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专业生物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3-11-10 10: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事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为科技进步、教育振兴、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服务。

2、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理论专业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3、具有生物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生物教育的实践能力,能够承担生物教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领导和管理生物教育实践,具有生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主要开展中外生物学教育教学比较研究、生物学科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师教育体系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研究和论文工作为主。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每年应完成1/3的助教工作量。在职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不包括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5分合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开设课程简介附后。

1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英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原理 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 生物学教学论 生物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基因及基因组学 总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学学分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注 时 18 216 36 54 72 54 36 54 36 36 36 1 5 2 3 4 3 2 3 2 2 2 1 至少修12学分 至少修6学分 至少修6学分 8学分 000002 公 共 000003 课 6 6 3 4 2 2 2 3 3 2 2 学位课学 002001 必程科 002002 基 修础 002003 课 000004 专 方业 向主 课 干 课 教育实习 主,也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科研进展情况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协助作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培养计划的确定: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出培养计划。

2

课 042001 042002 042003 040003 040404 040001 高级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系统发育学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化学 54 3 3 54 3 3 36 2 36 2 36 36 2 2 2 选修课040002 040611 040413 040604 040401 2 2 2 2 基因工程原理及应用 √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以本校教师为

3、课程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研究生必须修完所规定的必修课和方向课并取得学分。同时,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选修数门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选择在更为宽广的学术领域里学习。本专业其它研究方向的方向课和其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方向课可作为本研究方向的选修课。

4、学术和教学活动:提倡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本专业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专家讲学和本专业学术报告会、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开题报告会、论文答辩等学术活动。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学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大学本科的有关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采用的形式,可以试讲部分章节,或指导实验课。经考核合格可给予2学分(列入学分计算)。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已有教学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适当减免。

5、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科研和论文需要,结合研究课题外出进行野外考察、基地调研、社会调查等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任务后,必须写出参加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报告。

6、体育锻炼:研究生应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研究生要心胸开阔,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六、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研究生必修课须安排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试或考查。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2、中期考核:研究生入学学习一年半后,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准备情况、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等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肄业处理。

3、毕业考核:毕业前由研究生导师、学科点、院(系)、学校对研究生三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按评比条件评选出“优秀毕业研究生”。

七、研究工作与学位论文

3

1、论文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主要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反映学科研究进展,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作为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并经导师组审核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工作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并向导师组或所属教研室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选题一经确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2、研究工作:研究生在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在以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继续搜集文献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为撰写学位论文作为好研究资料准备。同时,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交流。

3、论文撰写:在完成研究工作后,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工作。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规范要求进行撰写,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重点突出,论据充分,观点正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进行。论文答辩前应须请两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对论文进行审阅,论文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程序进行,要求研究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答辩委员会应选择5名或5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应由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

答辩完成后,校学位分委员会对通过学位论文者进行审查,对论文质量、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及其它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后,上报校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后,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硕士学位。

九、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本校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接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耐心引导。研究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并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4

附:学科教学论(生物)专业开设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42001 课程名称:生物教学论 总课时数:36 学 分:2 开课学期:Ⅰ 授课教师: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课程:(1)生物学课程演变与改革;(2)我国新生物学课程标准内容及其突

出特点明确现在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3)重点学习新教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 2、教学:(1)教学过程的发展;(2)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3)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4)国外教学法简介。 3、学习:(1)西方国家对学习学的研究;(2)影响学习的因素;(3)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分析;(4)学习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师生的行为特点; 4、评价:(1)标准化考试;(2)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学生发展性评价。 5、素质:(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和基本特征;(2)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培养;(3)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的达成的关键;(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科学素养的真正达成。 6、创新:(1)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生物教学的反思;(2)创造能力的构建及其训练。7、能力:(1)能力的概述;(2)生物学能力的培养。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叶佩珉,《 生物学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 叶佩珉,《生物学课程教材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钟启泉,张华,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4)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课程编号:042002 课程名称:生物教育比较研究 总课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张顺利副教授 教学要求:掌握国内外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教学内容:1、生物教育发展:(1)国外生物教育的发展;(2)我国生物教育的发展。

2、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我国生物课程的改革;(2)国外生物课程的改革。 3、生物教材的改革:(1)我国生物教材的改革;(2)国外生物教材的改革。 4、生物教学过程的演变:(1)我国生物教学过程的演变;(2)国外生物教学过程的演变。 5、生物教学方法的比较:(1)我国生物教学方法的特点;(2)国外生物教学方法的特点。

5

预修课程:《教育学》、《生物教学论》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

—美国2061计划。

(3) 戢手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042003 课程名称: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总课时数:36 学 分:2 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

教学要求:学习掌握多元分布理论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开展生物学研究中多对象、多指

标相互关联的多元统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1、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2、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原则。 3、生物学教育研

究的选题:(1)选题的条件;(2)选题的技巧; 4、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内容:(1)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2)教育改革方面提出的问题;(3)理论发展方面的问题; 5、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方法:(1)实验法;(2)观察法与调查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5)文献法。 6、生物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1)论文的格式;(2)论文的写作要求。 预修课程:《生物统计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顾天祯,高建德,《教育科学研究入门》,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周正,《现代教育应用写作》,蓝天出版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hzv.html

Top