干课(6学分)

专业主干课是硕士生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领悟本专业精髓的核心课程。每个二级学科专业须开设3门专业主干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应发挥督促、检查、深化本专业经典文献阅读的作用。

(4)发展方向课(8学分)

发展方向课是硕士生为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选修的本专业或相关学科

4

专业的硕士课程,既可以是本专业的方向课,也可以是跨专业课程或全校公选课。

各学科专业在制定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在充分考虑硕士生的发展需要基础上开设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要“按需设课”,避免按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

研究生院将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分别开设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等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程。

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硕士生提出发展方向课的选修要求与建议。各学科专业可按照A类(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型硕士生)和B类(准备在硕士毕业直接就业的应用型硕士生)两种类型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或要求。对于B类硕士生,也要考虑准备担任中小学教师的硕士生和准备从事其他工作的硕士生的不同要求,给予相应的指导或建议。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但学科基础课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为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强化硕士生研究训练方面的作用,提倡以要求学生撰 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倡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应用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实证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5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学科专业,可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不同的要求。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七)关于实践活动

硕士生培养应重视实践教育。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育活动,力求实践教育贯通课内与课外各种教育活动。在注重课外实践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根据本指导意见修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自2008级硕士生起开始实施,其他年级可参照执行。

五、本指导意见的解释权归研究生院。

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8月27日

6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引导和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一、考核资格

凡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者,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参加课程考核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已完成网上选课。 2.缺课次数累计不超过3次。 二、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各培养单位可参照学校有关要求和本学科专业与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注重引导和促进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4.关于各种考核方式的具体要求如下:

(1)笔试/口试:笔试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笔试要有正规考试试卷,答题统一采用带有“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题头的答题纸。笔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口试的形式灵活多样,一般要有详细的考试文字记录。

(2)课程论文旨在培养、训练和考核研究生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并使研究生受到查阅、评述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及计算、论证、撰写论文等的科学研究训练。课程论文要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一般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内容。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内容要与本门课程相关。 (3)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一般应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和附件等部分。调查报告应具有写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

(4)文献阅读报告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

7

的综合和思考。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主要内容。文献阅读报告可以是经典文献的述评,也可以是文献综述报告。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

(5)实验报告就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一般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项内容。 (6)所有考试试卷均需使用A4纸(笔试可用8K纸),并附有试卷封面(见附件一、二、三、四、五),教师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三、成绩评定

1.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2.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考核组织与成绩管理

1.公共课的考核、试卷评阅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专业课的考核与试卷评阅由各培养单位组织;成绩由任课教师负责录入研究生管理系统。

2.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两周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录入工作。同时需将成绩单打印签字后送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3.公共课试卷存入研究生院试卷库,专业课试卷送交研究生秘书处保存。保存时间为研究生毕业后3年。

4.研究生毕业离校前,各培养单位需打印《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成绩单》一式2份,经各培养单位和研究生院审核盖章后,1份存入学校档案馆,1份装入研究生档案。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8年7月10日

8

附件一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

题 号 1 2 分 数 签 名 课程名称 3 姓 名 4 学 号 5 专 业 年 级 院 、 所 年 月 日 6 7 8 9 10 总 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9

附件二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院 、 所 年 月 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 标 选 题 评价内容 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 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评价等级(分值) A 20-16 B 15-11 C 10-6 D 5-0 得分 论 证 20-16 15-11 10-6 5-0 文 献 规 范 能 力 20-16 20-16 20-16 15-11 15-11 15-11 10-6 10-6 10-6 5-0 5-0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10

附件三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课程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院 、 所 年 月 日

研究生调查报告评价标准

指 标 评价内容 A 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调查材料是否真实;调查材料是否翔实。 调查目的是否明确;调查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调查方法是否得当。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结论是否明确;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 评价等级(分值) B 15-11 C 10-6 D 5-0 得分 选 题 20-16 材 料 20-16 15-11 10-6 5-0 设 计 20-16 15-11 10-6 5-0 规 范 20-16 15-11 10-6 5-0 结 论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11

附件四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文献阅读报告

报告题目 课程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院 、 所 年 月 日

研究生文献阅读报告评价标准

指 标 文 献 评价内容 是否是本专业的重要文献;阅读量是否丰富。 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论证是否充分。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是否体现了文献搜集与整理能力;是否体现了文献综述与分析能力。 年 月 日 评价等级(分值) A B C 10-6 10-6 10-6 10-6 10-6 D 5-0 5-0 5-0 5-0 5-0 得分 20-16 15-11 20-16 15-11 20-16 15-11 20-16 15-11 20-16 15-11 论 证 观 点 是否正确理解文献;是否有自己的观点。 规 范 能 力 评阅教师签名: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12

附件五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 课程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院 、 所 年 月 日

研究生实验报告评价标准

指 标 设 计 数 据 结 论 规 范 能 力 评价内容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实验方法是否得当。 数据记录是否真实准确,数据处理是否科学。 结论是否明确;结果与数据是否统一 。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是否体现了实验研究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 年 月 日 评价等级(分值) A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B 15-11 15-11 15-11 15-11 15-11 C 10-6 10-6 10-6 10-6 10-6 D 5-0 5-0 5-0 5-0 5-0 得分 评阅教师签名: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13

体育学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学习考核表

姓名 年级 教学实践课程 指导教师 专业 自我评语 指导教师评语 考评成绩 学院审核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制

14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领域从事中等教育以上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体育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的专门技术。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学院指定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 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实践活动。

3.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每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

4.研究生培养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三个月内制定完成研究生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经导师组批准后按该培养计划执行。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课

15

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 、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种类别。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总学分达到29学分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发展方向课10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体育课程与教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公共 基础课 课程 编码 100020001001 100020001002-x 101020102001 101020102002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教学论 学校体育研究热点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课程导论 运动心理学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开课学学学期 时 分 Ⅱ Ⅰ Ⅰ Ⅰ Ⅱ Ⅰ Ⅲ Ⅰ Ⅰ Ⅰ Ⅱ Ⅰ IV Ⅲ Ⅱ Ⅱ Ⅲ IV 60 8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20 3 4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1 1 1 备注 必修 必修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必修 必修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学科 基础课 101020102003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专业 主干课 126020103001 126020103005 126020103006 1260202040013 126020104007 发 展 方 向 课 专 业 方 向 课 126020204003 126020204004 1260202040017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9 1260202040010. 选择不少于8学分的课程 公共课、硕士研究生要从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跨专一门2学分的课程。 业课 2.教学方式

16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3.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4)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应重修。同一门课程及实践环节重修不得超过1次。 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基础课须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最低学分,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应注重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研究生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要求3-5千字。开题报告后经导师组同意认为选题合理、研究计划可行,才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通过当面和书面等形式至少每两个月向导师做一次论文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向学校正式提交申请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以保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经资格初审和专

17

家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硕士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其他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

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学院核查合格后记1学分。

2.教学及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1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其中包括助课、见习、模拟课、微型课等内容,每名研究生必须上一节完整的考核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附:经典文献目录

1.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黄甫全. 《现代教学论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教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 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文教出版社,2003年版 8.张楚延.《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启明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301)

一、培养目标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精深的人文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从事体育专业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专门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品行端正,积极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分析体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大胆创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

3.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查阅与处理外文文献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学 2.体育社会学 3.体育心理学 4.体育文史 5.体育法学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学院指定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系统理论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个人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研究生精读的人文社会学经典著作,提出阅读目录和考核要求,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培养方式,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严谨治学、创新务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每名研究生导师组有3—5人组成,导师组在学科负责人领导下集体把关、协同指导,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进展进行指导。

19

3.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每学年必须主持一次学术报告,并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有条件地结合社会调查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辅方式,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4.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扩大研究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研究生在选定导师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经导师组批准报学院备案。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等类别,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和发展方向课10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公共 基础课 课程 编码 100020001001 100020001002-x 126020202006 126020202007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思想史 体育教学论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体育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 体育心理学 学校体育研究热点 体育社会学前沿问题 体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体育文史发展研究 体育政策与法规研究 开课 学学学期 时 分 Ⅱ Ⅰ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Ⅲ Ⅱ Ⅱ Ⅱ Ⅲ IV Ⅲ IV Ⅲ 60 80 40 4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 4 2 2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备注 必修 学科 基础课 126020202003 126020202008 126020202009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126020203003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必修 必修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专业 主干课 126020203004 126020203005 发 专 展 业 1260202040013 1260202040014 1260202040015 选择不少8学分的课程 方 方 126020204008 向 向 1260202040016 20

课 课 1260202040017 126020204003 1260202040018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9 1260202040010.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程导论 比较体育学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Ⅱ IV IV Ⅱ Ⅲ IV 40 40 40 20 20 20 2 2 2 1 1 1 公共课、 跨专业课 硕士研究生从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2学分的课程。 2.教学方式

为研究生授课的各科教师一般应有高级职称,由教研室推荐,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同意后安排为研究生上课。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关于各种考核方式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注重实证研究与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工作包括: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计3学分。

1.研究计划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初步拟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导师组审议,审核合格后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提交撰写论文的工作计划,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跨学科的研究选题,开题时应聘请相关学科专家3-5人),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才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研究生开题前,应完成与题目有关的文献综述(3—5千字)。

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方案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

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适应补充研究经费;但应分清职责,明确区分研究生独立完成的范畴。论文中的资料要详实可靠,观点正确,思路清晰。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1

3.论文进展报告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每两个月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对论文中期检查,以及时改进提高论文质量。在向学校正式申请提交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以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提高论文质量。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并得到导师的认可。研究生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论文初审和质量初步评审,并得到专家评阅合格后参加答辩,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论文答辩间隔不得少于半年,论文答辩通过后,须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学位。

其他有关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答辩未尽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

要求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提交学术报告手册,导师签字,学院核查合格,记1学分。

2.教学及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1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其中包括助课、见习、模拟课、微型课等内容,每名研究生必须上一节完整的考核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3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体育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系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理论和体育学科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组织管理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一般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能够熟练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及其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能够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及一般训练理论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运动生物力学 2.运动解剖学 3.运动生理学

4.运动与健康理论与方法 5.运动医学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学院指定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实践活动。

3.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

23

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每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

4.研究生培养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三个月内制定完成研究生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经导师组批准后按该培养计划执行。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种类别。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总学分达到29学分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发展方向课10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型 课程 编码 100020001001 100020001002-x 126020202006 126020202007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思想史 体育教学论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践 人体科学科研案例分析与写作技巧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技术 运动损伤与功能恢复 运动营养与应用实践 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 细胞生物学 开课学期 Ⅱ Ⅰ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Ⅲ Ⅰ Ⅰ Ⅰ Ⅱ Ⅲ Ⅱ Ⅲ IV IV 学 学 时 分 60 3 80 4 40 2 备 注 必修 必修 必修 公共 基础课 40 2 选择不40 2 少于6课程 必修 必修 40 2 学分的40 2 20 1 20 1 学科 基础课 126020202003 126020202008 126020202009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126020303004 40 2 选择不40 2 少于6课程 选择不少于8学分的课程 40 2 学分的40 2 40 2 40 2 40 2 40 2 40 2 专业 主干课 发 展 方向 课

126020303005 126020303006 126020303007 专 业 方 向 课 1260203040015 1260203040016 1260203040017 1260203040018 1260203040011 24

1260203040019 1260203040020 1260203040021 1260203040022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9 1260202040010. 公共课,跨专业课

2.教学方式

电生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 运动康复医学 传统健身理论与方法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IV Ⅲ Ⅲ IV Ⅱ Ⅲ IV 40 2 40 2 40 2 40 2 20 1 20 1 20 1 硕士研究生从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2学分课题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提倡采用教师组授课方式,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3.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4)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应重修。同一门课程及实践环节重修不得超过1次。 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基础课须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

25

公开进行。研究生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要求3-5千字。开题报告后经导师组同意认为选题合理、研究计划可行,才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通过当面和书面等形式至少每两个月向导师做一次论文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向学校正式提交申请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以保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经资格初审和专家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硕士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其它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其内容与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

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言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须作公开学术报告至少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并由学院备案。学院核查合格后记1学分。

2.教学与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1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其中包括助课、见习、模拟课、微型课等内容,每名研究生必须上一节完整的考核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附:经典文献目录

1.弗拉基米尔.扎齐奥尔斯基主编, 陆爱云译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美].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2.金季春.主编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郑秀瑗等.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田野著.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乔德才等著.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杨锡让,傅浩坚.人体运动科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8.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9.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0.陈吉棣.运动营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26

11.王柳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程.中国中医药出版,2009. 12.吕姿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13.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14.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 15.戴红.康复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16.张瑞森.体育保健与康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沈志祥.运动与康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18.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7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体育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系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理论和体育学科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组织管理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一般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能够熟练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及其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能够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及一般训练理论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体育教育训练原理与方法

2. 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最佳化研究 3. 全民健身锻炼理论与方法 4. 体育教学训练组织与管理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学院指定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实践活动。

3.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养

28

成。每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

4.研究生培养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三个月内制定完成研究生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经导师组批准后按该培养计划执行。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种类别。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总学分达到29学分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发展方向课10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公共 基础课 课程 编码 100020001001 100020001002-x 126020202006 学 科 基 础 课 126020202009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专 业 主 干 课 发 展方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思想史 体育教学论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全民健身原理与方法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进展 运动训练研究前沿 运动生物力学 29

开课 学期 Ⅱ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Ⅰ Ⅲ IV Ⅱ Ⅰ Ⅰ Ⅲ IV IV 学时 60 80 40 4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学分 3 4 2 2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备注 必修 必修 必修 126020202007 126020202003 126020202008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必修 必修 126020403004 126020403002 126020403003 126020403005 126020404006 126020404007 1260204040011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专 业 方 选择不少于8学分的课程

向 课 向 课 126020404004 126020204003 1260203040021 126020404008 126020404009 1260204040010 运动心理学 体育课程导论 运动康复医学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IV IV Ⅲ Ⅱ Ⅲ IV 40 40 40 20 20 20 2 2 2 1 1 1 公共课、 硕士研究生从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一跨专业课

2.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提倡采用教师组授课方式,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3.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4)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应重修。同一门课程及实践环节重修不得超过1次。 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基础课须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门2学分的课程。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

30

公开进行。研究生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要求3-5千字。开题报告后经导师组同意认为选题合理、研究计划可行,才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通过当面和书面等形式至少每两个月向导师做一次论文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向学校正式提交申请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以保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经资格初审和专家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硕士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其它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其内容与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

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言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须作公开学术报告至少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并由学院备案。学院核查合格后记1学分。

2.教学与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1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其中包括助课、见习、模拟课、微型课等内容,每名研究生必须上一节完整的考核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附:经典文献目录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与方法》,文教出版社,2003年版

6.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9.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3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求研究生必须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武术运动技能、传统养生健身技能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练技能,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方面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语言交流能力。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 4.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在学院指定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 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实践活动。

3.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以及严谨求学、创新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每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配合导师,协同指导,集体把关,定期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

4.研究生培养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三个月内制定完成研究生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经导师组批准后按该培养计划执行。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6.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 、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四种类别。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总学分达到29学分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6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发展方向课10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 程 类 别 公共 基础课 课 程 编 码 100020001001 100020001002-x 126020202006 126020202007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思想史 体育教学论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武术理论基础 武术史学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太极拳理论 武术中医基础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 运动心理学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开课 学学学期 时 分 Ⅱ Ⅰ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Ⅲ Ⅰ Ⅰ Ⅱ Ⅲ Ⅰ Ⅱ IV IV Ⅱ IV Ⅱ Ⅲ IV 60 80 40 4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20 3 4 2 2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备注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必修 必修 选择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 学科 基础课 126020202003 126020202008 126020202009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126020503003 专业 主干课 126020503001 126020503002 126020503004 126020504005 126020504002 专 126020504003 126020504004 126020504006 126020404004 126020404008 126020404009 1260204040010 发 展 方 向 课 业 方 向 课 选择不少于8学分的课程 公共课、

硕士研究生要从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2学分的课程。 33

跨专业课 2.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3.考核方式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4)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应重修。同一门课程及实践环节重修不得超过1次。 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基础课须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最低学分,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应注重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研究生论文开题前,应完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文献综述,要求3-5千字。开题报告后经导师组同意认为选题合理、研究计划可行,才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34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通过当面和书面等形式至少每两个月向导师做一次论文进展报告,在第五学期前三周由导师组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向学校正式提交申请论文前一个月,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讨论论文初稿及预答辩。以保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正式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研究生向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正式申请学位,提交论文。经资格初审和专家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对不合要求者不予安排答辩。硕士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其它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

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5次,毕业前作公开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学院核查合格后记1学分。

2.教学及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1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其中包括助课、见习、模拟课、微型课等内容,每名研究生必须上一节完整的考核课。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为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记1学分。

除此外硕士研究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参加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备案。

附:经典文献目录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民族出版社,2005

6.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新功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9.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虞定海.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11.王刚.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2.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5

体 育 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100020002012 100020002013 101020102014 126020202006 学科基础课 126020202007 126020202003 126020202008 126020202009 1260202020010 1260202020011 126020103001 126020103005 126020103006 126020203003 126020203004 126020203005 126020303004 126020303005 专业主干课 126020303006 126020303007 126020203004 126020203002 126020203003 126020203005 126020403003 126020503001 126020503002 课程名称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思想史 体育教学论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专业外语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教学论 体育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 体育心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践 人体科学科研案例分析与 写作技巧 全民健身原理与方法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 武术理论基础 武术史学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 课时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开课学期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Ⅲ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Ⅱ IV Ⅱ Ⅰ Ⅰ Ⅰ Ⅰ Ⅱ 36

126020503004 1260202040013 126020203007 126020204003 126020204004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校体育研究热点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课程导论 运动心理学 40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20 20 Ⅲ Ⅲ Ⅰ V IV Ⅱ Ⅱ Ⅲ IV Ⅲ IV Ⅲ IV Ⅲ Ⅱ IV IV Ⅲ Ⅱ Ⅲ IV IV IV Ⅲ Ⅲ IV Ⅲ IV IV IV Ⅱ Ⅲ 1260202040017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9 1260202040010 1260202040013 1260202040014 1260202040015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16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专项运动技能(三) 学校体育研究热点 体育社会学前沿问题 体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体育文史发展研究 体育政策与法规研究 1260202040017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126020204003 专业方向课 1260202040018 1260203040015 1260203040016 1260203040017 1260203040018 1260203040011 1260203040019 1260203040020 1260203040021 1260203040022 126020204006 126020204007 1260202040011 126020204004 126020204008 126020204009

体育课程导论 比较体育学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技术 运动损伤与功能恢复 运动营养与应用实践 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 细胞生物学 电生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 运动康复医学 传统健身理论与方法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进展 运动训练研究前沿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心理学 专项运动技能(一) 专项运动技能(二) 37

1260202040010 126020204003 126020504005 126020504002 126020504003 126020504004 126020504006 126020404004

专项运动技能(三) 体育课程导论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太极拳理论 武术中医基础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 运动心理学 20 40 40 40 40 40 40 40 IV IV Ⅰ Ⅱ IV IV Ⅱ IV 38

体育学院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学科基础课

-------------------- 体育基本理论 --------------------

课程编号:12602020200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体育基本理论 英文译名: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inciple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Ⅰ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何劲鹏、柴娇 内容简介:

体育基本理论课程讲授力图以科学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入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课程以哲学、史学、逻辑学、社会学、教育学为基础,从启发学术思维、拓展学科视野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向研究生介绍不同学术观点,把体育的本质与人的幸福生活、有质量的生活联系起来,阐述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力求使体育中的各种关系和规律得到更加完整的揭示,增进研究生对体育本质及其价值的整体把握,探寻体育与竞技各自发展路径与模式。引导学生探讨体育实践中的内在矛盾和实质性问题,把握体育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指导体育实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文献):

1. 何劲鹏.《体育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文轩.《体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建.《体育原理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体育思想史 --------------------

课程编号:126020202007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体育思想史 英文译名:PE Ideology History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 开课形式:讲授、讨论 考核形式:开卷、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程论文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胡奇志、何劲鹏 内容简介:

《体育思想史》是以中外体育思想的产生、变革与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

39

关于体育思想产生、变革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课程。在时间的序列上,课程讲授以一定社会背景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以科学辨证的历史观、哲学观、教育观等为指导思想,对中外有史以来体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代表人物、理论主张、学派论争及历史启示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型、思辨性基础课程。 参考书目(文献):

1.王俊奇著.《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乔克勒,关文明著.《中国体育思想史》.合肥: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3.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谢亚龙主编.《奥林匹克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5.陆有铨主编.《20世纪教育回顾与前瞻丛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徐仲林,谭佛佑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7.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8.李晋裕,滕子敬等主编.《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0.杨寿堪等著.《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美]Hugh G. Gauch, Jr. 著.《Scientific Method in Practice. 王义豹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教学论--------------------

课程编号:12602020200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体育教学论 英文译名:PE didactics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Ⅰ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柴娇、吴海宽 内容简介:

体育教学论是建立教学论基础上的分科教学理论,因此,该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学的普遍原则、规律等知识内容,又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教学论特色,特别是融入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知识与成果,使其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将打破以往教学论体系结构的束缚,把知识重心下移到体育学科本位,强调体育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可操作性,按照不同体育教学内容性质及其学习原理展开论述,分别从开放性运动技能、闭锁式运动技能及民族传统体育三个角度进行学习原理的分析,教学目标、原则、方法、设计、评价等要素同样围绕学习原理展开论述。 参考书目(文献):

1.周登嵩主编(简编本).《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0

2.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毛振明主编.《新版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秉德等.《教学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课程编号:126020202008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英文译名:Sports train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I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王立国、张守伟、周殿学、关连仲 内容简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运动员科学选材;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素质等等。 参考书目(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Vern Gambetta.《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雷纳·马腾斯教授.《执教成功之道》.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

课程编号:126020202009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Frontiers of sport sicence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Ⅱ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刘波、田美红、徐红旗、史冀鹏 、刘忠民 内容简介:

先进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现代人体科学研究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的影响,探讨竞技体育、大众健身、日常生活行为、手工劳动中运动实践的原理、方法与价值等。本课程主要介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手段,以及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征与科学训练。运动与能量代谢及能量代谢的评价方法,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方法。手工提举技术优化的力电关系及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的生物力学研究,手工提举能

41

力的生理能耗特征与心理物理学重量限值研究。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修复机理的分子水平探讨,离心运动及针刺对大鼠骨骼肌生肌调节因子影响的机理研究。 参考书目(文献)

1.杨锡让,傅浩坚主编.《人体运动科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乔德才主编.《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8.

3.秦岭,胡声宇,陈启明主编.《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1260202020010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英文译名: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学 时:20学时 学 分:1学分 开课学期:I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实践考核 适用学科:体育学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年丰 内容简介: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以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教师基本功和体育教师基本教学技能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教师的基本修养、体育教师基本口令、体育教学队列队形组织与变化、体育教学课堂常规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基本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基本教法理论与实践以及特色体育课堂组织与实施等等。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使学生树立体育教师坚定信念、形成体育教师高尚修养、学习体育教师规范礼节、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强化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参考书目(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徐佶.《专业化视野下体育教师教育的反思与构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施小菊.《体育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专业外语--------------------

课程编号:1260202001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体育英语 英文译名:English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小组演讲与闭卷考试 适用学科:专业硕士、体育硕士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俞晓威、李伟、方志军、刘云发、张强

42

内容简介:

体育英语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类专业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专业辅助和延展性课程。该课程在研究生英语大纲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把英语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迅猛增长,而其中对英语的要求又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抓住时代的脉搏,提前对未来就业市场的新挑战做好准备,通过本课程在专业英语方面提高自己,从而在未来无论是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或是体育科研等工作,都能充分利用英语的优势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分不同知识模块对重点问题展开讲述,就不同运动项目,体育比赛的基本知识的英文表述等展开讲解,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本课程为英语授课,采用国际当代体育文选、例文、论文等作为辅助教材,使同学在学习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对于国际体育的认识水平。 参考书目(文献):

1. Wojciech Liponski.《World Sports Encyclopedia (世界体育百科丛书)》.MBI,2003 2. 高教体育英语编写组.《体育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杨春卉.《体育英语》.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专业主干基础课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编号:126020103001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 英文译名: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I 开课形式:讲授、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吴海宽、柴娇、王羽、刘俊一 内容简介:

全面阐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研制与教学过程及环节,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及策略,课程实施与教学原则及方法,课程与教学评价,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新动向等内容。 参考书目(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李方.《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钟启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吴海宽.《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

-------------------体育社会学 --------------------

课程编号:126020203003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 英文译名:Physical Education Sociology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I 开课形式:讲授、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 适用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何劲鹏、俞晓威 内容简介: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又是体育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体育社会学课程讲授以社会学理论为学科基础,以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体育现象,促进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培养研究生社会学研究素养,提升研究生的社会学现象力。课程内容试图通过对体育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基础之上,使研究生明确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深刻理解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的功能与价值;明确体育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关系;客观分析体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社会学视角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文献):

1.何劲鹏.《体育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郑杭生.《社会学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奚从清.《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毛秀珠.《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 --------------------

课程编号:126020203004 课程类别:发展方向课

课程名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 英文译名:Studying Methods in PE

Humanity and Sociology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I 开课形式:讲授、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 适用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何劲鹏、柴娇、王羽 内容简介: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必选课程,是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课程。课程从哲学、逻辑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与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三个部分,以科学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设计、社会测量与统计分析、研

44

究报告撰写等内容讲授。 参考书目(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2.郭大水.《社会学的三种经典研究模式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袁方,等.《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体育心理学--------------------

课程编号:126020203005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英文译名: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学 时:40 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I 开课形式:讲授、讨论 考核形式:开卷 适用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支二林、于清 内容简介: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在体育活动中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解释心理调节系统对体育活动效果的作用,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知识的掌握以及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特点,研究运动竞赛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手段运用等问题,解释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文献)

1.张力为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支二林等.《高级体育运动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教与学知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课程编号:126020303004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英文译名: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Ⅰ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45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程冬美、徐红旗 内容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它是将体育运动中人体(或器械)复杂的运动形式及变化规律结合力学和生物学的原理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规律性,以指导人体运动实践。因此,该课程应遵循生物学及力学原理,结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优选体育实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科的前沿性。此课程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础及应用学科课程。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实验手段不断进步,学科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在当今体育界竞技与健身两大主题的相互交融中,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以其很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人体生物力学参数,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 参考书目(文献)

1.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2.闫红光.《运动生物力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焕彬,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陆爱云主编.《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课程编号:126020303005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英文译名: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 Physiology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Ⅰ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刘波、田美红、史冀鹏 内容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高级运动生理学是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与进展,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生理学机制和运动训练提高人体运动成绩的生理学依据等,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向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运动与骨骼肌、心脏、呼吸、免疫、能量代谢及内分泌调控等),竞技运动的生理学基础(运动心脏重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运动训练生理监控、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等),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测定与评价等内容。 参考书目(文献)

46

1.田野著.《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8.

2.邓树勋,王建主编.《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曲绵域,高雪秋.《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梅岩艾,王建军译.《生理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126020303006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践 英文译名: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ort Hygiene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Ⅰ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刘云发、徐凛、刘忠民 内容简介:

研究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反应与适应。探讨适合于不同个体的体育运动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以促进人体健康,体质增强和提高运动能力。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与自由基、运动与免疫、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与消除、运动与兴奋剂、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及潜在原因等。 参考书目(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高级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4.陈中伟主编.《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人体科学科研案例分析与写作技巧--------------------

课程编号:126020303007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人体科学科研案例分析与写作技巧 英文译名:Human Scienc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Writing Skills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Ⅱ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刘云发、徐红旗

47

内容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涉及生物科学、临床医学、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学科交叉多,且知识面大;各研究方向科研写作与研究方法即遵循母学科的普通原则与规律,又体现体育学科的特色;因此人体科学科研写作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科研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思路与写作方法,科研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方法,科研图表的制作方法,科研写作案例分析等。 参考书目(文献)

1.杨锡让,傅浩坚.《人体运动科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殷国荣,杨建一.《医学科研与论文写作》.科学出版社,2009 4.刘岩.《医学科研与论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全民健身原理与方法--------------------

课程编号:126020403004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全民健身原理与方法 英文译名: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开课学期:IV 开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 适用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体育学院,方志军、李刚、郑凤佳 内容简介:

全民健身原理与方法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下,提升大众体育锻炼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体育课程。通过社会发展与体育健身、人体发展与体育健身、体育健身过程、体育健身规律、体育健身原则、体育健身的内容手段、体育健身方法、体育健身效果的测定评价等专题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基础健身原理与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进行科学健身。 参考书目(文献):

1.唐宏贵.《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朱元利.《全民健身活动指导》.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卢先吾.《全民健身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课程编号:126020403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 英文译名:Sports training in School

Competition Organising and Management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学分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z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